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9章、向阳屯的砖窑

作者:小白闲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相比较李卫东这里的生活。


    向阳屯这边的变化就更大一些。


    首先就是知青点儿上,自从李卫东和李卫民他们上学走了之后,这村里的其他知青们也都已经再没有什么心思来干活了。


    杨根生也理解他们这种想考上大学的心态。


    于是,干脆春耕忙完了之后,就不再让他们的到地里去参加劳动去了,安心的让他们这些人在家里复习。


    好能再多考上几个,这样也是给向阳屯涨脸。


    这些人也是非常的努力,在78年夏天这次考试中,初试的通过率达到了三分之二的人通过。


    最后正式考试的时候,三十来个去参加考试的人,有十一个人通过了考试,成功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这个比例绝对是属于非常高的了。


    杨根生还专门又为了他们准备一场酒席。


    其次就是村子里边的变化,自从见识知青点上考出去了这么多大学生,杨根生干脆就给村民们讲了一个规矩。


    只要是村里的孩子,不管谁家的,只要是能考上大学,村里都给办升学宴。


    而且要是家里实在困难,出不起孩子去上大学的费用,那村里给进行补贴。


    这一下就充分的调动了全村人的积极性。


    现在即便是农忙的时候,也看到一个小孩子在地里边帮着干活了,全都被送去了学校。


    有的只是那些14、5或者15、6那些已经来不及上学去的半大孩子了。


    另外的一件事情,就是王喜顺负责的砖窑,现在也已经弄的差不多了,第一窑的砖头已经送进窑里边烧上了。


    建这个砖窑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杨根生是以村里的名义向上申请的,地也是用的自己村里的地,来砖窑上干活的人,不光每天能拿工分,而且砖卖钱了以后,年底的时候还能多分钱。


    就这种待遇,谁不愿意干啊,那简直就是抢着来的。


    就是有些人对于王喜顺来当这个砖窑的负责人有些微词。


    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敢当着王喜顺的面来说这个话的,顶多就是背后蛐蛐一下,谁不知道王喜顺的脾气藏性,而且他还是杨根生女婿的徒弟。


    另一个就是,王喜顺确实是在他们这一辈儿的年轻人中威信很高,有这些年轻人在后边顶着,谁不服也不行。


    现在杨根生都有点儿想把王喜顺培养成下一任村长的意思了。


    王喜顺确实也是很争气,从他被任命为这个砖窑的负责人之后,他就一直在找会烧窑的人。


    烧砖也是个技术活,不是谁上来就能干的,那窑洞怎么盖,砖怎么烧,一个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外人,他怎么会知道。


    那就只能是找专业人士了,所以王喜顺就四处打听看哪个村里有干过这个活的。


    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爷子,王喜顺带着礼物,到了人家里好几趟,许诺了不少的好处,才把老爷子请出山来。


    至于砖窑的建设,选址是早就已经选好了的,就在村子边上的小河沟旁。


    这活泥做砖坯也是需要大量的水的。


    这一块儿地方总体占地差不多有20亩地左右,开春了以后,王喜顺就带着他们身后的那些年轻人们开始平整土地,清理地块儿上的杂草和碎石。


    整个的地块整理出来了以后,才开始建设窑洞。


    现在他们建设的窑洞可不是那种专门的工业窑洞,而且就算是想建他们也不会。


    所以建设都是小型的土窑,这种土窑一般都是挨着山坡或者土坡,挖一个20米长、4米宽,2米半高的窑洞。


    底下留上3、4条平行的火道,从入口这里一直通到最里边,在最里边窑尾的地方修一个2、3米高的烟囱。


    挖好了窑洞之后,地基部分用三合土夯实,以防止后边往窑洞里边堆放砖坯的时候,造成地基下沉,再倒了架。


    窑洞里边的墙壁,则是用黏土混着麦秸抹上去,最少也要抹个半米厚,最后还要抹点细灰,防止砖窑漏气。


    这一步完成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制作砖坯了。


    黏土被挖出来之后,去掉里边的树根、杂草什么的杂物,全都倒在挖好的活泥的池子里,用水把黏土泡上一天或者两天,让黏土充分的吸收了水分。


    一两天之后,就是一群人下到池子里边开始用脚踩,直到把所有的黏土都踩透、没有一点儿硬块。


    这时候还要再捡出来一些树根什么的,同时掺和进去一些切碎了的麦秸,作用是防止砖坯在晾晒的时候开裂。


    活好泥,之后就是制作砖坯了。


    制砖的模具是非常好弄的,就是用木头制作一批普通砖头大小的壳子。


    制作砖坯的时候,模具内圈四周先撒上草木灰,防止粘连,之后把搅拌好的黏土放进模具里,用木夯砸实。


    砸实了以后,拆掉模具,砖坯就可以放到晾晒场去了。


    这个工作基本三个人就能配合完成,一个人装泥、一个人砸夯,一个去晾晒。


    这样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少能做出来3、40块砖坯,一天下来就是300来块。


    砖坯被放在晾晒场之后,头两天先要平躺着放,等着干一些,基本上定型了,之后再把砖坯给立起来晾晒4、5天。


    最后才会把这些砖坯都收集起来,成垛码在棚子底下进行阴干一个星期左右。


    到了这一步砖坯就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分了。


    剩下的一步就是放进砖窑里边进行烧制了。


    这些已经晾晒好的砖坯,按照砖窑的长度,平行着码放在砖窑里边,每一列之间当保持着一扎左右的距离。


    最后是烧窑了。


    烧窑同样也是分成了不同的阶段的。


    首先就是小火烧窑,先在窑洞的燃烧洞里点上点小火,保证能把窑洞热起来,但是温度又不会太高。


    好保证能够蒸发掉砖坯里边剩余的水分,还不能让砖坯裂开。


    这个小火烧窑的时间差不多得持续2天的时间。


    之后就是开始给窑洞升温,要让窑洞的炉温达到5、600度,但是现在他们可没有这么牛的温度计,那就只能靠着火焰的颜色来辨别。


    这个时候,那就是看老师傅的眼力了。


    这火照的窑洞里出现淡红色那就说明到了500度左右,要是出现了橘红色,那就说明有600度了。


    这个时间也要持续个3、4天。


    之后还有两步要走。


    一步是高温烧结,另一步就是闷窑。


    在这个期间,王喜顺那是寸步不离的跟着人家老师傅,所有的操作步骤,全都用心的记录下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