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2章 灵能农业

作者:梦入青霄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伟的事件,以及那个在灵网公共频道上热度爆炸,甚至引得官方媒体亲自下场背书的话题,#我的正义,国家帮我扛刀#,其发酵速度与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它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社会新闻,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民的,关于勇气、正义与信仰的大讨论。


    灵网控制中心内,巨大的光幕上,不再是闪烁的警报与数据,而是被一片片温暖的,代表着积极社会情绪的淡金色光晕所覆盖。


    这些光晕的规模远不如李伟事件那般璀璨夺目,但它们密密麻麻,遍布了整个华夏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如繁星点点,汇聚成一条浩瀚的银河。


    苏心站在光幕前,神情专注。


    "报告。自浩然正气事件发生后的四十八小时内,天眼系统共记录到超过三十七万起,被判定为微正能量谐振的事件。"


    "其中包括,两万一千起主动搀扶摔倒老人的行为,七万三千起车主主动礼让行人的行为,十二万起公共场合制止不文明行为的案例。


    最大的一起,是一支民间登山队在昆仑山无人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三名被困的驴友。"


    她顿了顿,调出了另一组数据。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功勋系统并未对这些微正能量谐振行为进行即时奖励。


    但社会整体的负面情绪熵,却在四十八小时内下降了百分之七。


    这表明,人们的行为动机,正在从追求奖励,向着自发的道德认同转变。一种全新的社会风气,正在加速形成。"


    林振华教授扶了扶眼镜,看着那片星图般的金色光点,感慨万千。


    "民心可用,民心可用啊!古代圣贤追求的大同之治,以德化民,我们借助灵网,似乎正在触及其门槛。罚恶于未萌,赏善于无形,这才是真正的王道。"


    陈风静静地听着,心中一片澄明。


    李伟的事件,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了蕴藏在亿万华夏儿女血脉中最朴素的善良与正义感。


    灵网所做的,只是为这份善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后盾,让人们明白,他们的每一次挺身而出,都不再是孤军奋战。


    国家的意志,文明的未来,与他们同在。


    这才是他想要的天网。


    它不仅仅是监控,更是守护。


    它不是冰冷的法条,而是有温度的准则。


    "善行正反馈模型,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陈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但这还不够。


    守护与奖赏,解决了存量的问题。而我们,需要创造增量。


    我希望灵网,不仅能让好人不受欺负,更能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才是全民修仙的真正意义。"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的文明,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涉及所有领域的生产力革命。"


    就在陈风话音落下的同时,华夏西南部,蜀地平原深处,一座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内,一个截然不同的光点,悄然亮起。


    它不像沧澜市的污秽黑褐色,也不像李伟事件的璀璨金色。


    那是一种充满了生命与希望的,柔和而纯粹的翠绿色。


    这光点覆盖的范围不大,仅仅是一块不起眼的试验田,但它的能量波动稳定而持久,像一颗安静呼吸的心脏,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天眼系统立刻捕捉到了这股异常的生命能量场,但并未发出警报。


    系统将其判定为高密度生命谐振,一个全新的,从未出现过的名词。


    苏心的指尖在光幕上划过,迅速锁定了那片区域。


    "目标锁定,蜀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中心,七号试验田。负责人,袁平,七十三岁,华夏功勋农业科学家,聚光境初期修为。"


    画面被放大,一个苍老但精神矍铄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前。


    袁平院士,一个将毕生都奉献给了土地的老人。


    他身材清瘦,皮肤被常年的日晒风吹染成了古铜色,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仿佛就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一样。


    全民修行计划开始后,这位年过古稀的老科学家,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参与。


    他不像年轻人那样追求强大的力量,只是抱着一个最朴朴素素的念头:如果这太阳真元能让他多一点精力,多一些时间,或许就能多培育出一种更高产的种子,让国家的粮仓更满一些。


    此刻,他正盘膝坐在自己的宝贝试验田田埂上,双目微闭,神情专注。


    他并没有像常规那样,只是单纯地观想太阳,吸收能量。


    而是将体内那不多的,如同涓涓细流般的太阳真元,通过自己的双手,小心翼翼地导入身下的土地之中。


    他的神识同样微弱,仅仅能覆盖身前这几平米的范围。


    但他没有用神识去探查什么,而是将其化作一种最温柔的意念,笼罩着刚刚播种下去的,最新一代的“龙牙米”种子。


    别怕,好好长。


    我会一直陪着你们。


    长得壮壮的,让大家都能吃饱饭。


    没有复杂的功法,没有高深的理论。


    只有一位老农,对土地,对种子,最深沉,最质朴的爱与期盼。


    他不懂什么能量谐振,不懂什么精神力通讯。


    他只是觉得,既然万物有灵,那么这些承载着希望的种子,也一定能感受到他的心意。


    这几天,李伟见义勇为的事迹传遍了网络,袁平也看了。


    他很感动,也很受启发。


    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能用体内的太阳真元催发出浩然正气,保护自己,惩戒凶恶。


    那他呢?


    他这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土地里,他体内的太阳真元,能不能也为这土地做点什么?


    于是,他开始了这场在别人看来,或许有些异想天开的尝试。


    他将自己对农业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毕生事业的热爱,全部倾注在了这微弱的太阳真元与神识之中,日复一日,如同灌溉一般,滋养着这片土地。


    灵网控制中心内,孙文博看着那片持续发光的翠绿色区域,百思不得其解。


    "奇怪,能量强度并不高,远达不到引发生物变异的阈值。但生命力场指数却在以一个非常平滑的曲线持续攀升。这不科学!"


    "不,这很道法。" 林振华教授的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这不是能量的强行灌注,这是……共鸣。是袁老先生的精、气、神,与这片土地,与这些种子的生命频率,达成了完美的共鸣!他在用自己的生命,去点化这些作物!"


    陈风的目光深邃如海,他静静地看着画面中那个平凡而伟大的身影,轻声说道:"接通袁老先生的个人终端,我要亲自和他通话。


    另外,派一个专家组过去,全程记录七号试验田的数据,不要惊动任何人。"


    半个月后。


    专家组的报告,连同七号试验田第一批成熟的稻米样本,被同时送到了灵网控制中心和华夏文明发展与安全委员会。


    会议室内。


    秦正阳首席亲自主持,所有委员会成员悉数到场。


    报告由孙文博宣读,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经过反复核对,七号试验田的龙牙米,在袁平院士的灵能导引下,其生长周期,由原来的一百二十天,缩短至八十天,缩短了整整三分之一!"


    "其亩产量,由原来的九百公斤,提升至一千八百公斤,翻了一番!"


    "最,最不可思议的是,经过我们的检测,每一粒成熟的龙牙米中,都蕴含着极其微弱但性质极为纯净的生命灵气。


    普通人长期食用,可以明显改善体质,延年益寿。初级修行者食用,可以加快太阳真元的积累速度,效率提升约百分之五!"


    轰!


    整个会议室,瞬间沸腾了。


    如果说之前的浩然正气事件,是解决了社会风气与个体安全的问题。


    那么眼前的这份报告,则是直接触及了一个文明延续与发展的最根本命脉能源与食物!


    修行者的数量越多,境界越高,对能量的消耗就越大。


    一个国家,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观想太阳,社会还需要运转。


    食物,永远是基础中的基础。


    而现在,一种能够蕴含灵气,反过来哺育修行者的粮食出现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华夏文明的根基,将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固!


    秦正阳首席用力地攥紧了拳头,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光幕中的陈风。


    "陈风同志,你的看法?"


    陈风的面容平静,但眼底却有星辰在闪耀。


    "首席,这不是奇迹,而是一种必然。袁老先生的成功,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修行之力,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破坏,而在于创造。"


    "我将其称之为,灵能农业。"


    "这不仅仅是农业的革命,这将是我们在新时代打响的,第一次产业革命!"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会议室中。


    "我们可以将灵能应用于工业,制造出蕴含阵法,更加坚固耐用的灵能合金。


    我们可以将灵能应用于医疗,用精神力安抚病患,加速细胞再生。


    我们可以将灵能应用于教育,辅助学生开发智力,提升学习效率……"


    "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一个各行各业,万事万物,皆可修行的时代!"


    秦正阳缓缓站起身,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委员,最终落定在陈风身上,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决断。


    "我宣布,立即成立国家灵能产业发展规划小组,由陈风同志担任总顾问。即刻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灵能农业技术,将其列为最高国家战略!"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人民吃饱饭,更要让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成为我们文明晋升的基石!"


    命令下达,整个国家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开始运转。


    灵网之上,全新的灵能应用板块被开辟出来,袁平院士的经验被详细整理成教学视频,向所有认证公民开放。


    无数懂修炼的农民、工人、医生、教师……在看到袁平院士那苍老而坚定的身影后,眼中都亮起了同样的光。


    他们纷纷开始在自己的领域,进行着各种各样,充满想象力的尝试。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