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5章 滴水不露

作者:骑着蜗牛逛街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半个月后,景昌县东门。


    一支由数百名骑兵和数辆华丽马车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城下。


    为首的马车上,挂着“钦差”和“宣慰使”的明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彰显着其不凡的身份。


    礼部右侍郎方妙海,掀开车帘,看着眼前这座算不上雄伟,却异常整洁坚固的城池,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袍,脸上挂起了一副倨傲的神情。


    在他看来,这景昌县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个穷乡僻壤。他此来,代表的是天子,是朝廷,是无上的皇权。


    那些个抗旨不遵的狂徒,见到他,还不得乖乖跪下,磕头认罪?


    他身后的另一辆马车里,太监总管赵福全也正透过窗帘的缝隙,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与方妙海的傲慢不同,赵福全的眼神里,充满了审视和警惕。


    他这一路行来,越靠近景昌,就越觉得不对劲。


    沿途的村镇,没有他想象中的凋敝和混乱,反而是一片井然有序。田地里,有农夫在辛勤劳作,道路上,有商旅往来不绝。


    尤其是那些百姓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菜色和惶恐,反而个个精神饱满,甚至在看到他们这支钦差队伍时,眼中还带着一丝……不加掩饰的自豪和审视?


    这太不正常了!


    一个经历了“匪乱”的边陲小县,怎么可能是这副模样?


    赵福全的心里,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就在此时,景昌县的城门缓缓打开。


    一队人马,从城中鱼贯而出。


    为首的,是两名文官。


    左边一人,年岁稍长,面容儒雅,气质沉稳,正是萧何。


    右边一人,风度翩翩,俊朗不凡,正是荀彧。


    在他们身后,还跟着一众景昌县的属官,一个个衣冠整洁,神情肃穆。


    这番阵仗,让方妙海愣了一下。


    他预想过很多种可能。对方可能会闭门不见,可能会派个小吏来搪塞,甚至可能会直接派兵把他拦在城外。


    但他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会摆出如此隆重的迎接礼仪。


    为首的,还是那两个被朝廷点名弹劾的“罪臣”!


    他们这是想干什么?负荆请罪吗?


    方妙海心中冷笑,整理了一下官袍,昂首挺胸地走下了马车。


    赵福全也紧随其后,他那双阴鸷的眼睛,像毒蛇一样,在萧何和荀彧的脸上一一扫过。


    “下官萧何(荀彧),参见钦差大人,参见赵总管。”


    萧何与荀彧走到近前,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礼。


    他们的态度恭敬,却又没有丝毫的谄媚和畏惧,那份从容的气度,反而让方妙海准备好的一肚子训斥之词,一下子卡在了喉咙里,说不出来。


    “哼!你们还知道本官是钦差?还知道出来迎接?”方妙海板着脸,拿出了官威,“萧何!荀彧!你们可知罪!”


    萧何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疑惑”和“委屈”。


    “钦差大人此话从何说起?下官等奉已故瑞王殿下之命,治理封地,教化万民,何罪之有?”


    “你!”方妙海被他这句话噎得够呛,“你们……你们竟敢违抗圣旨,拒不上任!这便是欺君之罪!”


    荀彧上前一步,微笑着接口道:“大人误会了。我等并非抗旨,实在是身不由己啊。”


    他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


    “大人有所不知,自从袁虎将军‘殉国’之后,苍云山脉匪患愈发猖獗,导致数万百姓流离失所,涌入景昌。我等身为景昌之地的父母官,实在不忍看到百姓受苦,这才暂时留任此地,全力赈灾安民。我等也曾多次上书朝廷,禀明情况,请求援助,只可惜……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想必是京城路途遥远,奏章遗失了吧。”


    这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


    既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没去上任,又把皮球踢回给了朝廷。


    我们不是不去,是走不开啊!我们还给你们写信了,是你们没收到啊!


    方妙海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他知道对方是在胡说八道,但他偏偏找不到任何证据来反驳。


    “一派胡言!”他只能色厉内荏地呵斥道。


    一旁的赵福全,自始至终没有说话,只是冷冷地看着。


    他比方妙海看得更深。


    这两个人,不简单。


    他们的言辞、神态,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显然是早有准备。


    看来,这次景昌之行,比他想象的还要棘手。


    “钦差大人,赵总管,一路风尘仆仆,想必也辛苦了。”萧何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已在城中备下薄酒,为二位大人接风洗尘。有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


    方妙海还想再发作,赵福全却突然开口了。


    他那公鸭嗓子一般的声音,尖锐而刺耳。


    “也好。咱家也想看看,这景昌县,如今被你们治理成了什么模样。”


    说着,他便迈开步子,径直向城内走去。


    方妙海见状,也只能冷哼一声,跟了上去。


    一进入景昌县城,方妙海和赵福全,再次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宽阔平整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街上的行人,无论是商贩还是百姓,个个衣着干净,面色红润,精神十足。


    这哪里像是一个刚刚经历过匪乱的边陲小城?


    这繁华程度,比起京城的一些区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赵福全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注意到,街道的两旁,有不少地方还在大兴土木,一队队穿着统一服饰的工匠,正在有条不紊地修建着房屋和下水道。


    而在更远处,隐约可见一队队士兵,正在巡逻。那些士兵,军容严整,步履沉稳,身上带着一股凌厉的杀气。


    这一切,都透露出两个字:实力。


    这景昌县,有钱,有人,有兵!


    “萧大人,荀大人,真是好手段啊。”赵福全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咱家真是好奇,你们是用什么法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景昌县变成了这副模样?”


    荀彧微笑道:“总管大人过誉了。这全赖已故瑞王殿下生前打下的基础,以及……我等运气好,前些时日,发现了一种高产作物,解决了粮食问题,百姓们能吃饱饭,自然就有了力气干活。”


    “哦?高产作物?”赵全福眼中精光一闪。


    他想起了京城皇家农场那片枯死的藤蔓,和皇帝吐血的场景。


    “不知是何等神物,可否让咱家开开眼界?”


    “当然可以。”荀彧笑着点头,“待会儿的接风宴上,总管大人就能品尝到了。”


    一行人,各怀心思,来到了县衙。


    接风宴就设在县衙的大堂里。


    宴席算不上奢华,但菜品却很新奇。


    主食,就是金黄的烤土豆和香甜的蒸红薯。


    菜肴,也多是本地的一些山珍野味,做得清淡爽口。


    方妙海吃得是索然无味,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给这些人定罪。


    赵福全却吃得津津有味,他一边吃,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他发现,这两种他从未见过的食物,确实味道不错,而且非常顶饿。


    如果这东西产量真的很高,那……


    他不敢再想下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方妙海终于忍不住了,他将酒杯重重地往桌上一放,冷声说道:“萧大人,荀大人,酒也喝了,饭也吃了,现在,该谈谈正事了吧!”


    “本官奉旨前来,就是要问你们,为何抗旨不遵!还有,镇南将军李朔何在?他为何擅离职守,带兵入驻景昌?他眼里,还有没有王法,还有没有陛下了!”


    他声色俱厉,试图用气势压倒对方。


    然而,萧何和荀彧,依旧是那副风轻云淡的样子。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文士长袍,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的中年人,从角落里站了起来。


    他对着方妙海和赵福全,慢悠悠地行了一礼。


    “二位大人,莫急。”


    正是贾诩。


    他笑呵呵地说道:“李朔将军,正在校场操练兵马,准备为袁虎将军报仇雪恨呢。至于二位大人想问的问题,在下,或许可以代为解答一二。”


    赵福全眯起了眼睛,打量着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人。


    他从这个人的身上,嗅到了一股同类的、危险的气息。


    “你又是何人?”


    贾诩微微一笑:“在下贾诩,目前在县衙,当个参谋。”


    “正好,也有一封奏章,想请二位钦差,代为转呈陛下。”


    说着,他从怀里,取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章。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