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中人?”
像从前一样,刘勇首先解码起了小说名表露的信息。
照他的理解,套中人的意思应该是''指套子里的人。
按照庄生之前创作的大部分小说象征意味都很浓来看。
他猜测。
这篇小说应该是用这个套中人象征某一类人。
想罢,带着好奇,刘勇迫不及待的读起了小说的正文。
小说开头,从冲突的意义上稍微显得有些无聊。
讲述的是两个猎人夜里借宿在村长房子的情形。
大致介绍了下两人,说他们因为无聊而开始天南海北的闲谈。
开头都是介绍,看不出来冲突,故事也没有引申出来。
相比于庄生之前那些一开篇就令人惊艳的小说来说。
实在是有些无趣。
说实话,读了小说的开头,刘勇感觉这篇小说有些差劲。
在他看来,这篇小说的开头,随便一个作家都能写出。
从这方面来看,这篇小说委实不像庄生之前的水平。
他想。
该不会这篇小说是庄生为了应付自己的约稿才写出来的吧?
要这样的话。
那自己到时该怎么样对待这份约来的稿件呢?
想到这些,刘勇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不过。
又想着以庄生之前的水平,刘勇觉得这篇小说应该也不会太差。
带着一丝期待,刘勇继续读起了小说后面的内容:
“有些人的性格天生就是这样,他们像那些身上带壳的动物似的,
一旦发现风吹草动,就急忙往自己的壳里缩,
而且世界上有不少这样的人呢……”
没读几句,他便发现自己先前小说想法实在是大错大错了。
以庄生的水平,又怎会写出那样不堪卒读的小说呢?
从这里看。
他觉得这种像蜗牛一样缩起来的人和小说名肯定有所关联。
他猜测。
庄生之所以这样写,恐怕就是想以闲谈的方式引入到这里。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小说后面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
一方面,则是从侧面显露小说要表达内容普遍。
试问,两个无关紧要的猎人闲谈中都会有那种现象。
那整个社会里出现的这种现象又该多么普遍呢?
想到这些,刘勇迫不及待的读起了小说后面的内容。
这一读,他越读越感觉惊喜。
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他发觉自己之前那种对小说水平的担忧纯属多余!
小说开头,也正如自己后面所想的那样是起着引申到作用。
这样写,以日常闲谈引入,初看固然显得乏味。
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这篇小说所具有的力量。
而整篇小说的水平也丝毫不逊色于庄生之前的小说。
小说里,庄生把别里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简直写活了。
从此,世界文学长廊里,又多了一个经典形象。
刘勇感觉,仅凭小说塑造出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水平未来就足以成为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
小说里,别里科夫对现实世界的任何动静都感到不安。
为了隔绝外界影响,他给自己包上了一个蜗牛般的外壳。
整个人,就像是被包裹在了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套子里面。
比如即使艳阳天,他也要穿着套鞋、带着伞才能出门。
而这些,不过是他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外在表现。
另一边,别里科夫对一切没有被禁止的东西都感到可疑、害怕。
比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的口头禅就是可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而这则是他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精神上的表现。
在刘勇看开来。
庄生正是从套中人的内外两个方面都表现入手。
通过种种细节。
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套中人这一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的典型人物形象。
整篇小说虽然没有那种连贯全篇的小说情节。
但围绕着别里科夫这种套中人的内外表现叙述。
读的时候并不乏味,反而让人感觉趣味丛生。
想到这里。
刘勇不得不佩服庄生这个年轻作家的笔力和想象力。
把小说里的别里科夫写的竟然像是现实中的活人一样!
另外,读完全篇,刘勇发现小说的结构也十分巧妙。
由猎人闲谈引入,主要通过回忆叙述故事情节。
中间从内外两个方面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到最后,小说以明月夜下猎人由这种回忆引发的浮想结尾。
写伊凡再也不能入睡了。
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不知在想什么。
整篇小说读完给人一种像是故事套故事的感觉。
既写的是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这种人的故事。
也是两个猎人由于这种黑暗污浊现象不能入睡的故事。
结构上。
首尾连接,相互呼应,实在是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这也让他明白自己的读完开头时的猜测是多么的可笑。
他想,不愧是庄生啊,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开头。
其中却隐藏着小说里他无比巧妙的整体构思!
另外。
刘勇觉得整篇小说通过人物形象而表达的主题也丰富而深刻。
既讽刺了现实中因循守旧、不敢接受新事物的人和势力。
也让人不由得反思造成这种套中人出现的病态社会。
还可引申到社会上一切被某种观念和认知所套住的人。
如今,这个社会上多的是被各种“套子”套住的人。
那些追星族,困在狂热的喜爱这个套子里面。
那些逐利的商人,困在功利主义这个套子里面。
那些抑郁症病人,则是困在伤痛的套子里不能自拔。
总之。
这世上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某种套子给套住。
而这篇小说,可以让人从这种可笑形象里反观自己身上的套子。
从而,让人能够从这种反观中认识或者解开身上的套子。
从这里来看,这篇小说有着丰富的现实层面上的意义。
联想起庄生之前的小说,这也让刘勇更加佩服他的天赋。
几乎每篇小说都切中时弊,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而不是像自己刚才审阅的那些令人生厌的稿件一样。
要么是沉溺在个人浮华、软弱的情感中不能自拔。
要么是在个人那些文青般的矫情、匮乏的思想里打转。
别说打破套子了,那些小说本身就身处套子之中。
读了,不仅无益,说不得反而让人感染更多问题。
想到这,刘勇又有了重读庄生这篇小说的冲动。
没犹豫。
他清空思绪,认真的重新品读起了这篇小说。
而另一边。
李修文还没读一会儿书,手机却是突然响起了来电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