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2章 不,是歼7的重生!

作者:爱吃鱼小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正在回血回蓝的许燃睁开了眼睛。


    他站起身,在所有人惊愕的注视下,慢悠悠地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白板前。


    拿起一支黑色记号笔,看着满屋子愁眉苦脸的专家们,眼神平静。


    “我听明白了。”


    他说,“问题很简单,我们换不了发动机的总成,也改变不了涡喷发动机燃烧做功的基本原理。”


    “对啊,所以没戏了。”一个年轻工程师下意识地接话。


    许燃看了他一眼,没有反驳,只是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类似风扇叶片的东西。


    “但是,”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进每个人的耳朵里,“我们无法改变发动机的‘宏观’,不代表我们不能改变它的‘微观’。”


    他用笔尖点了点白板上的叶片草图。


    “一台航空发动机,性能高低,最终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空气被吸入,经过多少级压气机叶片的增压,与燃料混合,在涡轮中燃烧膨胀,最终向后喷出产生推力。”


    “这个过程中,每一片压气机叶片对气流的增压效率,每一片涡轮叶片在高温燃气冲击下的做功能力,都直接决定了这台发动机的最终性能!”


    基础理论在扬的专家都懂。


    但他们不明白许燃要说什么。


    只见许燃转过身面向众人,说出了一句让整个会议室都陷入死寂的话。


    “我们无法改变发动机的原理,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新算法,对它的核心部件压气机叶片和涡轮叶片,进行翼型和积叠线的参数化重构!”


    参数化重构?


    对这些搞了一辈子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的人来说,不亚于一道惊雷!


    赵立国猛地站了起来,失声道:


    “不可能!


    每一片叶片的三维曲面都是极其复杂的,为了兼顾强度,流量,效率,喘振裕度,我们几十年来都是靠经验公式和大量的实验去摸索!


    一片叶片的翼型修改,从设计到测试,没有一两年根本下不来!


    一台发动机上百片叶片,那要算到猴年马月去?”


    “猴年马月?不。”


    许燃摇了摇头,嘴角似乎弯了一下。


    “在我这里,只需要几分钟。”


    他转身走回自己的座位,在众人不可思议的目光中,拿出了实验室为他配置的顶级笔记本电脑。


    确实比他自己的破二手电脑流畅很多。


    “哒哒哒……”


    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响起。


    许燃甚至没有坐下,就那么站着单手托着电脑,另一只手在键盘上飞舞。


    一串串的代码如瀑布般流淌。


    钱博文死死盯着屏幕,他看清了!


    许燃调用的,正是那个他刚刚见识过的,神迹一般的仿真模型!


    “涡喷-7,一级静子叶片,编号J7-YS-01,标准设计参数,导入。”


    “约束条件:材料GH4169高温合金;最大转速11000rpm;叶根连接方式:榫卯结构。”


    “优化目标:单一可变截面下,增压效率最大化。”


    许燃的声音冷静地响起。


    所有专家都下意识地围了过来,里三层外三层,伸长了脖子,死死盯着那块不大的电脑屏幕。


    只见许燃敲下回车键。


    屏幕上,一个三维的叶片模型瞬间生成。


    紧接着,无数条彩色的流线凭空出现,如同一条条驯服的游龙紧紧贴合着叶片表面高速流过。


    模型周围的参数框里,海量的数据以肉眼无法捕捉的速度疯狂刷新!


    这是在干什么?


    所有人心里都冒出同一个念头。


    他在用他的算法,实时地修改这片叶片的曲率,扭转角,厚度分布!


    让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就完成了过去需要无数工程师花费数年才能完成的迭代试错!


    不到一分钟。


    “叮”的一声轻响。


    屏幕上所有的流动都停止了,最终的优化模型被锁定。


    在模型旁边,弹出了一个鲜红的,刺眼的对比数据框。


    【J7-YS-01叶片优化方案】


    【原始设计效率:基准值100%】


    【算法优化后效率:103.7%】


    【结论:在不改变材料和基本尺寸的前提下,单片叶片增压效率,凭空提升3.7%!】


    “哗……”


    人群中传出倒吸凉气的声音。


    赵立国的眼睛瞬间瞪得像铜铃,他一把推开前面的人,几乎把脸贴在了屏幕上,手指颤抖地指着那个数字。


    “百分之三点七……你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他猛地回头,对着身后一群已经石化的工程师们咆哮道:


    “一个一级叶片,提升百分之三点七!


    涡喷-7总共有十二级压气机!


    就算后面的提升效果递减,整台压气机的总效率能提升多少?


    百分之十五?还是百分之二十?”


    “总压比上去了,推力能多大?油耗能降多少?”


    没有人能回答他。


    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如同泥塑木雕一般,大脑一片空白。


    他们看着屏幕上完美的叶片模型,再看看单手托着笔记本一脸平静,仿佛只是P了张图的少年。


    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荒谬震撼,狂喜与敬畏的情绪,冲垮了他们几十年来建立的专业认知。


    这个项目……


    从此刻起。


    已经不是“歼-7改造”了。


    这是要用一支笔,一台电脑,去榨干一代发动机的终极潜力!


    是向着困扰了华夏航空工业数十年之久的核心顽疾“心脏病”,发起冲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