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离初中作品曝光#
这个词条带着极强的煽动性,迅速攀上热搜。
点进去一看,是一篇名为《陨落的王族与我的水晶之恋》的小说截图。
文章的文笔极其稚嫩,充满了各种现在看来令人啼笑皆非的设定和句子。
“我的名字叫东方云熙,是东方家族唯一的继承人,可我真正的身份,是来自M78星云的王子……”
“她,蓝羽蝶,一个平凡的女孩,却拥有一双能看透人心的、七彩的眼睛……”
“我开着我的光速飞船,穿过无数个星系,只为了对她说一句:‘该死的女人,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篇“大作”的署名,赫然是“江离不是锦鲤”,后面还标注了学校和班级。
经过所谓的“网友”一番“考证”,证实这确实是江离初中时发表在学校贴吧里的文章。
这记来自过去的背刺,来得又快又准,效果拔群。
安沐的粉丝们像是打了三斤鸡血,瞬间彻底沸腾。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M78星云的王子?奥特曼是你亲戚吗?”
“自己写的东西这么尬,还有脸说我们安大?真是五十步笑百步!”
“人设崩塌!原来所谓‘人间清醒’的江神,骨子里也是个中二病!这下看他怎么解释!”
“破案了,江离就是嫉妒!他自己写不出安大那种水平的作品,就由爱生恨,开始疯狂攻击!”
一时间,全网都是对江离的嘲讽。
他之前建立起来的“清醒”、“专业”、“犀利”的形象,在这篇中二爆表的旧文面前,似乎变得岌岌可危。
江离看着屏幕上的截图,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记忆的闸门被打开,脸上浮现出一抹哭笑不得的表情。
“可以啊这帮人,挖坟都挖到初中贴吧了。”
“东方云熙……蓝羽蝶……”江离用手指摩挲着下巴,忍不住低声念叨,自己都乐了,“还真是……公开处刑啊。”
江离非但没有惊慌,反而饶有兴致地看着那篇自己当年写的“黑历史”,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怀念的笑意。
他重新打开网页,不急不缓地更新了一条微博。
没有长篇大论的辩解,没有愤怒的斥责。
只有寥寥数语,甚至主动配上了那篇《陨落的王族与我的水晶之恋》的截图。
“感谢网友帮我找到了遗失的童年。没错,这是我14岁时写的,现在看来,确实幼稚得想钻地缝。但我很庆幸,我14岁时的审美,没有一直维持到我20岁甚至30岁。人总是要成长的,不是吗?@安沐”
这条微博,堪称公关界的典范。
他坦然承认,甚至不乏自嘲,一句“幼稚得想钻地缝”,瞬间拉近了和普通网友的距离,让那些准备看他笑话的人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是啊,谁还没个中二的过去呢?
这种坦荡,反而显得无比真诚。
最绝的是最后那句“人总是要成长的,不是吗?”,顺手再@安沐。
潜台词再明显不过:我14岁就写这种东西了,你都多大了,还在写这些玩意儿,甚至包装成“呕心沥血之作”贩卖,引以为傲?
这一下,攻守之势瞬间逆转。
“卧槽!这回应绝了!江神这情商和智商,真的无敌了!”
“哈哈哈哈,杀人诛心啊!‘人总是要成长的’,安教父你听到了吗?”
“本来觉得江离有点过分,现在看他这么坦荡,再看看安沐那边跟谐教一样的粉丝,我果断站江离了!”
安沐的团队和璀璨文化,此刻恐怕正对着屏幕,感受着什么叫作无能狂怒。
他们费尽心机挖出来的“重磅炸弹”,居然被江离用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轻描淡写地化解,还变成了自己的加分项。
这已经不是公关能力的差距了,这是降维打击。
然而,这还只是江离的开胃小菜。
就在全网还在为他这波精彩的回应拍案叫绝,等着看安沐如何接招时,下午,江离发布了他的第二篇长文。
标题是《评安沐先生的“拿来主义”创作法》。
江离写道:“在我深入‘品鉴’安沐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后,我惊讶地发现,安先生是一位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字,常常让我产生一种奇妙的既视感,仿佛在不同的时空,与许多位文学大师不期而遇。”
紧接着,画风突变。
江离没有再进行任何文学评论,而是直接甩出了一张张精心制作的对比图。
左边,是安沐书中的“金句”。
右边,是另一本书的原文截图,有些是国内早年出版的、比较冷门的文艺小说,有些则是来自日本、欧美的,甚至还没有正式中文译本,只有少数爱好者翻译过片段的小说。
第一张对比图:
左栏(安沐《我的眼泪是落在琴键上的休止符》):
“当第一缕惨白的阳光,透过范思哲窗帘的缝隙,无力地洒落在这张价值十八万的席梦思大床上时,宫洺的眼角,滑落了一滴钻石般晶莹的泪珠。”
右栏(日本某冷门作家的散文集,江离自己翻译):
“晨光刺破纸窗,无力地铺在榻榻米上。我睁开眼,感到一滴泪水,正从眼角滑落,带着昨夜宿醉的微凉。”
第二张对比图:
左栏(安沐《我的眼泪是落在琴键上的休止符》):
“夏至未至,香樟的树影被拉得冗长而悲伤。傅小司用他那双价值三万块的限量版球鞋,碾碎了一片落叶。那落叶,就像他破碎的心。”
右栏(国内某80年代乡土小说):
“秋分刚过,院子里的老槐树,影子拖得老长老长。他一脚踩在落叶上,听见咔嚓一声,心里也跟着碎了。”
第三张、第四张、第五张……
江离足足放出了十几张对比图,每一张都像一把重锤。
他利用“文心通神”的超强分析和记忆能力,将安沐书中那些被粉丝吹捧为“神来之笔”的句子,一一找到了它们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