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九十七章 三倍兵力

作者:路在西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许元抬起眼帘,平静的目光扫过众人。


    “陛下,诸位大人,不必如此惊慌。”


    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


    “倭国与百济的入场,虽在预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长孙无忌眉头一挑:


    “哦?情理之中?许元,你早就料到了?”


    许元微微颔首,不疾不徐地分析起来。


    “倭国此番行径,其目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个。”


    “那就是,染指这片半岛。”


    他伸出一根手指。


    “安市城之战前,他们派出的那两万兵马,名为援助高句丽,实则,是想做一回渔翁。”


    “他们想要的最好结果,是我大唐与高句丽在安市城下两败俱伤。”


    “届时,他们便可挥师北上,以逸待劳,一举击溃我大唐疲敝之师,博一个偌大的名声。而后,再掉过头来,趁高句丽元气大伤,与百济联手,鲸吞蚕食,将这片土地,纳入囊中。”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众人心中的迷雾。


    帐内众人,皆是人中龙凤,一点即透。


    “只可惜,他们算错了一点。”


    许元的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嘲讽。


    “他们算错了我大唐天军的战力。”


    “他们没想到,安市城之战,我大唐军队赢得这么快。更没想到,他们那两万所谓的‘援军’,连我大唐的玄甲军一个冲锋都挡不住,便作鸟兽散。”


    “渔翁之计,彻底破产。”


    “所以,他们现在,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许元的声音,变得沉凝起来。


    “他们很清楚,一旦我大唐彻底覆灭高句丽,将整个辽东纳入版图。那么,凭借大唐强大的国力与无敌的水师,这片半岛,将再无他们任何染指的机会。”


    “而且,大海,将不再是他们的天险,而是我大唐随时可以踏平他们本土的通途。”


    “所以,他们必须孤注一掷。”


    “倾尽国中精锐,联合百济,帮助高句丽,将我大唐,挡在平壤城下。”


    “只要能击退我们,哪怕是惨胜,高句丽也必将付出伤筋动骨的代价。”


    许元的目光变得锐利如刀,仿佛洞穿了时空,看到了未来的图景。


    “到那时,一个奄奄一息的高句丽,面对兵力强盛的倭国,会是什么下场?”


    “他们将一举取代高句丽,成为这片土地新的主人。”


    “甚至,还要染指我大唐的辽东之地,威胁中原!”


    “这,才是倭国真正的狼子野心。”


    一番分析,层层递进,鞭辟入里。


    将倭国从投机到豪赌的心态变化,以及其背后险恶的战略图谋,剖析得淋漓尽致。


    帐内,再次陷入了寂静。


    但这一次,不再是震惊与慌乱,而是冰冷的了然。


    原来如此。


    所有的愤怒,都化作了彻骨的杀意。


    长孙无忌看着许元,浑浊的老眼中,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真正的叹服。


    这种洞察人心,预判国策的战略格局,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将军的范畴。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中的怒火已经尽数敛去,只剩下如万年寒冰般的冷静。


    “传朕旨意。”


    帝王的声音,响彻帅帐。


    “召集所有总管、将军级别以上将领,至帅帐议事!”


    “喏!”


    侍卫躬身领命,快步而出。


    很快,李世勣、尉迟恭、张亮、以及一众玄甲军、百骑司的将领,尽数汇聚于帅帐之中。


    巨大的沙盘,被抬到了正中央。


    沙盘之上,安市城的位置,已经插上了一面大唐的龙旗。


    而在东方,平壤城的位置,却被三面颜色各异的小旗,团团围住。


    黑色,代表高句丽。


    赤色,代表倭国。


    白色,代表百济。


    另外,还有已经被高句丽百济等国已经打成半废的新罗。


    李世民走到沙盘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诸位。”


    “军情,想必尔等已经知晓。”


    “高句丽、倭国、百济,三国联军,陈兵平壤。”


    “这是要与我大唐,进行国运之战。”


    他看向李世勣。


    “懋功,你先说说敌人的兵力。”


    李世勣出列,手持一根长杆,指向沙盘。


    “陛下,根据斥候情报与我等推演。”


    “高句丽方面,倾国动员,虽号称五十万,但除去老弱,真正能战之兵,以及固守平壤的禁军,总数,应在二十万上下。”


    他将长杆移向那面赤色小旗。


    “倭国,已探明兵力,总计五万。其中两万,乃是先败之兵,不足为惧。但后续增援的三万‘常备足轻’,据称是其国中精锐,装备精良,战意高昂,不可小觑。”


    最后,他的长杆落在了那面白旗之上,语气也变得格外凝重。


    “最难判断的,是百济。”


    “百济南有新罗牵制,必然不敢倾巢而出。但我大唐若胜,下一个便是他们,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比谁都懂。”


    “所以,此番出兵,必然也是其国中主力。”


    长孙无忌在一旁接口道:“老臣以为,当以最坏的情况打算。百济此番出兵,人数,绝不会少于十万。”


    十万。


    又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


    李世勣点了点头,收回长杆,声音沉重。


    “也就是说,平壤城下,三国联军的总兵力,保守估计,在三十五万之上。”


    三十五万。


    这个数字一出,帐内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即便是身经百战的宿将们,此刻也不禁头皮发麻。


    这是何等庞大的兵力。


    足以将整个平壤城,围得水泄不通。


    李世民的面色,看不出变化,他转而看向尉迟恭。


    “敬德,说说我们自己。”


    尉迟恭出列,声音依旧洪亮,却少了几分方才的暴躁,多了几分凝重。


    “回陛下。”


    “我大唐东征大军,陛下亲率的陆路主力,尚有不足六万。”


    “玄甲军精锐,合计两万余人。”


    “郧国公所率水师及步卒,不足四万。”


    “另有辽东城守军一万,由江夏王李道宗统领。”


    他顿了顿,掰着手指算道。


    “也就是说,我大唐此次东征,能够投入到平壤决战的总兵力,做多能到十一万左右。”


    十一万,对阵三十五万。


    兵力对比,一比三。


    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


    有人忍不住小声说道:“我们……我们还有降卒。”


    “安市城一战,我们收编的降卒,足有八万之多。加上这些人,我们也有近二十万大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几声附和。


    然而,李世勣那平静的声音,却再次响起,如同一盆冷水,浇熄了众人心中刚刚燃起的一丝侥幸。


    “这些降卒,不能算。”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他们是高句丽人。”


    “让他们修城铺路,充作辅兵,尚可。”


    “但要让他们在两军阵前,与自己的同胞,与前来‘援助’他们的盟友,生死相搏?”


    “诸位将军,你们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他们吗?”


    一句话,问得所有人哑口无言。


    是啊。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


    这八万降卒,顺风之时,或许会跟着摇旗呐喊。


    可一旦战局稍有不利,他们会做什么?


    是临阵倒戈?还是四散奔逃,冲击己方军阵?


    没人敢赌。


    也没人赌得起。


    这八万降卒,非但不是助力,反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


    帐内的气氛,彻底凝固了。


    十一万,对三十五万。


    而且,唐军的后勤补给线还如此长。


    这一仗,要如何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