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九十九章 解决之法

作者:路在西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是啊,如何保证?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这甚至比正面击溃三十五万大军,还要困难。


    李世民深邃的目光,也从沙盘上移开,落在了帐内角落里,两个一直沉默不语的身影上。


    高延寿,高惠真。


    这两位前高句丽的统帅,此刻的脸色,苍白如纸。


    “高延寿,高惠真。”


    帝王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


    “你们,是我大唐的臣子了。”


    “朕且问你二人,可有办法,让那些降卒,为我大唐死战?”


    两人闻言,身体猛地一颤,连忙跪倒在地。


    高延寿面露难色,当即便迟疑着开口。


    “陛下……罪臣……罪臣不敢欺瞒陛下。”


    “有罪臣二人在,弹压住那些降卒,让他们不敢生乱,罪臣尚有几分把握。”


    “可……可是要让他们在阵前,与自己的同胞,与倭国、百济的‘盟友’……以命相搏……”


    说到这,高延寿不由停顿了片刻,这才继续道:


    “陛下,恕臣直言,这……这实在是强人所难。”


    “而且,一旦上了战场,刀剑无眼,人心浮动,便是罪臣二人,也……也无法完全掌控啊。”


    他们说的是实话。


    现在这种时候,他们能用自己的威望,让那些降卒暂时安分。


    但要让他们为灭国仇人卖命,去杀自己的同胞,这恐怕就有些难度了。


    帐内,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再次变得摇摇欲坠。


    所有人的目光,又一次,无可奈何地,回到了许元的身上,仿佛这个难题,最终还是要他来解答。


    然而,许元这一次,却并没有直接回答长孙无忌的问题。


    他转过身,看向侍立一旁的斥候营千户张羽。


    “张羽。”


    “末将在!”


    张羽立刻出列,躬身行礼。


    许元的目光平静如水,问出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


    “我问你,高句丽征调的全国兵马,以及倭国和百济的援军,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全部在平壤城下集结完毕?”


    张羽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许元会问这个。


    但他还是迅速在脑中整理了一下情报,沉声回答:


    “回将军。”


    “高句丽国内各道兵马调动,路途遥远,粮草筹备亦需时日。”


    “倭国与百济水师,渡海而来,同样需要时间。”


    “根据我斥候营的综合研判,他们三国联军,想要真正完成集结,形成合围之势,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一个月。


    许元点了点头,心中默算了一下。


    他又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那么,我大唐主力大军,从安市城下,开拔至平壤城,全速行军,需要多久?”


    张羽的话音刚落,帅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顺着许元的问题,望向了那巨大的沙盘。


    许元此问,想干嘛?


    难道是想趁三国联军未能回合之前,逐个击破?


    安市城。


    平壤城。


    两点之间,是漫长而陌生的土地,也是大唐十余万将士的生死之路。


    不等兵部官员上前测算,李世民已然从龙椅上站起。


    他亲自走下帅台,来到沙盘之前。


    这位马上皇帝,对于舆图和行军路程的熟悉,早已刻入了骨子里。


    他的手指,在沙盘上那条蜿蜒的线上,缓缓划过。


    动作不快,却带着一股千钧之力。


    “若是不计伤亡,不顾马力,三军强行军,十日之内,可抵平壤城下。”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但,我军将士连番血战,早已人困马乏,此法不可取。”


    他抬起头,环视众将。


    “若以正常速度行军,辎重粮草随行,则需要半月有余。”


    说到这里,他的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眼中闪过一抹寒意。


    “而且,斥候最新军报,高句丽残部听闻安市城破,已在沿途大肆破坏驿道,焚毁桥梁。”


    “如此一来,我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行军时间,恐怕还要再增加数日。”


    李世民的话,让帐内刚刚升起的一丝暖意,再次被寒风吹散。


    一个月。


    敌军集结,需要一个月。


    而我方抵达战场,也需要将近一个月。


    这意味着,大唐将士将以疲敝之师,一头撞上以逸待劳的三十五万联军。


    这仗,还怎么打?


    所有人的心,又一次沉了下去。


    然而,许元却再次笑了起来。


    他听完李世民的话,非但没有愁容,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轻松的笑意。


    “一个月么?”


    “那便好。”


    两个字,轻飘飘的,却像两记重锤,砸在众人心头。


    什么叫……那便好?


    尉迟恭瞪着眼睛,一脸的匪夷所思。


    “好什么好?许元,你莫不是打仗打糊涂了?”


    许元没有理他,只是看着李世民,眼中的光芒愈发明亮。


    “陛下,敌军集结需要一个月,我军抵达战场,也需要一个月。”


    “如此一来,我们,便有足够的时间了。”


    时间?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困惑。


    “许卿此言何意?”


    “我们需要……什么时间?”


    许元脸上的笑意更深了,那是一种掌控全局的自信。


    他环视着帐内一张张或困惑、或焦急、或怀疑的脸,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说道:


    “自然是……收服人心的时间。”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臣,会让那八万高句丽降卒,成为真正为我大唐而战的勇士。”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更令人震撼的话。


    “不,准确的说,是让他们,成为为他们自己而战的勇士。”


    此言一出,满帐哗然。


    让降卒为自己而战?


    这是什么道理?


    他们是高句丽人,为自己而战,不就是要反抗大唐吗?


    “胡闹!”


    张亮第一个跳了出来,满脸不赞同。


    “奋威将军,军国大事,岂能如此儿戏!那八万降卒,乃是心腹大患,你还要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


    长孙无忌也缓缓摇头,苍老的脸上写满了不解。


    “许元,老夫也想不通。你要如何在一个月内,让他们抛弃国仇家恨,转而为我大唐卖命?”


    面对众人的质疑,许元只是淡然一笑。


    他走到沙盘旁,目光却越过平壤,落在了更后方的辽东城上。


    “陛下,赵国公,诸位将军。”


    “你们可还记得,臣在出征之前,曾请陛下下旨,命江夏王在辽东城,试行土地改革一事?”


    土地改革?


    众人一愣。


    这件事,他们自然知道。


    当时许元提出这个建议,朝中还有不小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辽东城初定,人心未稳,不宜如此大动干戈。


    但李世民力排众议,采纳了许元的建议。


    只是……


    这与眼下的平壤之战,又有什么关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