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风一溜烟又闪了回去。
“殿下请吩咐。”
时渊一边整理凌乱的衣襟,一边说:“此事不许外传,若是让本王知道,本王阉了你送进宫当太监。”
徐清风看着自己的下半身,赶忙夹紧了双腿,“属下绝对不会外传。”
随后,又提溜出去警告楚西风,关于殿下和王妃娘娘的事不要胡言乱语,要是让殿下知道了,他们俩就得进宫当太监。
楚西风拍着胸脯保证他绝不外传,主要他也不清楚殿下和王妃娘娘之间刚才发生了什么。
当天夜里,东荣王特意穿了一身亲王朝服,火急火燎进宫求见明乐帝。
皇宫,御书房。
“陛下,本王要亲自接待宋国使臣。”
东荣王的目光直直的看着明乐帝,语气中透着不容人拒绝的决心。
正在批奏折的明乐帝抬头看着东荣王,这才放朱批笔:“大皇兄,接待宋国使臣的事,朕已让二皇子和礼部一同操办,就不劳大皇兄费心了。”
“二皇子他才几岁,接待使臣这等大事,他可有操办的经验?陛下不能为了让二皇子表现,就如此怠慢宋国使臣。若是二皇子在接待的过程中有失误,那丢的便是我东荣国的脸面。”
“若真出现了什么差错,怠慢了宋国使臣事小,丢了东荣国的颜面事大,到时这个责任是谁来担?是礼部,还是二皇子来担。”
明乐帝听到此话,心中涌起一丝不悦,“大皇兄,景烽年纪是小了些,他在礼部任职,没有接待外宾的经验不打紧,没有接待过外宾怎会有经验。”
东荣王勾起一丝冷笑,“二皇子没有接待外宾使臣的经验,陛下就让他作为接待宋国使臣的主使,便有些不合适了。”
明乐帝蹙眉,“大皇兄,让景烽接待宋国使臣是朕亲自下的口谕,你这兴冲冲的来找朕,莫不是就想让朕改变主意?朕作为皇帝,金口玉言,岂能朝令夕改?”
若是因为东荣王一句话,便更改接待宋国使臣的主使,那他这个皇帝下的旨意还算不算数了?
“陛下朝令夕改也不是一两回了,何必在乎这一回。”
东荣王白眼微微一翻。
明乐帝的脸色绿了又青,青了又绿。
“陛下若是想让二皇子或是太子接待宋国使臣,直接让他们二人去乾东城迎接宋国使臣就是,又何必让双腿不便的九弟来回跑一趟。”
东荣王看着生气又不能拿他怎样的明乐帝,继续又说,“九弟迎接宋国使者来回奔波,好不容易将宋国使者接回京都,偏偏在驿站门口就遇上了刺客刺杀。”
明乐帝瞪着东荣王:“大皇兄此言何意?”
东荣王笑了笑:“本王没有什么意思,陛下不要多心。”
“皇兄想如何?”明乐帝不得已问道。
他命人去驿站刺杀时渊,又让二皇子时景烽及时出现搭救,目的就是让二皇子时景烽顺利接手招待宋国使臣一事。
“接待宋国使臣,本王要和礼部共同操办。”
明乐帝:“……”
他费尽心思,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成全了东荣王。
明乐帝咬咬牙,“朕准了。”
东荣王拱手道:“老臣遵旨”。
明乐帝望着东荣,脸色阴沉,“大皇兄说得对,二皇子年纪尚幼,即便在礼部任职,在接待使臣和外宾,这方面经验不足,不如让景烽跟着大皇兄见见世面,也好学习些接待外宾的经验。”
“只要陛下放心,本王自会好好教导二皇子殿下。”
东荣王眼神微眯,似笑非笑,“二皇子殿下都跟着本王接待宋国使臣,那太子殿下作为一国储君,总是要学着担起国家大事,不如让太子殿下和二皇子殿下一起随本王接待宋国使臣,陛下以为如何?”
“大皇兄考虑的周到,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带上吧。”
明乐帝看向东荣王的眼神略过一丝不悦,他想方设法让二皇子多多表现,尤其是在接待外国使臣这事上。
朝中重臣大多会出席,让二皇子在朝臣们面前多多露脸,也是为了让朝臣们认可二皇子的能力,以为他日废立储君做准备。
谁知东荣王,分明知晓他的心思,偏偏还带上了太子时景烨。
东荣王和皇后青梅竹马一同长大,本就快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最后是他横插一脚,才娶了皇后。
即便皇后嫁给了他,东荣王也另娶了王妃,他的皇后依旧对东荣王念念不忘……
东荣王如此看重太子时景烨,仅仅只是因为太子是皇后的亲生儿子……
还是说另有别的原因?
东荣王行了个礼,便要离开御书房。
都快要踏出一书房的门槛,他却回头看了看。
“陛下,九弟已是残废之人,对你的帝位造不成任何威胁,还是少做些阴鸷事,给你的皇子公主积积福吧。”
明乐帝随手拿起几案上的茶盏甩了出去。
东荣王微微侧了侧身子,茶盏径直从他的肩头飞过,重重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他是先帝的长子,还是嫡出的长子,当年若不是时昊用了卑劣手段设计他,害他被父皇唾弃,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就连年少相恋之人也弃他而去,投入时昊的怀中……
往事已如烟,去而不返,只要时昊能将东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不在残害其他兄弟,他会允许明乐帝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坐着。
若是明乐帝敢动摇东荣国的江山,他不介意让明乐帝成为阶下囚。
看着东荣王渐渐远去的背影,明乐帝一只手握成拳,重重砸在书案上,摞成一沓一沓的奏折晃动了两下,归于安静。
不远处候着的太监不敢上前,微微躬着身子,有些战战兢兢。
在整个东荣国,能惹陛下如此动怒的人只有东荣王爷。
同样,能让陛下忍气吞声,不敢轻易还击的人也只有东荣王。
因为东荣王爷手中有一道极其重要的护身符——
先帝临终之前,当着陛下和几位朝廷重臣的面下了一道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