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章 积分效应!

作者:瞳园无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江辰的脑海中,沉吟了片刻,整理了一下语言道:


    “王院士,各位专家,问题可能不出在我们认为的核心部件上。”、


    所有人都愣住了。


    不是核心部件?那还能是哪儿?他们几乎把整个平台翻了个底朝天,连一颗螺丝的扭矩都重新计算过。


    王淦院士眉头微蹙:“小江,你具体说说。”


    “问题,可能出在电源上。”


    江辰一字一顿地说道,“更准确地说,是电源模块里的一块稳压芯片。”


    “稳压芯片?”


    负责电路设计的张院士第一个表示了怀疑,他推了推厚厚的眼镜,语气带着一丝不解:“不可能。电源模块是我们最先排除的。”


    “我们用高精度示波器二十四小时监控,输出电压曲线平滑得像一条直线,波动率远低于千分之一,完全符合设计标准。”


    这几乎是所有专家的共识。


    电源,这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他们最有信心的部分。


    一个如此重大的项目,怎么可能在这么基础的地方犯错?


    江辰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们的疑惑。


    他总不能说系统检测到了0.001%的“微频波动”了吧?


    他换了一种说法:“张院士,您说得没错。常规检测下,它的确是完美的。”


    “但问题在于,这种稳定是宏观上的。”


    “在微观层面,或者说,在更小的时间尺度上,它可能存在一种我们现有设备无法捕捉到的,极其微弱、但频率极高的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本身微不足道,但在长达二十四小时的连续运行中,陀螺仪的积分算法会将这个微小的误差不断累积。”


    江辰的比喻通俗易懂,在场的专家们瞬间就抓住了核心。


    积分效应!


    他们当然懂这个原理。


    但是,将这个原理同一个小小的稳压芯片联系起来,还是第一次。


    几个院士面面相觑,眼神中流露出震惊。


    这个年轻人……他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到这一点的?


    不等他们消化完这个信息,江辰又指向了平台的巨大承重框架。


    “第二个问题,在这里。”他的手指点在框架与基座连接的一个焊点上,“结构应力。”


    “我推测,这个位置可能产生了微米级的永久形变,导致整个平台的重心和传感器安装的绝对基准,都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的偏移。”


    “这个误差虽然占比不大,但与电源问题叠加,最终导致了雪崩式的误差累积。”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匪夷所思,那第二个问题简直就是神乎其技。


    金属疲劳形变?还是微米级?


    这怎么可能看得出来!


    这需要动用大型的工业X光探伤仪或者激光干涉仪,进行长时间的、地毯式的扫描和数据对比才能得出的结论。


    他……他就是用眼睛看了几分钟?


    短暂的震惊过后,王淦院士的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


    他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恰恰相反,他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的真理。


    江辰提出的理论虽然惊人,但逻辑上却严丝合缝。


    “小江……”


    “你……有解决办法吗?”


    “有。”


    他环顾四周,问道:“实验室有备用的电子元件和工具吗?我想借一把恒温烙铁,一把镊子,还有……有没有JTX-45B型号的稳压芯片?”


    JTX-45B?


    张院士愣了一下,这个型号他有印象,是一款十几年前的老式军用芯片。


    虽然性能稳定,但指标参数在今天看来已经有些落后了,他们设计电源模块时,选用的是最新、指标最漂亮的A7-3型芯片。


    “有,备件库里应该能找到。”


    张院士下意识地回答,随即追问,“为什么要用那款老的?A7-3的各项指标都比它优秀得多。”


    “指标优秀,不代表它没有缺陷。”


    江辰淡淡地解释道,“有时候,最先进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老式的JTX-45B,设计思路保守,用料扎实,虽然看起来笨重,但在电压稳定性的底层逻辑上,可能比A7-3更可靠。”


    这番话,直接把张院士说得哑口无言。


    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在今天被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反复按在地上摩擦。


    偏偏,对方说得还他妈的很有道理!


    “给他!快去拿来!”


    王淦院士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得满脸通红,对着身后的助手吼道。


    助手不敢怠慢,一路小跑地冲向了备件库。


    几分钟后,烙铁、焊锡、镊子以及一颗尘封在防静电袋里的老式芯片,被送到了江辰面前。


    “小江,你……你打算自己动手?”


    这台“北斗一号”原型机,价值何止千万。


    它凝聚了上百位科研人员数年的心血,是国之重器。


    这风险也太大了!万一……


    王淦院士却摆了摆手,眼神坚定地看着江辰:“让他做!出了问题,我王淦一力承担!”


    老院士的声音掷地有声,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江辰身上。


    只见江辰拧开平台的检修口,在系统提供的虚拟透视图引导下,烙铁尖精准地点在芯片的焊脚上,温度恰到好处。


    焊锡融化,他用镊子轻轻一挑,A7-3芯片应声而落。


    紧接着,他清理焊盘,将老旧的JTX-45B芯片放上。


    几分钟,临时补救也完成了。


    江辰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对王淦院士说:“王院士,可以重启测试了。”


    王淦院士颤抖着伸出手,亲自按下了控制台上的重启按钮。


    嗡——


    导航平台内部的陀螺仪再次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开始旋转。


    所有人都死死地盯着仪器上那个代表着“误差超限”的红色指示灯。


    一秒,两秒,十秒……


    指示灯,没有亮!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负责算法的白发专家看着那条完美的曲线,喃喃自语,眼眶瞬间就红了。


    三个月!整整三个月!


    困扰着整个703所,让上百名顶级专家束手无策、夜不能寐的噩梦,就这样被一个年轻人,在短短十几分钟内,用一把烙铁和一块废铁皮给解决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