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发是从外地挖过来的,这么巧在江汉县有个表妹?
还是她认识的人!
沈青枝不相信。
“沈总,林晓出来了。”柴珊珊见到追出门的林晓,提醒道。
沈青枝走下车,林晓见到她明显松一口气。
“沈姐,”林晓上前几步,“上次你多亏了你们救我,不然我这辈子就毁了。我一直理想谢谢你,今天正好碰见,我请您吃饭吧?附近有家国营饭店,菜做得不错。”
沈青枝本想拒绝,看着林晓真诚的眼神,想起她是何发表妹这回事,点头答应。
“好啊,我等你一会儿。”
林晓道:“我很快下班。”
走进公司前,林晓又看了几眼停在路边的车。
有些眼熟,在哪里见过呢?
若不是看见沈青枝上了这辆车,林晓不会追出来。
沈青枝在车上等了一会儿,让柴珊珊和楚阳自己找地方解决吃饭问题。
林晓下班后,两人去了她说的国营饭店。
在饭店找了个靠窗的位置,林晓拿点了两份鸡汤面,又加一盘炒青菜和一盘红烧肉。
沈青枝阻拦道:“林晓,两份面就够吃,你点的太多了。”
“沈姐,你别客气,我现在挣钱能请得起你。”
“你在公司做前台,工资很高吗?”沈青枝随口问。
林晓脸上泛起红晕,带着点小得意。
“不算特别高,但够用。我男朋友也在公司,他工资高,还总给我买东西。”
提起男朋友,林晓一脸甜蜜。
他对她很好,有求必应,甚至爱屋及乌,帮助她爹娘和弟弟。
林晓谈的这个男朋友,得到了家里人的一致认可。
“哦?你男朋友也在这儿上班?”
沈青枝心里犯嘀咕。
公司除了李光明、段红志、何发三个助理,其他员工都是普通岗位,工资也就比县城平均水平高一点,怎么会“工资高”?
林晓没察觉她的疑惑,兴奋地撸起袖子,露出手腕上的一块上海牌手表。
“看,这就是他给我买的!说是最新款,花了不少钱呢。”
沈青枝看了眼手表。
上海牌手表在现在算是稀罕物,至少要一百多块。
普通工人得攒小半年工资才能买得起。
她故意道:“这表可不便宜啊,得攒挺长时间工资吧?”
林晓笑着摇头,“不用攒!他一个月工资就能买得起。”
“一个月工资?”
沈青枝心里咯噔一下。
公司里能一个月挣一百块以上的,只有李光明、段红志、贺发三个人。
这三个人都结婚了,怎么会跟林晓处对象?
“你男朋友难道是公司领导?我听说他们的年龄……”沈青枝状似惊讶。
林晓没听出她的提醒,只觉得沈青枝在羡慕。
不由自主炫耀道:“沈姐~你别乱说。我们在处对象,他这人成熟、稳重、体贴、有责任心。再说我们也没差几岁。”
沈青枝无奈,林晓明显沉浸在热恋中,恋爱脑上头。
现在谁把她这种情况打破,谁就是恶人。
红烧肉端上来,林晓夹了一块给沈青枝。
“沈姐快吃,这家红烧肉做得可香。我现在能过上好日子,全靠你当初救了我,以后您有什么事,尽管找我,我能帮的一定帮。
我出来前已经问过,下午李总他们都在,您要是找人,我带您过去。”
沈青枝摇摇头,“林晓谢谢你,我自己联系他们。”
林晓点头,没再多话。
上次被救时,救援的人对沈青枝十分尊敬,她当时就明白,这位有身份,有背景。
去医院路上听说这位是军属,男人是部队大官。
她有联系公司高层的方法,林晓毫不意外。
下午,沈青枝见了李光明,与他说了工地上拖欠工程款的事。
沈青枝语气不算好,影视城动工多长时间,工程款就已经欠下这么久?
她这边又不是没给钱?
本来以为这个李虎办事很靠谱,结果就这?
李光明听完,立刻摆出重视的样子。
“沈总,您放心,这事我马上处理。我这就跟工地的对接,问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问题,按合同该结的款,绝不能拖。”
他顿了顿,状似不经意追问:“那……这件事有人找到您这儿了?其他工程队的人?”
沈家的款子绝对不会被拖。
沈青枝看了他一眼,“没有,我大姐家的小叔,他家组了个小工程队,正好在影视城干活,碰见我就说了这事,我才知道有拖欠的情况。”
李光明松了口气,脸上又堆起笑:“原来是这样,那我更得抓紧查了,不能让亲戚受委屈。”
“亲戚不亲戚的,不是这件事的重点。他们不能这么拖着。”
“我明白。”李光明道。
工程款的事说完,沈青枝话锋一转,随意道:“对了,你三个家里都有孩子了吧?之前听你们提过,没细问。”
李光明愣了愣,没想到她会问这个,连忙点头。
“是啊,都有。我家俩儿子,大的上小学,小的刚上育红班。
何发家是一儿一女,凑了个好字。
段红志家就一个儿子,跟我家小的差不多大。”
“那挺好,孩子们年龄相近,以后还能一起玩。”沈青枝笑着祝福,眼神却没放松。
三人都已婚有孩子,林晓的男朋友到底是谁?
难道她猜错了?
“前台的林晓干的不错,我今天过来她态度很热情。”沈青枝夸奖。
“何发招进来的,小姑娘还是有些年轻。”李光明随口说了一句。
两人说了会儿其他事。
聊完,沈青枝起身告辞。
李光明送到门口,回到办公室站在窗户边,静静看着她的车子远去。
他脸上的笑容这才慢慢淡去,眼神变得神秘莫测,不知道在盘算着什么。
等沈青枝的车彻底看不见,李光明才给工地打过去,语气带着点催促。
“李虎,影视城工程队的工程款,你那边按合同该结的赶紧结,别拖着,有人已经找到沈总那儿了。”
电话那头的李虎沉默半晌,闷闷应了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