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5章 奢华的辛弃疾

作者:我不叫还复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二百一十五章,奢华的辛弃疾


    “这首词的意思,感觉也还不错啊……”


    “你这不是废话吗……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我感觉这两句发朋友圈,暗暗的表达一些意思会很有意思,让别人看个半懂,很有装逼的感觉。”


    “对的,辞职的时候就可以发这个,内涵领导为难自已什么的……”


    “最后一句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到底怎么理解啊?怕皇帝不让自已辞官?不对啊,辛弃疾不是主动辞官的吧……”


    “我是这么理解的:我是不得不避祸隐退,然后把这个院子弄的这么好,我已经设想好了以后隐居的美好生活了,但现在,我沉吟许久,怕皇帝不让我隐居,所以很纠结。”


    “辛弃疾本来就不想隐居的好吧!”


    “这可能就是诗词的朦胧美感了……这个君恩未许,能感受到其中的意思,但却怎么具体说,都说不准。”


    “这有啥说不准的,就是口是心非呗!还有这个怕字,也可以换个方式理解——不知道皇帝是会帮我撑腰让我继续做官,还是会罢免我,我很纠结,自已都不知道是该期待隐居的悠闲生活,还是该期待继续仕宦,建功立业。”


    “六百六十六,这个翻译有点意思!”


    “这首词挺好,但是我还是喜欢几个儿子干活,老辛喝酒那首词。”


    “不说后面那几句,就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一句,我都觉得很有感觉啊!”


    “还有一首《水调歌头》呢,这首词虽然用了典故,但我自已能理解。”


    “现在的网友们也是学问越来越深了……其实我也理解,哈哈哈!”


    京大教授清风时雨:“那这首词就不专门讲了,我和大家一样,还是最喜欢那首村居。但这首词也没什么需要讲解翻译的……好的诗词就是这样,用词和用意都是最简单明了的,却又能抓住人心。”


    “话说,你们有没有觉得辛弃疾这人有点奢华啊?”


    “我也注意到了,这个带湖新居,不像是个一般的隐居茅草屋啊,这里面亭台楼阁,稻田、果园、菜圃,应有尽有,占地至少几十亩了,这个地是怎么来的,这些建筑材料又是怎么来的,这些修建的工人又是哪里的?总不可能是辛弃疾和家里人自已修起来的吧?”


    “不要用现代的思想去考虑古代人的事,人家一个封疆大吏,在江西修个皇宫都没问题,何况只是修这么个隐居的地方。”


    “换成是杜甫,他如果当时是成都的节度使,要隐居,绝对也修这么个规模!即便杜甫的人品完美!”


    “是啊,不用很古代,就几十年前,光头和他老婆花钱,那才是如流水呢,辛弃疾跟那个比,九牛一毛不到……就这,人家当时也没人反对。”


    “其实,就在几十年前,普通的老百姓们也认为这些大官花钱是正常的,当然,他们如果当了大官,也会理所应当地去花钱……直到,圣人扫除牛鬼蛇神,让老百姓们亲手打断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的脊梁,这种观念才慢慢转变过来。现在也都还没转变完呢。”


    “你自已想想,你现在听到一个省部级的封疆大吏,他贪污了二十万被抓了,你是什么想法?你绝对不会觉得这人太坏,这个人贪污罪该万死之类的。而是……一个省部级高官,才贪污二十万,搞笑呢吧!”


    “还真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政敌针对,或者站队问题。第二反应是,这人是个好官,被人搞,都只能被查出来这么一个问题,还这么点金额。”


    “额额……要不换个话题吧!”


    韩复来看着这些评论,吓得差点关了评论区。


    还好,大家还是转移了话题,聊别的去了。


    把心放在肚子里,继续努力码字。


    【淳熙十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


    【铅山的梅花已经谢了,带湖的水却还泛着刺骨的寒意。】


    【辛弃疾披着一件半旧的青布直裰,站在停云堂前的石阶上,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出神。】


    【老仆辛忠佝偻着背走来,手里捧着一封蜡封的书信,道:“老爷,有信到。”】


    【辛弃疾接过信,看到信封的字迹,顿时一喜。他认得这个字迹——是汤朝美,那个三年前被贬琼州的老友。】


    【拆开蜡封,信笺上寥寥数语:


    "弟已蒙恩赦,不日将返。途经上饶,当与兄一醉。


    "】


    【纸角有被水渍晕开的痕迹,想来是渡海时沾上的浪花。】


    【辛弃疾忽然想起那年,他回京述职,在临安城外长亭送别,汤朝美一身素袍站在细雨中,手里捧着使金的节杖,眼神中满是豪情。】


    【那是六年前的事了。】


    【那是淳熙四年。】


    【淳熙四年,汤朝美以左司谏身份出使金国,庆贺金主生辰。】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这次出使金国,名义上是庆贺金主生辰,其实,有两个重要的目的。】


    【其一,交涉归还南宋皇室陵寝所在地,河南巩义。】


    【其二,试探金国对南宋民间和主战派们的


    "收复中原


    "舆论的反应。】


    【汤朝美到了金国燕京,不卑不亢。在金国宫廷宴会上拒绝行双跪礼——宋使只需单膝跪拜金主,汤朝美坚持宋臣礼节。】


    【而后, 金世宗完颜雍挑衅性地问道:


    "南朝何以妄称恢复?


    "】


    【汤朝美直言道:“民心所向!”】


    【汤朝美此举虽激怒金廷,但也有震慑之意。人们永远不敢轻易和愣头青动手,若是一味地服软,只会让别人觉得更加好欺负。】


    【出使金国返回后,金宋两国并无战端,但汤朝美却被扣上


    "辱命


    "的罪名,弹劾他“轻启边衅,几坏和议”,随后,一纸诏书发配儋州。】


    【辛弃疾看着手中的书信,开怀不已,汤朝美终于回来了。】


    【等了几日,终于等到了汤朝美。】


    【


    "老爷,汤大人到了!


    "辛忠的声音从院外传来。】


    【辛弃疾疾步走出书房,只见院门外立着个瘦削的身影。那人一袭褪色的蓝衫,肩上挂着个粗布包袱,正是六年未见的汤朝美。】


    【只是昔日面如冠玉的司谏,如今两颊凹陷,额头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


    【


    "幼安兄!


    "汤朝美深深一揖,抬起头时眼中已有泪光。】


    【是夜,停云堂内烛火通明。】


    【两人对坐饮酒,说起这些年的遭遇。汤朝美谈起儋州的瘴气,说那里连书卷都会发霉。】


    【最后说到朝政,说到诗词。】


    【汤朝美已有醉意,道:“幼安兄,我在儋州,也听过时常听到你的诗词……读了你的那首《水调歌头·盟鸥》,我便对着带湖,向往不已了!”】


    【辛弃疾拉着汤朝美站了起来道:“走走走,带你仔细看看我这稼轩如何!”】


    【一边走着,辛弃疾一边道:“儋州竟然也流传着我的诗词,此乃东坡先生之功也!”】


    【汤朝美道:“正是啊,当年东坡先生贬谪儋州,大兴文教,教导蛮夷,才有今天如此文风。而我亦贬谪儋州,却身无寸功,惭愧惭愧!”】


    【辛弃疾笑道:“且看带湖风景如何?”】


    【汤朝美走路已经有些踉跄,摇摇晃晃,边走边唱。】


    【唱的正是辛弃疾的那首《盟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