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安和冬小羽靠在枕头上。~如`蚊~网~ _庚^薪+蕞\筷¨
他们原本约好五天后读评论,今天就是这一天。
“没有提前偷看吧?”邓文安问道。
“你放心,我绝对没有偷看。”冬小羽答道。
比起提前知道,她更想现在和邓文安一起看,体验这种过程。
“用我的手机看吧,这样方便回别人的评论。”
“好。”
邓文安打开自己写的小说,翻到完结感想那章的留言区。
“比我想的要多一些,我还以为只有几条而己。”邓文安说道。
留言区有十多条评论,比他预想的要多一些。
这该不会有很多书友看不懂某段剧情,才会有这么多评论吧?
“那挺好的,这侧面说明你的小说还是很受欢迎的。”
冬小羽停顿了下,接着道:“那现在开始看吧。”
邓文安点开评论区,两人看着第一条留言。
【看到小说完结天都塌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本喜欢看的仙侠小说,根本没看够。】
【等我高考后,再来看作者大大的新书,加油!】
“他很喜欢你的小说呢,还想高考后看你下一本书。”冬小羽笑着道。
第一条评论就起了个好的开头。*k^u¨a?i\d,u\b′o?o/k..,c?o¨m+
冬小羽为邓文安感到开心,有人这么喜欢他写的小说。
邓文安笑了笑,他回复了这条评论。
大概意思是,高考加油,希望你考个理想的成绩。
“他是个狠人啊,这离高考还有半年,年都还没过,就不打算玩手机了。”
“我以前高三的时候,回家都在玩游戏。”邓文安补充道。
冬小羽露出疑惑地表情,问道:“我作业和试卷都写不完,你还有时间打游戏吗?”
她跟邓文安在同一个班,为什么自己觉得作业写不完?
“冬同学,你这一看就是好学生,从来都不抄作业的。”
邓文安停顿了一下,接着道:“我以前可是抄作业的高手,星期天晚自习都在找人借作业抄。”
冬小羽轻点头,认真写作业确实很花时间,但抄作业就不一样了。
“你以前回宿舍都在做什么?”冬小羽好奇地问道。
邓文安的成绩比她好一点,所以冬小羽觉得他在宿舍应该会挑灯夜战。
同样是学习,大家的方法其实不太一样。
有的同学特别认真,老师布置的作业会认真完成,这是他们的习惯,也是他们掌握知识的方式。′0?0¨暁`税`网^ -已?发-布?蕞_鑫+蟑+劫\
也有的同学,他们不会完全跟着作业走。
他们更愿意按自己的节奏来,比如多花时间整理错题,找些额外的资料来看。
学习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方法。
别人觉得好的、管用的方法,放在你身上可能就不太顺手,甚至让你觉得效果不好。
他们那一届常年排在年级第一的学生,他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二点,早上六点接着起床学习。
有人效仿他的方法,有的学生撑不住半个月就放弃了,有的学生成绩反而下滑了。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法,不适用于每个人。
“我晚上在宿舍看小说啊,关灯前看实体书,关灯后拿手机看电子书,我那时候看了很多轻小说来着。”
“如果有同学愿意帮我带充电宝回家充个电,我晚上会看番剧。”邓文安说道。
他高二下学期,买了个充电宝。
充电宝没电的时候,他就拜托一位走读的同学拿回家充个电。
请别人喝瓶饮料,人家就会很乐意帮忙。
邓文安在高中看了很多轻小说和动漫,只要提前下载好,开飞行模式也能看。
电量充足就看番剧,没电就看电子书。
“你就看小说和动漫而己吗?”冬小羽再次问道。
邓文安回忆了一下,回答道:“其他的话,偶尔跟舍友下棋、玩点休闲手游、戴耳机听歌。”
翠竹高中没有禁止学生带手机,只要不在教室里拿出来玩就行。
在宿舍玩游戏,就算班主任来宿舍,都可以当着班主任的面玩。
翠竹高中有不少郊区过去念书的学生,他们来市区念书,如果没有一台手机,每周都会跟家里人断连五天。
从小没离开过家,突然一个人到市区念书,家长们肯定会担心。
如果这中途出了什么事,学校承担不起。
考虑到这一点,就没有禁止学生带手机回学校,只是规定不能在教室玩。
在教室玩就会被没收手机,需要家长过来才能拿回去。
冬小羽露出疑惑地表情,这怎么完全跟她想的不一样。
你是一点都不学习的吗?
有时候真的会被这种人气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那你以前是怎么学习的?”
冬小羽真的很好奇这个问题。
“上课的时候学习啊,有时候听不懂老师说什么,或者不想听,我就会自己看资料书、做点题目。”
“语文课看意林,英语课背单词,生物课做习题本,背一下知识点。”
“数学、化学、物理认真听课,大概就这样。”邓文安补充道。
他是真的很认真听化学课,但每次只能考个二十多分,只能说天赋就没点在化学上。
听到这些,冬小羽真的觉得邓文安在学习方面有些天赋。
“那你多花点时间学习,岂不是能考到年级前十?”
“你高估我了,我高三试过努力学习两个月,成绩没有任何变化。”
邓文安笑了笑,接着道:“我觉得自己的天赋上限就在这里,再怎么学,分数也很难提上去。”
学习也是要看天赋和资源的。
他们那时候网络学习课程还没有普及,学习资源方面,只能私下去报补习班,但很多学生没有这种条件。
天赋决定起点速度,努力决定加速度,方法决定转化率。
无论是学习,还是打游戏,总会有个上限。
每条跑道都有一道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那就是个人的上限。
有些人的天花板,高耸入云,潜力仿佛无穷无尽。
而有些人的,则可能低垂许多,倾尽全力,指尖离那极限似乎也总差着那么一点距离。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汗水是真实的。
这也不是方法有误,也许他们己经竭尽所能地优化了路径。
如果非要为这看似无奈的差距寻找一个解释,那只能将目光投向最初的那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