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3章 凯旋而归

作者:一吃就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孔明收到刘禅的战俘营改造计划是在五天之后,当时他正和马谡、蒋琬研究汉中的财政。诸葛军师打开信笺,认认真真读完了信,抬头看看蒋琬,把信交给了他。


    蒋琬快速地浏览完还了回去,孔明又拿给马谡看,然后问:“公琰,汝意如何?”


    “世子高屋建瓴。尽早收编降卒确是治本之策,所需钱物府库足以支应,在下以为应当支持。”


    马谡赞道:“世子每于腐朽处见神奇。降卒历来难以处置,杀之引发民怨,收之又多隐患。曹操当年收黄巾数十万众,编为青州军,谁知征张绣时临阵哗变,险些误事。反观世子之法,通达人性,直取人心。此等措施,休说是降卒,便是谡看了亦深为感佩。”


    孔明淡淡地嗯了一句,问:“二位可知世子何以独具慧眼?”


    两人互相看看,各自摇头。孔明这才若有所思地理了下胡须,解释道:“盖因世子行事不拘于表象,惟务实耳。若群臣皆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了解孔明的人都知道,他是很少夸人的。尤其是对自己人要求的更为严格。可对于这个八岁的弟子,诸葛军师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对他的认可。


    马谡建议:“不如尽快请示主公,早日恢复襄阳与汉中的交通,方便货物与书信往来。”


    孔明颔首:“幼常此言极是,便由你去办吧。”


    ——


    南郑,刘备,正难。


    难就难在马超的求援信终于到了左将军手上。左将军攥着这玩意儿就像拿着个烫手的山芋,不知该扔还是该收。从战略上说应当策应马超,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可现实是兵力捉襟见肘,根本不允许这样做。


    刘备只得召集大家讨论,法正谏言:“马超韩遂久居西凉,深得人心,非轻易可灭。主公可一面应允以坚其心,一面徐徐整顿,见机而行。”


    庞统亦赞同,左将军便回书一封,交与来使带回。正在这时,孔明的公文送到。刘备打开一看,又是儿子的杰作。


    得知刘禅恩结降卒,法正叹了口气由衷赞叹:“世子英明,深晤此举之初衷。降卒受恩于荆州,汉中子民必感主公之德,此道胜也。”


    庞统笑着搭腔:“既如此,当立刻恢复汉水通路,允许船只往来荆襄。及早完成收编,才有余力做别的。”


    随着汉水航道重开的是汉中治理的全面恢复。新政权承认战争期间保持中立的贵族拥有的的土地与财产,尽量维持既有的利益链条。而张鲁派系出逃所遗留的土地一律充公,在这些土地上实行类似三县的农业新政,旨在吸引流民增加人口。


    这些举措极大地稳定了民心,通信的恢复也让降卒家属们得以安心生产。汉中臣民无论贵贱,发现在左将军治下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不妥,反而因为加强了与荆州的往来增加了收入,因此对于旧政权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


    但是,有些人的处境很尴尬。说尴尬倒不是指他本人,而是左将军面对他们不知该如何是好。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那位着名的二五仔杨松。


    杨松这种守财奴当然不舍得跟着前主公逃跑。荆州军一入南郑他就跑来拍左将军的马屁,希望新政权能给他个同过去地位相当的官职。


    这当然是痴心妄想。


    左将军素以知人闻名,怎么会启用这种卖主求荣的败类。说实话,每次看见这厮刘备就发自肺腑的厌恶,恨不得一刀杀了干净。但每次有这念头又都忍住了。一来杨松代表张鲁旧臣,清算他势必引发连锁反应;二来人家卖主求荣毕竟自己是获益者,真要卸磨杀驴,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


    本来杨松踏踏实实做个土财主也就算了,可他偏不识好歹,舔着脸跑来要官,也不知是真傻还是看出刘备的顾虑有意要挟,总之弄得左将军浑身不自在。


    更麻烦的是汉中像杨松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用不得又惹不起,处理与这一群体的关系就成了刘备的一大难题。跟法正一商量,惹不起是吧?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于是左将军将汉中全权交给庞统,自己带着法正、孟达、陈到等人启程回转江陵。


    主公凯旋而归,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是少不了的。任何时代都欢迎英雄,尤其是战斗英雄。


    夺取汉中无论是军事成就还是战略价值都是刘备集团的头等大事,因此迎接仪式务必求大求新。为此诸葛亮特意写信咨询自己那个花样百出的弟子,征求他的意见。


    刘禅不负众望,抬手就给出了建议。回信一到江陵立刻技惊四座。尤其是马谡,再次感叹世子这脑袋瓜到底是啥做的,这些主意都是咋想出来的?


    孔明还是十分谨慎,将细节逐一落实,等有了十足的把握才最终拍板。于是刘禅又成了策划顾问,协助师父办好这件大事。


    建安十八年,腊月。


    左将军及亲卫部队的船只自汉中驶回荆州。船队刚刚进入襄阳地界,江面上便呈现出一条黑色的虚线。负责了望的士兵不明所以,赶忙向上报告。刘备闻言上甲板观瞧,见那条黑线忽明忽暗,随着江水隐约起伏。他不敢造次,下令降低航速,派出小艇前去侦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大约过了半个时辰,派出去的侦察艇驶了回来。不止带回了消息,还带回一个人。上船一看,却是荆州水军都督霍峻。


    “仲邈?”左将军一愣,随即大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如何是你?前方这是作甚?”


    霍峻认真还了个军礼,奏道:“禀主公,奉诸葛军师之命,荆州水军楼船二十艘、斗舰百艘、艨艟百艘沿江整列完毕,请主公检阅!”


    “检阅?!”


    别说刘备没见过,就是霍峻自己也是头一回干这个。这便是刘禅想出的新花样——水上阅舰式。对于现代海军来说水上阅舰稀松平常,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因此充满了新鲜感。


    左将军来了兴致,命令船只加快速度。随着距离越来越近,荆州战船的轮廓也逐渐清晰。只见所有战舰首尾相接,排成两条直线。楼船在最前方,艨艟斗舰紧随其后,每只战船上都高挂着“汉”字战旗,水军官兵手持武器横列于甲板一侧。


    当检阅船只从水师战舰身旁经过时,霍峻挥手打出旗语,受阅战舰上待命的副将赵融一声令下,战船上号角声吹起,官兵们齐声高喊大汉万岁,那样的场景和声威,别说是荆州军民,就连对岸的曹军官兵看到都终生难忘。


    文聘早早下令严密监视江岸,不得轻举妄动。自己却站在哨塔高处驻足眺望。他为刘表效力多年,深知荆州水师虽曾强盛一时,可到了蔡瑁张允手中已是外强中干。此二人非亲不用,致使人才大量流失。霍峻在刘表帐下八年,始终不得重用,被刘备拔擢为水军都督不过两三年时间,就把水师彻底地改头换面,换了一副新的骨头。


    眼前这支舰队船间距几乎完全一样,机动动作完全同步,阵列整齐、调动有方,哪里还有一丝当初的影子?文聘不禁感慨,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能够成为一方霸主,那可绝非偶然!


    当检阅船只当驶过受阅舰船,后者就会起锚掉头跟在侧后方。逐渐地,江面上构成一道雁行舰阵。完成后,整支舰队就保持着这个队型,缓缓向襄阳靠近。


    排列整齐的第一军将士早已守候在岸边。军官刀剑生辉,战士甲胄鲜明。一众旗号下,关云长策马立于正中,见到刘备立刻滚鞍下马、拜倒在地。


    “末将关羽,迎候主公凯旋。”


    他身后的三千将士一起行礼,高喊恭迎主公。


    刘备兴奋极了,他这辈子从来没这么有面子过。从阅舰到阅兵,这是一个统帅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是对文治武功的最佳注解。


    左将军快步上前扶起关羽,眼角已有了湿润,大声高呼免礼,向关羽及关羽身后的将士致敬。


    关云长转过身去,面朝部队大喝一声检阅开始。三千人齐声答是,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刘备的面前列队通过。数千双脚掌有节奏地踏向脚下的土地,共振引起的谐波仿佛能够粉碎一切敌人。只凭这阵势,别说打仗,光脚步声就足以让敌人胆寒。


    这也是刘禅策划的——水上阅舰、岸上阅兵。新军事操典早就规定了队列训练,今天不过是把平常的状态演示出来,对部队而言不是什么难事,但带来震撼却久久难以消散。


    往来的商客看到,会将此事做成头条四处散播。用不了多久,荆州兵雄马壮的美誉就会传遍四海,无人不知。


    岸上的活动还没有结束。


    检阅部队过去后,刘备拉着关羽的手,给他介绍法正孟达。法孟二人一起拱手,关云长则轻轻点头,说了句久仰。正寒暄时,人群中闪出一个幼小的身影,朝刘备屈膝拜倒:“孩儿刘禅拜见父亲。”


    刘备看见儿子可太高兴了,连忙上前将他扶起,亲手拍掉他身上的尘土,宽慰地看着儿子问东问西。刘禅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儿挠后脑勺。法正和孟达也过来觐见世子,赵云则向主公请安。


    等所有人都见过面,关公便领着众人去府上歇息。当晚,刘备同儿子、女儿、女婿还有云长夫妇吃了顿团圆饭。刘若蝉初为人妇,见到父亲免不了伤感。还好有刘禅不时逗姐姐发笑,才让一场欢宴顺利收场。


    第二天,心情大好的左将军跟着关平去了趟战俘营,视察营地及整改情况。刘备认真地转了一圈,详细了解整改方案涉及的每个地方。事了,鼓励完糜芳关平二人,抚着儿子的后背叹道:“使吾不失德于天下者,吾儿也。”


    法正捻着须细细看那份整改方案,良久不语。孟达好奇,过来问他看啥。法正轻轻摇头:“霸者示人以戈、仁者示人以德,而世子能恩结于内、威加于外者,其非雄主哉?”说罢双眼紧盯着刘禅,二人会心一笑,就此打住。


    视察完营地,刘备再次登船,离开襄阳前往江陵。江陵的官员们早已在城门列队,主公一到,鼓乐随即响起。群臣齐齐躬身,口中称呼:“汉土归刘,王业欲兴。”


    诸葛亮站在最前方,见到刘备恭敬地行礼。刘备扶起孔明,赞曰:“大军西征,军需民生无所荒废。汉中三策,使民心速定。此皆赖先生持国有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孔明微笑:“主公亲临战阵收复疆土,使皇家声威着于四海,诚为可喜。亮等略尽绵薄,不足挂齿。”


    回到府衙,刘备并没有休息,而是和孔明等人接着商讨马超求援的事。诸葛亮也同意大家的意见,认为当务之急是稳定压倒一切。汉中刚刚经过战乱,需要时间恢复,此时不宜用兵。


    就在众人达成共识的时候,刘备注意到儿子刘禅正仰着脖子朝着房梁发呆,便开口问他:“禅儿,此事汝可有异议?”


    刘禅似乎没有听到,还在抬着头傻看,刘封赶紧去拉弟弟的袖子,小声提醒:“二弟!父亲叫你!”


    “啊!?”刘禅这才反应过来,停了片刻,点头肯定的回答:“有异议。”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噤声。这么一个孩子敢反对庞统和孔明两位师父的一致决定,这心得多大?


    左将军却不介意,接着问:“说说看,有何异议?”


    刘禅整理一下思路,开始陈述:“诸君所见皆是。我军初定汉中,确无余力北伐。曹操前次潼关之战,因我奇袭襄阳而止。今再次虚国远征,对东路必有安排。此皆不可用兵之理。”


    “然而”,世子话锋一转:“马超韩遂存亡之际,若不闻不问,天下诸侯闻之,必纷纷事曹以图苟且,固非联盟之义。此其一也。人皆以我难于用兵,今偏用之,反收奇效。所谓奇正之变、阴阳之理,用于不用,不用之用。此其二也。”


    喜欢汉阙三国梦请大家收藏:()汉阙三国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