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5章 稳定青徐

作者:明州布衣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五十一岁的曹操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步,从兖州之地迈向河北,统一了北方。


    只是平静的好日子又没过几天,同年八月,东海边上、青州腹地的海贼管承,徐州要害东海郡的昌豨又又又反叛了。


    东海边上和辽东隔海相望,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天高皇帝远,加上泰山脉系为屏障,总有贼寇觉得就算起兵捣乱,当政者也鞭长莫及。


    就如先前的朝廷一样,每次反叛奏疏送去,回来的只是一道指令,当地官员自行解决。


    他们认为曹操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也不会脱离窠臼。


    然而当地官员根本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至于昌豨,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反叛了,似乎在他眼里这就是家常便饭,不反叛也就那样,每日柴米油盐酱醋茶,反叛或许还有些好东西,例如涨涨官职,提高提高待遇。


    收到消息的曹操兵分两路,一路由于禁挂帅,前往东海郡平定昌豨之乱,同时命臧霸出兵协助,另一路由他亲自挂帅,领乐进、李典等人直奔青州东面,讨伐海贼管承。


    于禁与昌豨是老相识,曹操或许是想要威逼利诱的同时打一打感情牌,毕竟总是动兵戈对实力消耗比较大。


    但是昌豨却不这么想,既然反叛了,没有捞到一些便宜,怎么能罢手呢?


    于禁急攻昌豨。


    昌豨坚守营寨,不为所动,也不出击,就是耗着。


    于禁数日都未能攻克昌豨的据点,很是无奈。


    曹操便命夏侯渊再领一军与于禁一同作战。


    面对北有臧霸大军牵制,正面由于禁人马挤压,又忽然多出来一路夏侯渊的大军,昌豨有些不知所措。


    这一点就反映在昌豨大营的布局当中。


    原本昌豨大营正儿八经,依托地形而建。


    但在于禁和夏侯渊二人联手攻击下,大营开始松动,东海郡各县城守城人马也频繁调动。


    这便意味着昌豨的指挥能力已经跟不上战局变化,人马设置也无法适应战事发展。


    夏侯渊把握时机,与于禁左右夹击,一连攻破了昌豨十余个据点。


    昌豨见大势已去,无法挽回,趁着现在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便想与曹操交涉。


    交涉的第一步自然需要表明态度,愿意投降。


    眼前有两个人,一个是老相识于禁,另一个是猛将、曹操集团的老股东夏侯渊。


    如果是想要找人谈条件,昌豨的选择应该是跟夏侯渊谈,毕竟夏侯渊的官职和地位都要比于禁高。


    但昌豨出乎预料的选择了于禁,或许他想通过于禁来跟曹操见面。毕竟于禁官职低,不会擅做主张对他处理,而且他们是老相识,能保全他并把他交给曹操。


    只可惜,昌豨并不了解于禁的性格。


    昌豨投降后,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


    可于禁却以曹操的命令为准绳。


    曹操曾经说过,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


    于禁认为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


    尽管昌豨是他于禁的旧友,但于禁坚决不因此而失节!


    他自临与昌豨决别,陨涕而斩之。


    东海郡叛乱也就此彻底平定。


    此时曹操在淳于,闻而叹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


    至此更加器重于禁。


    青州方面,海贼一直以来都是海边郡县头疼之事,时常来无影去无踪。


    当他们退入浩渺大海之时,官方人员都不知道去哪里找。


    这一次管承贪图青州,意图便是要到陆地发展,曹操岂能容他嚣张,必须把这个苗头掐断,否则沿海郡县将永无宁日。


    所以曹操选择亲率大军东征。


    管承面对曹操大军气势如虹,很快就败下阵来,乐进和李典二人连破管承数阵,一路将管承逼到了东海边。


    管承仓皇登船逃入海中,重新回到海贼生活。


    青州贼寇之乱得以平静,之后的很多年里,青州再也没有发生过巨大的动乱。


    结合这两次战功,曹操上表汉献帝,称赞乐进及于禁、张辽说:“武力强大,计谋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洁,每次征战,身先士卒,勇猛顽强,无坚不摧;亲自擂动战鼓,忘了疲倦。他们单独领兵征讨,统率全军,抚慰将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临敌决策,没有失误。论功记职,应该给予显要荣宠。”


    于是,封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于禁为虎威将军,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


    曹操还曾亲自出城迎接得胜归来的张辽,邀请张辽一同乘车。


    曹操的论功行赏,赏罚分明,使得帐下众将士都很信服,忠心耿耿。


    李典还在封为都亭侯之后,自愿请求迁徙三千多户族人到魏郡。


    这种情况曹操还是第一次遇到。


    迁移到魏郡意味着生活在曹操的眼皮底下,说是生活,实际就是成为人质。


    当初马腾和韩遂遣子入许县向曹操表明忠心一个道理。


    这般情况基本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不会像李典那样主动,有的甚至还需要人去说服。


    曹操笑着问李典:“你想效仿耿纯吗?”


    耿纯何人?乃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功臣。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很多郡国都向邯郸投降,耿纯惟恐宗室心怀二心,就使耿?、耿宿回去把宗室的庐舍都烧掉,向刘秀表明忠心。


    这就是后世惊叹的焚宅归汉。


    李典谢罪说:“我性格懦弱功劳微薄,但是封赏的爵位太大,确实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还没有平定,应该迁徙到魏郡之郊,来防御四方变乱,并不是效仿耿纯。”


    于是迁徙部下族人一万三千多口到邺县。


    曹操赞扬他,加封他为破虏将军。


    叛乱发生之初,曹操便已经意识到必须想办法将问题彻底根除,否则总是内部叛乱影响全局发展。


    思绪良久,曹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请朝廷册立已故琅邪王刘容的儿子刘熙为新的琅邪王。同时废除了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阴、平原这八个诸侯国。


    如此一来,曹操的政令也能顺畅的从邺城发到各地,并予以执行。


    那些经常叛乱的地方也有正儿八经的势力坐镇。


    至此,经过曹操六年的努力,河北四州终于稳定下来。


    喜欢曹操那些事请大家收藏:()曹操那些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