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3章 坏了!消防用上正版了!

作者:核动力打窝仙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炮射无人机,也是近几年新兴的战术概念。


    本质是将无人机小型化,利用炮火方式发射。


    前段利用加速度,中段利用空气动力学,末段利用重力加速度。


    这样可以让炮弹的射程更长。


    而且由于中段的花香动力存在,炮弹可以不用走抛物线,实现飞行轨迹的微调,就像飞机一样。


    这种打击方式既有无人机的可控性优点,又比普通无人机速度快,所以广受陆军好评。


    关键。


    这项技术现在陆军还玩的不是很明白。


    黄瀚有些怀疑人生。


    不是,说好的军用科技领先民用五到十年。


    怎么到你这。


    全都倒反天罡了?


    我的炮射无人机营还没形成作战力量呢,消防又用上了?


    “过分了!真的过分了!”


    黄瀚站在皮卡车的后斗,不舍得下来。


    “你这一个发射器,50架无人机,容量也太大了吧?”


    魏修摊摊手:“没办法,民用嘛,首先考虑的降本增效。”


    “那我就不懂了,就这点玩意,怎么发射五十架无人机的?”


    黄瀚百思不得其解。


    你把灭火弹加上翅膀,我能理解。


    这样确实可以有效减少飞机的占地面积。


    但发射飞机,总归是要动力的吧?


    炮射无人机,顾名思义,要用炮打。


    用炮,就得要火药作为推进剂。


    目测,这个发射器的大小装不了多少火药。


    别说五十架无人机,五架都够呛。


    “你怎么解决炮射动力的问题?”


    面对黄瀚的疑问,魏修不慌不忙。


    “传统炮射无人机用的是火药,那样确实会占地方。”


    “所以我这个采用了新能源的方式。”


    “节能环保还高效。”


    谢主任一时间没听明白:“什么就新能源了?”


    黄瀚:“主任啊,你看您就是没认真记知识点,他说的新能源是电磁炮。”


    经常看魏修直播的人都知道。


    别人的新能源是电池。


    这货的新能源是电磁。


    所以他们最先融会贯通。


    黄瀚转头看向魏修:“你是不是想说电磁炮都有了,我整点电磁炮射无人机,很合理吧?”


    被抢了台词的魏修有点无语:“锤子电磁炮射无人机,人家学名叫做电磁推射无人机。”


    “你还挺会起名……”


    话说到一半。


    黄瀚突然愣住了。


    电磁推射无人机?


    电磁推射?


    电磁弹射!?


    电弹!!!


    “我去,你这玩意儿和航母是一个技术路线?”


    一时间。


    所有人都不会了。


    原本以为你用的是火箭军的技术路线。


    仔细一看。


    你这不是海军的路线吗?


    利用电磁线圈的互斥力,赋予飞机初始加速度。


    这不就是电磁弹射吗?


    海军弄了好几年,现在还在上舰试验,没完全形成战斗力。


    怎么说!


    你消防队又用上了。


    一听和国之重器一样的技术路线。


    钱伟和王钊和瞬间就不困了,一扫阴霾,上前仔细观察。


    “这玩意儿能飞多远?”


    魏修:“150公里。”


    听到这个回答。


    人群中有人绷不住了。


    “不可能!”


    跟随谢主任一同而来的电科集团的姜福元立刻提出质疑。


    电科集团的老本行就是研究无人机。


    我军在役和研发中的炮射无人机,几乎都出自他们之手。


    没有人比姜总更懂无人机了。


    “我承认,利用电磁弹射是很高明的想法。”


    “这样确实可以提高无人机的作战半径。”


    “但150公里的距离,也太远了。”


    “这样对于飞机的初速要求太高了!”


    诚然。


    电磁弹射是可以增加初速,从而增加无人机的作战半径。


    但!


    初速越大,飞机在膛口处承担的过载也越大。


    无人机可不是炮弹,硬铁一块,随便造。


    这玩意儿里头有芯片,有精密仪器。


    一旦承受巨大过载。


    轻则飞机失效,重则一出膛口就粉身碎骨。


    目前电科集团最主流的技术,也只能飞15公里。


    再多,无人机会无法承受过载而失能。


    如果要发射更很多里程的无人机,就只能选择专用的发射平台。


    “这位一看就是懂行的。”


    听到质疑,魏修眼前一亮。


    心中终于不是麻瓜了。


    “确实,过载是我面临的比较庞大的挑战。”


    “我尝试着用机械分离技术,改进了一下过载的瓶颈。”


    “目前这款炮射灭火弹能承受3600G的过载。”


    “所以基本上能应付现存技术条件下的所有膛口速度。”


    夺少!


    3600!?


    听到这个数字,台下的所有人都像是被雷劈了一样。


    这些人可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有陆军、空军、火箭军…


    还有电科集团、北工集团、兵工集团…


    他的职业,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过载数值。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知道这个数字的含金量。


    人体的过载极限是9G。


    载人航天器和飞机的过载极限是10G。


    导弹的过载极限是100G。


    而电科集团研究的炮射无人机,已经到了把研发中心撸出火星子的地步。


    过载极限堪堪做到120G的水平。


    这个数值足以让他们冠绝全球了。


    现在。


    你跟我说3500G?


    整整提高30多倍!


    姜总的脑袋就像炸开了似的。


    怪不得人家用电弹呢!


    就凭人家无人机的过载水平,用魔法都是应该的!


    “正因为过载数据优秀。”


    “所以这款消防炮射无人机的作战半径才很优秀。”


    “150公里的范围,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消防作业环境。”


    “如果不能,那我们就多来几台。”


    说着。


    魏修上前,指着那台设备。


    “除了半径大之外。”


    “这台设备还有一个优点。”


    “就是集成化和模块化。”


    “你们看到的只是一辆车,一台设备。”


    “但如果是十辆车,十台设备呢?”


    魏修说的很形象。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这台设备为什么四方四正。


    就是为了集成化。


    一台可以放在皮卡上。


    但如果是十台,就可以放在半挂上。


    一旦遇到火情。


    一台半挂车拉着发射器到达现场。


    短时间密集发射,将会是500台的巨量。


    而且这个数字还可以无限叠加。


    试想一下。


    着火了,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都是无人机,遮天蔽日。


    每一台机器都携带着一枚灭火弹。


    但每一台机器却不像炮弹那样无脑。


    既可以联网,又可以单独作战。


    进可火力集群,覆盖火场。


    退可弹点突破,控制火势。


    想到这儿,身为陆军一线主管的黄瀚头皮有些发麻。


    蜂群!


    这不就是蜂群战术吗?


    坏了!


    我陆军还没完全形成战斗力的东西。


    消防先用上正版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