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耀本来哈哈大笑的声音,瞬间止住,心中一紧,心想娘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找他。
他连忙让小厮把王嬷嬷请进来。
王嬷嬷走进房间,向杨耀行了一个标准的礼,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少爷,老奴受夫人之托,特来给您传话。”
她便将二夫人交代的话原原本本地转达给了杨耀。
杨耀一开始还听得很认真,然而随着王嬷嬷的讲述,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嘴角也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
好不容易等王嬷嬷说完,杨耀强忍着心中的不满,送走了她。
待王嬷嬷离开后,杨耀再也憋不住了,对着一旁的小厮抱怨起来:“这都叫什么事儿啊!我不就是让姐夫写了首诗吗?怎么就成了带坏姐夫呢?我是那种人吗?那可是我的亲姐姐,我怎么可能把姐夫往青楼里带呢!”
杨耀越说越气
去青楼怎么就一定是带坏人呢?
那不过是正常的应酬活动罢了。
而且就算他要带人去青楼,也不会带姐夫,不会坑自己的亲姐姐!
小厮眼见着主子气愤的表情,连忙快步上前,端起茶盏,递到主子面前,轻声说道:“少爷,您先消消气,喝口茶润润嗓子。”
杨耀冷哼一声,接过茶盏,仰头一饮而尽,然后“啪”的一声将杯子重重地拍在桌子上,茶水溅出些许,溅湿了桌面。
“哼,把爷的好心情都破坏了”
“少爷,二夫人也是担心,毕竟男子去青楼,她们只以为是去花天酒地,却不知,也是公子哥们交流的重要扬合”
小厮见状,脑子飞速转动。
突然,他灵光一闪,赶忙说道:“少爷,要不您出府去会会朋友?”
杨耀闻言,却是头也不抬,直接摇头道:“现在去见他们,肯定会被烦死。他们不是缠着我问昨晚见花魁的事,就是打听我昨晚那首诗是从哪儿买来的。”
说到这里,杨耀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猛地转头,斜眼瞥了一旁的小厮一眼,警告道:“关于诗的事,不管谁来打听,你都给我咬死了不知道,就说是我早前让人去其他外省买来的,听明白了吗?”
小厮连忙点头如捣蒜,应道:“是,少爷,小的记住了!”
杨耀还是分得清好坏的。
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让别人知道那首诗是姐夫所写,恐怕会给他姐夫带来不少麻烦。
毕竟他的那些朋友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都是京都的纨绔子弟。
而他的姐夫呢,虽然也是个举人,但在这京都城里,举人实在算不得什么。
这里可是藏龙卧虎之地,随随便便扔块砖头出去,都能砸到个当官的。
相比之下,举人简直微不足道。
就算他是侯府的女婿,可那些纨绔子弟要是摆起架子来,让姐夫给他们写诗,姐夫又怎么好拒绝呢?
姐夫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念书,考取功名。
如果把时间都浪费在写诗这种事情上,那还怎么专心学习呢?
到时候考不上功名,姐姐可就只能当个小小的举人夫人了,这可不是杨耀希望看到的。
有些事,孰轻孰重他还是分的清的。
想到这里,杨耀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
他自己也觉得有些累了,这段时间还是老老实实在府里待着吧。
出去鬼混得太频繁,要是被爹知道了,肯定少不了一顿呵斥。
—
杨婉如自从和夫君圆房之后,日子不知道过得有多舒心。
府里温馨,与之前和夫君的疏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府里只有他们夫妻二人主人,夫君对她宠爱有加,呵护备至。
而那个让她烦心的表妹,如今也不在府中。
这日子过的舒心又自在。
这天,府里的牡丹盛开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杨婉如坐在亭子里,手持笔墨,准备将这美丽的景色描绘下来。
她作为一个世家闺秀,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虽然不能说样样精通,但也都能拿得出手。
细心地观察着牡丹的每一片花瓣、每一丝花蕊,用细腻的笔触将它们一一勾勒在纸上。
她打算画一幅牡丹盛开的画卷,然后在晚上缠着夫君在画旁题上一首诗。
正当杨婉如全神贯注地作画时,府里的李管家赶来,向她禀报:“姑娘,二夫人刚刚派人传话过来,说是侯府的姑奶奶过几日要从扬州回来探亲,让姑娘您和姑爷一同前往府里一趟。”
杨婉如闻言,停下手中的笔:“姑妈回来啦,我知道了。”
她接过张嬷嬷递过来的茶盏,轻启朱唇,轻轻地抿了一小口,让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滋润着些干涩的嗓子。
“这姑妈随着姑父去扬州上任,好多年了吧”
虽然对姑妈没印象,当每年都能收到她送来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会记得这么清楚,其实原因很简单。
姑妈这个人啊,对嫡出和庶出的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她非常看重嫡出的孩子,觉得只有嫡出才是真正的家族传人,所以每次给嫡出孩子送礼物的时候,总是会挑选那些特别贵重的,相比之下,给其他庶出孩子的礼物就显得有些普通。
每次杨婉如收到这些礼物后,都会迫不及待地在七妹妹面前炫耀一番。
七妹妹立马向父亲哭泣,表示自己也要,但那是姑妈的东西,父亲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私下再给一份礼物。
然后,反过来向杨婉如炫耀,杨婉如知道后会生气
但每年收到姑妈送的礼物还是会炫耀,
七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哭哭啼啼了,但她还是会在父亲面前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然后父亲依旧私下补她一副礼物,杨婉如知道后又会不高兴,就这么恶性循环着。
侯府有且只有这一位姑奶奶,身为侯爷唯一的嫡女,可想而知的尊贵。
找的夫君当年也是顶顶的权贵
可惜。
当年站错队,夫君被贬到了扬州,她也跟着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