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婉的老爹江老虎那是什么人物啊,打了几十年的仗。
从南打到北,再从北打到南,在哪里没有认识几个人啊!
尤其是在冰城的时候,来看望江婉的人那也是络绎不绝,其中和江老虎关系最近的几个那也是见过李卫东的。
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和江婉的真实关系,但是江老虎也给他们介绍过李卫东,只说是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
但是在这些人看来,别管是亲侄子还是远房侄子,那都是得重视的。
所以电话接通了之后,李卫东一报出自己的名字,那头就哈哈笑了起来:“是卫东啊,上次见过之后,咱们这都有好几年没见过了吧?”
“可不嘛,梁叔叔您最近好吗?”
“好好好,好着呢,你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来了?”
“是这样的梁叔叔,我现在就在冰城,帮着村里买上几台拖拉机,想着问问您看你认不认识拖拉机厂的领导,我们村里想办贷款多买几台!”
“哦,是这个样子,那你稍微等一会儿,我给拖拉机厂的孙厂长打个电话说一声,需要我过去一趟吗?”
“不用不用,梁叔叔,这哪儿用得着劳驾您啊,这打个电话我都觉得太麻烦您了!”
电话那头笑着:“哈哈哈,这不至于,我先帮你打电话,你有什么要求就和他们厂长说,等买完了,今天晚上你到我这儿来,咱们一块儿吃顿饭!”
求人办事儿呢,李卫东也只能是答应下来。
放下电话没多长时间,拖拉机厂的厂长就找到了销售科这里:“哪位是李卫东同志!”
“您好,我是李卫东,您就是孙厂长吧?”
“你好你好,我是,我听说你是要买几台拖拉机是吧,看上什么牌子的了?”
李卫东简单的把自己的需求都说了一遍。
“孙厂长,是这样,我们呢本来是想着买一台来着,后边一算账这一台也起不来多大的作用,就想着多买几台,可是这也临时起意,这贷款的手续都没有弄呢,来回折腾又太耽误时间,这不就想着找您给通融通融。”
“哈哈哈,我当是什么事儿呢,你们村里需要几台拖拉机?”
“三台,不过我们手里现在只有一万三千块钱,够付这三台的首付了吗?”
孙厂长想了一下:“够是肯定够了,不过这一万三你们也不能都花了,柴油和机油也得买啊,不然这拖拉机开回去了没有油不是废铁一堆嘛,这样吧,一万块钱你们先交到厂里,给你们三台拖拉机,剩下的贷款申请手续回去了抓紧时间走,文件邮寄到厂里来,我们这边帮着你们去办这个贷款,剩下的那三千块,留给你们买油吧!”
李卫东用力的点了点头:“要是能这样的话,那可就太好了,太感谢您了孙厂长。我们回去了一定抓紧时间马上开证明!”
“好,那就这么着吧,走我带着你们去提车去,现在库里就有现成的,你们是开回去啊还是怎么着?”
开回去就有点儿太远了,而且还费油,现在的柴油也是很宝贵的,还是用火车运回去的比较好。
但是他们联系车皮就不好联系了,最后,孙厂长又帮着联系了一下车皮,当然运输的钱得李卫东他们自己来掏了。
等选完车交完钱,新的问题又来了,他们三个谁也不会开拖拉机。
李卫东倒是会开,可是他上着学呢,也不能回去给他们开这个啊。
没办法,杨根生和王喜顺他们只能在冰城再停留上几天,让拖拉机厂师傅的教他们学习怎么开拖拉机,怎么用旋耕机还有播种机这些设备。
把他们三个留在拖拉机厂学习,李卫东自己则是去见了那个梁叔叔。
过了几天之后。
王喜顺他们拖拉机也学会了,也到了往回走的时候。
三台拖拉机以及配套的车斗、农机,还有那一套制砖的设备全都装到火车上。
杨根生和王喜顺他们也跟着上了火车返回棱县。
“杨叔、顺子,回去以后抓紧时间建窑,别顾虑那么多,大胆的迈步子,没事儿的!”临走的时候,李卫东还在反复的交代。
毕竟现在已经是79年的春天了。
南方都已经画圈了,他们要是再不抓紧动起来,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火车开走之后,李卫东回到学校接着去上学,自然不用提。
就说杨根生和王喜顺他们。
他们可没有让拖拉机和他们分开,而是直接在货运车厢里跟着拖拉机在一块儿待着的。
反正都是8个多小时,怎么待着也是待着,守着拖拉机更安心一些。
现在可是春天,还没有到真正特别暖和的时候呢,三个人在这平板火车节上,那吹的叫一个透心凉。
不是孙子都快冻成孙子了。
终于熬到了火车停靠在棱县车站,赶紧找了架板,各种设备和油料都是在车斗里放着的也不用管。
把车斗接上拖拉机头,直接就把拖拉机从火车上开了下来。
三个人没有做丝毫的停留,一人一台拖拉机直接就往回跑。
等到拖拉机进村的时候,那就立马引起了全村的轰动,不管是男女老幼,全都跑出来围观。
这些天他们去城里买拖拉机的事情早就已经在村里传遍了,大家全都等着盼着呢。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一下就弄回来三台拖拉机啊。
人们甚至都有点儿不敢想象,什么时候拖拉机这么便宜了。
杨根生也没有和他们解释这些,反正现在是弄回来了。
这回来了,首先要办的就是答应人家拖拉机厂那边的事情不能忘,杨根生赶紧让王书文写申请,然后去乡镇公社里边找人批,批下来了好给人邮寄过去。
弄完这个了之后,又召开全村大会,接下来就是安排怎么使用了,还有人力的分配。
这次的安排就简单多了。
在村里挑选出来十几个年轻人,让他们学习开拖拉机、操作农机设备,而拖拉机顶替下来的四五十个壮劳力,全部都到砖窑这边来干活。
经过半年的努力,在秋收之前,向阳屯的砖窑已经从一口,变成了现在的三口。
烧砖的产量也从原来的月产45000,变成了现在的月产135000块红砖。
关键还是这一年到头都可以烧,砖窑的这些人已经基本上成为了全职的砖窑工人,根本就不用参与到农活里边去。
而且有了拖拉机,这运送材料和送砖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等到年底一算账的时候,杨根生他们着实是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