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6章 心理博弈

作者:赵三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手机屏幕亮起的时间,比我预想的要快,陈主任的电话。


    “孙琳,饵料包装好了。‘江城科技前沿’公众号,今天下午三点推送的《北江航空配套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侧记。”


    “看第三段中间引述的‘某资深技术协调员’观点。”


    “明白,主任。”我握着手机,那篇公众号文章我看过,研讨会有北峰的人参加,但引述的观点……是加工过的“饵”。


    “记住,自然流露。他对信息范围的试探,是重点。你只负责‘看到’,‘犹豫’,然后‘松动’。”


    “明白。”


    挂了电话,那张邻市供应商交流会的邀请函,就躺在技术手册下面,像个沉默的见证者。


    我拿起手机,点开那个微信头像:王海。


    这时陈主任的话在脑子里转:“要像被他上次的信息说动了一点,又碍于工作纪律和同学情面有点纠结……”


    “最终觉得只是见个面叙叙旧应该没问题的样子。”


    深呼吸。我在微信上打下一行字,删掉,又敲下。最后发送:


    【在吗?最近还好吧?[微笑]】


    拉开点距离。那个微笑表情,是社交润滑剂,也是面具。


    这消息几乎是秒回。


    【孙琳?稀客啊!托你洪福,还行还行。怎么,大忙人终于想起老同学了?[呲牙]】


    他的热情隔着屏幕都能溢出来。


    【咳,别打趣我了。最近确实忙得脚打后脑勺。】


    我故意停顿了几秒,营造点犹豫感。


    【刚看到公众号推送,里面提到我们单位了?研讨会那个。】


    我得把“看到”的信息源自然带出来。


    【哟,你也关注这个?对,是有朋友去听了,说你们北峰现在势头很猛啊,配套需求很大。】


    他立刻接上,【这不,上回跟你提过一嘴,我们这边真有几个不错的项目,想找机会跟你们这样的头部单位合作试试水。一直等你消息呢!】


    这个“朋友”恐怕是情报触角。他主动又把“合作”提出来了,顺杆爬得真快。


    我斟酌着词句,不能太快松口,得表现出纪律约束下的为难:


    【唉,你是知道的,我们单位性质特殊,合作渠道卡得很死。我一个小技术支援,牵线搭桥这种事……有心无力啊。】


    把“技术支援”的身份点出来,暗示我的接触面有限。


    【哈哈,理解理解!国企嘛,流程复杂。】


    他话锋一转,透着些试探,【不过,事在人为嘛。你们技术支援中心,天天跟项目流程、供应商资质打交道,消息最灵通了。哪家厂子靠不靠谱,有什么新需求,你们门儿清啊!】


    他在试探我能接触的信息边界!直接点明了“项目流程”、“供应商资质”。


    这是陈主任的叮嘱响在我耳边回荡着:“他擅长捕捉破绽。任何一点不自然,都可能暴露。”


    稳住。我故意没立刻回复,晾了他十几秒,才打字:


    【消息灵通谈不上,就是按规矩办事。有些敏感信息,别说牵线,多看一眼都不行。】


    我在强调纪律,同时暗示手上有“敏感信息”。


    【那是那是,安全第一!】


    他发了个“抱拳”表情,【不过老同学,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王海办事你还不放心?绝对合规合法,就是缺个靠谱的信息指个路,看看我们方向对不对。只要不碰红线,稍微了解点面上的动态就行。】


    “面上的动态”?他在模糊信息边界,试图让我放松警惕。


    就是现在。我打出陈主任安排好的“松动”信号:


    【王海,你这么说】我再次停顿,制造纠结感。


    【其实下周末,我正好要去邻市出个差,参加个供应商交流会。】


    抛出“出差”和“交流会”信息,这是“饵”的投放点。


    【哦?邻市?具体哪天?】他的回复速度明显加快了。


    【周五去,周六交流会,周日回。】我如实说了公开行程。


    【那敢情好!】文字都透着他压抑不住的兴奋。


    【周六交流会结束,晚上应该有空吧?老同学难得见一次,我这个东道主必须得尽尽地主之谊!请你吃个便饭,叙叙旧!保证不谈工作,就纯聊天!】


    “不谈工作”?鬼才信。但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偶然”见面。


    我再次表现出适当的犹豫:


    【这…合适吗?就吃个饭?】必须让他觉得是他努力说服的成果。


    【太合适了!老同学多少年没见了?吃个饭怎么了?别有负担!】我还没回复,紧接着他就发了,【就这么定了!周六晚上,地点我订好发你!保证清静,就咱俩,好好聊聊!】


    他迫不及待敲定了事件地点。陈主任预判得很准,他需要这个机会。


    【…那行吧。】我终于“松口”,【不过真的就是叙旧…工作的事,我…】


    我再次强调,留下一个欲言又止的尾巴。让他去琢磨这未尽之言里的“可能”。


    【放心放心!明白!叙旧!纯叙旧!】他立刻保证,【那就说定了!周六见!我等你!】


    后面还跟了个大大的笑脸。


    手机屏幕暗下去几秒,他的消息就又追了过来,速度快得好像是生怕我反悔:


    【对了孙琳,既然周末能见面,有些小问题现在先问问你,也省得吃饭时聊这些扫兴。】


    试探,这就来了?比预想的更快、更直接。他连“纯叙旧”的伪装都只维持了那么一瞬间。


    【你说。】我得让回复显得平静。


    【你看啊,】他的措辞显得很“务实”,【我们想对接,总得知道从哪个口子进最合适吧?你们技术支援中心,主要对接哪类供应商?是偏精密加工的多,还是材料检测类的多?或者…信息软件服务这块也有需求?】


    问题一个接一个,看似闲聊打听行业情况,实则精准地刺向我能接触的业务范围。


    尤其是最后那个“信息软件服务”。


    【你这可把我问住了。】我立刻搬出挡箭牌,【中心对接的供应商类型很杂,具体比例都是项目组按需提需求,我们只是走流程协调。哪些多哪些少,我真没统计过,也不归我管。】


    模糊处理,强调“流程协调”和“不归我管”,切断他试图量化信息范围的意图。


    【明白明白,流程嘛!】他立刻接话,语气轻松,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那像你们处理日常文档和数据录入,用的系统是自研的还是市面采购的?我们也有做这块的兄弟公司,稳定性绝对一流。】


    话题一转,又精准地指向了“数据录入”这个我日常工作的具体环节!他在评估信息的“价值”和“流动性”。


    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步步紧逼的试探,比直白的询问更让人感到后怕。


    我仿佛能看到手机屏幕那头,他精于计算的眼光。


    【系统这块是信息部统一管理的,具体用哪个,我们技术支援只负责按要求用,没权限了解内情。】


    我再次把边界划得清清楚楚,把责任推给“信息部”和“权限”。【再说了,这种涉及内部管理的事,真不方便聊。】


    我必须表现得既谨慎又有点“胆小怕事”,这才符合一个在严格保密单位工作多年、有些松动但仍有顾虑的“小职员”形象。


    【哎呀!怪我怪我!】他立刻发来个“捂嘴”的表情,【职业病犯了!一聊起来就刹不住车。老同学你别介意啊,当我没问!咱们周六就纯吃饭,聊点开心的!】


    他这步退得很快,像什么也没发生。但我清楚,刚才那番试探,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部分信息:我的反应边界在哪里,哪些话题会让我警惕。


    【嗯。】我只回了一个字,留下足够的疏离感。不能让他觉得我太好说话。


    【那就周六见!地址和时间我晚点发你微信。等着啊!】他最后发了个“握手”的表情。


    这次,手机屏幕是真的暗了下去,没有再亮起。


    刚才那短暂的微信交锋,消耗的精力不亚于核对一整天复杂的数据。


    王海的试探,果然专业而刁钻。


    他就像一条经验丰富的鱼,轻轻触碰着鱼饵,评估着危险,寻找着下口的机会。


    而我的每一个回应,都必须像最精密的零件,严丝合缝,不能有丝毫偏差。


    “饵料”已经放出——那篇公众号文章里特定的“观点”。他现在一定如获至宝地去分析了。


    而周六那顿“纯叙旧”的饭,才是真正的战场。


    一张看不见的网,已经悄然张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