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省中专。
    实验楼四楼。
    一众学生都被这五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咬合的特化方案所震撼。
    这不再是无人机时期为了炫技和功能的单一突出,而是真正从战场角色定位、生存需求、协同作战的角度出发打造的战术特装!
    “卧槽…”张航咽了口唾沫。
    “班长你这刺客流玩得也太阴险了吧…不过老子喜欢!搞偷袭?刺激!”
    “能整合吗?”陆枭眼中精光四射,手指在平板上快速画着能量传输路径草图,说道。
    “壁垒是主坦挡伤害,构装提供地形适应和侧翼挂载能力,我的脉络做战场能源网和数据中枢,掠影作为高速突击手打乱阵型制造混乱,幻影伺机进行关键点切除?”
    “这…简直是特战小队的机甲版协同阵型啊!”
    “主要问题是如何统一!”吴燃盯着五个模型在虚拟战场上的协同模拟,眉头紧锁道。
    “结构强度、能量分配协议、通讯中继节点,这些都要考虑在内。”
    “特别是接口!我的构装挂载接口标准需要统一,枭哥的能量输出接口形态也必须兼容所有人接收端的负载特性,班长的隐形系统对能量波动极其敏感,枭哥的系统要如何做到输出平滑无涟漪干扰?”
    “一个一个啃呗!”杨坚磊拍着厚重的胸脯,眼神里燃烧着斗志,说道。
    “陈老师材料都备齐了,实验楼层随便用,还怕这点小困难?先按各自方向搞起来!接口?边做边调!老子就不信这身板架不起兄弟们的火力!”
    “对!干就完了!”张航搓着手,回应道。
    “方案有了!目标明确了!兄弟们,亮图纸!抢设备!开搞!”
    话音刚落,整个四楼实验室瞬间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兵工厂。
    激光切割机的尖啸、伺服电机的嗡鸣、高频焊接的弧光此起彼伏。
    五个小组迅速占据各自的区域,空气中充满了烧铁的气味。
    一众学生纷纷激情四射,手上动作不停,一直在调试着设备。
    “枭哥!你那超导材料的低温脆性曲线给一下!我热压罐参数要调整。”
    “磊子,把你阻尼层的流变参数包发我,我现在模拟一下你那破装甲受力分布!”
    “班长,光学迷彩单元的纳米结构CAD模型传我!我看看集成缝隙怎么优化!”
    “这块异构金属的连接层用什么工艺?电子束焊还是钎焊?热影响区不能超标!”
    “张航!你个混蛋!把你那破推进器试喷口挪远点!等离子火焰差点燎着老子的新喷漆样板!”
    “……”
    争论、哄闹不断交织在一起。
    没有陈默在场,一众学生反而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韧劲。
    每一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在激烈的专业碰撞和实践打磨中,朝着一个明确而实用的战场目标坚定推进。
    经过数日的奋战,众人的机甲终于有了初步进展,造出了雏形。
    此时,张航在掠影所在位置上,正亲自操控着一台巨大的六轴机器人臂,小心翼翼地将一枚闪烁着幽蓝色光芒的等离子矢量喷口核心组件吊装到机甲背部预留的巨大接口上。
    他全身肌肉紧绷,汗水沿着额头滴落,眼睛紧盯着激光定位仪的反馈光点,一边操作着,一边骂道:
    “妈的,轴承间隙,必须调微米级!差一丝,高速下陀螺就会立刻失稳解体!”
    说着,他望向一旁的白小柒,说道:
    “班长,用你的量子隧穿仪再扫一遍谐振腔对准度,零点零几度偏移也要调回来!”
    “催什么?精度快了反而坏你事!”白小柒撇了撇嘴说道。
    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她动作还是相当迅速,一边说,一边还在精密仪器上快速输入指令。
    随着指令输入,无形的扫描光束出现,精确探测着部件内部的微观结构。
    见状,白小柒头也没抬,喃喃道:
    “第七通道高频振荡有微弱反馈……”
    “检查下你的主动冷却回路是不是有气泡残留?这点能量逸散在雷达上就是个闪亮的大灯泡!”
    同时,杨坚磊的‘壁垒’区域,完全是力量与重工的象征。
    巨大的热压罐缓缓开启,热浪滚滚中,一块厚度达到半米、由多层金属氢和场导阻尼材料复合压制而成的胸甲主体被机械臂吊出。
    他抹了把脸上黑一道白一道的汗水和油污,对着光仔细检查甲片内部的结构纹理,说道:
    “他娘的,这波固化曲线完美!看这晶格排列!等氦气冷却完就能上疲劳测试了!”
    ”燃哥,你那液压千斤顶模拟器给力点,这第一锤必须砸出真水准!别给老子丢人!”
    “放心,3000吨静压模拟准备就绪!”吴燃在自己位置上,一边操作着,应了一声。
    那边两台类似起重机的大型设备已经架设完成,正是他负责测试和验证所有人的核心结构件。
    所以,自然准备妥当。
    这时,他抬起头,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又看了看杨坚磊的装甲,说道:
    “不过磊哥,你这胸甲厚度覆盖全身,腿部关节承受极限我得重新评估!”
    “别像上次模拟那样还没走两步就给你膝盖压爆缸!”
    说着,吴燃调出壁垒的腿部结构模型,快速进行有限元优化,一边继续说:
    “腿甲连接处改成内倾式加强筋,加上非牛顿流体轴承连接试试?说不定能减少轴向扭矩冲击…”
    另一边,陆枭的‘脉络’所在位置则更像是精密电子和神经外科的结合体。
    他屏住呼吸,戴着高倍放大镜和微操镊子,正在一块布满金色超导线路的集成板上进行手工焊接。
    那块板就是整个能量传导网络的关键神经丛之一。
    这项工作精细度要求最高,聚变核心产生的高能脉冲要经过他的系统平稳输出给所有机甲的‘器官’,容不得半点闪失。
    白小柒的静默场信号同步、吴燃的挂载模块能耗平衡、张航的高速过载能量峰值控制、杨坚磊的重型护盾瞬时启动吸能……都得通过陆枭的‘脉络’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