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8章 李世民爱吃皮蛋

作者:超龄奶爸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长孙皇后把皮蛋拿在手里,只看到蛋壳好多黑斑。


    “承亁,这个皮蛋是怎么吃的?”


    “去壳切成瓣,淋上一点醋就可以吃了。孩儿刚才吃过,味道很特殊,但是孩儿很喜欢,青雀和丽质好像都不喜欢。”


    李承乾说完随便指了一个太监,说到:“你拿几个皮蛋送到御膳房,切好了淋上一点醋,赶紧端过来。”太监听后从箱子里拿了两个皮蛋出来,快步去了御膳房。


    “母后,上次您说的真对。您说有的吃食闻着不好闻,但是吃起来很好吃,孩儿觉得皮蛋就是这样的吃食。”


    “那母后一定要尝尝。”


    李丽质在旁边说到:“母后,这个皮蛋好难吃,您还是不吃的好。”


    李泰也在旁边说到:“母后,这皮蛋味道怪怪的,而且黏糊糊的。”


    两个孩子的话自然影响不了长孙皇后,现在大唐还不富裕,吃食就算不吃好也是吃食,还是打算尝一尝。


    加工几个皮蛋,自然用不了多少工夫。虽然御膳房的厨子精心摆盘,奈何这东西怎么都不会好看。黑不溜秋的东西端了上来,长孙皇后拿起筷子夹了一瓣,毫不犹豫的送入口中。


    李承乾急忙问道:“母后,味道如何?”


    长孙皇后细细咀嚼,眼中明显有了亮光,说到:“此物虽然闻起来有些刺鼻,但是口感和味道都难以名状。相信这种吃食喜欢吃的钟爱,不喜欢吃的离得远远的。”


    李承乾说到:“母后,您说的真对。葛明说皮蛋不是美食家根本不懂欣赏,看来母后跟孩儿一样是美食家。”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说道:“承亁,你就是因为葛明的这句话才敢吃皮蛋的吧?”


    “嘿嘿,确实如此。葛明还说皮蛋下饭下酒都是美食,一会让父皇也尝尝。”


    听到不是美食家不懂吃皮蛋,李泰和李丽质就满脸不高兴。


    “母后,丽质不喜欢吃皮蛋,以后不能做美食家了吗?”


    “母后,青雀也不喜欢吃,葛明应该多送点香肠过来,孩儿喜欢吃香肠。”


    长孙皇后说到:“丽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就算葛明自认为他是美食家,肯定也会有不少东西是不喜欢吃的。不喜欢吃皮蛋而已,跟是不是美食家没关系。”李丽质听后这才笑了起来。


    李泰眼珠子转了半天,说到:“母后,孩儿听说葛明聪慧,孩儿有些不懂的算术想请教葛明,到时候大哥回信的时候把题目也加进去。母后,行吗?”


    长孙皇后哪里不知道李泰的小心思,就因为不吃皮蛋就被葛明认定成不了美食家,再说李泰从小就聪慧,听说有个年龄差不多的人,也起了较量一番的意思。这个想法可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初次听到葛明的名字时就有了,只是一直没实施而已。


    看着大哥可以跟外面的人通信,其实心里也痒痒的很。


    “青雀,那你可要把题目出的难一些,让这个自认为美食家的葛明知道厉害。”


    “母后您同意啦?太好了!大哥,明天小弟送几个题目,到时候大哥一定要把算术题也写进去。”


    “好好,大哥一定写进去,大哥也要打击下葛明的嚣张气焰。”


    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等李世民的工夫,李丽质把刚才听的猴子的故事给长孙皇后讲了一遍,李承乾和李泰在旁边补充。


    西游记老少咸宜,让长孙皇后也非常感兴趣,这个猴子还挺有意思。


    此时李世民忙完了公务也来到了长孙皇后的寝宫,看到老婆孩子说说笑笑,心中非常安慰。皇家的人还能如此,已属难得了。


    “皇后,这是聊什么呢?这么开心。”


    长孙皇后带着三个孩子施礼,然后李丽质就抱着李世民大腿,李世民宠爱的把李丽质抱了起来。


    “父皇,丽质刚才在给母后讲故事,一个猴子的故事,可好玩了。”


    “丽质这么厉害?会讲故事了,那一会也给父皇讲讲。”


    “好呀好呀,今天还给父皇准备了一样吃食。母后和大哥都说好吃,但是丽质和四哥都不喜欢吃。”


    长孙皇后说到:“陛下,葛明送来一些新的吃食给承亁,承亁拿过来孝敬陛下,只是这个吃食味道有些奇怪。”


    李世民也感觉非常有意思,笑着说到:“又是临渝那小子?这小子对吃确实比较在行,那朕可要好好尝尝。承亁啊,你跟葛明最近通信可有什么所得?”


    李承乾正经的回答道:“葛明这封信列举了很多句读的符号,有时候儿臣都想看看葛明的脑袋到底怎么长的。符号非常齐全,拿过来就可以直接用了。孩儿觉得此举非常有意义,可以给经史增加句读,让圣人之言不会有歧义,可以更好的教化四方。让政令没有歧义,可以更好的执行。”


    “孩儿觉得就算是普通的文书、书信,都需要用上句读符号。葛明在书信里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叫做王老实的人,救了主家。主家感恩王老实,所以把一所宅子给王老实一家人住,终生不收租,双方还写了文书。主家去世之后,主家儿子拿出文书告官,让王老实一家搬出宅子,还要赔好多钱。”


    “就是因为文书没有句读,居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王老实,葛明就是想到后世看的九品芝麻官里的情节而已,对于句读居然非常有说服力。


    李世民听后不住的点头。


    “承亁,既然你知道句读符号的用处,可以跟你的教授讨论一下,尤其是孔颖达,听说他正打算给五经做注呢,相信这东西用得上。”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学核心研习几本经。给经典做注,大致相当于自己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做注这种事很多大儒都喜欢做的。


    虽然书还是这几本书,但是读的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再说这些书籍本就没有句读,对于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句读,那思想上就会有更大的偏差了。


    这种事在葛明看来有点像后世的阅读理解,反正不管原作者到底是什么本意,这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要理解出符合当世价值观的意思来,这也是不少大儒做注的一个原因。


    对于李世民来说,圣贤之书需要统一思想,那贞观年间做注就非常有必要了。葛明的这些标点符号自然就非常有意义了,虽然葛明最初只是下意识的加了标点,只是不想让人对内容有歧义,谁知道居然对李世民有这么大的意义。


    别看李承乾比葛明年纪小,但是所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句读符号的重要性,李承乾比葛明看的更深。


    李世民对李承乾最近的表现非常满意,不管是拼音字母对于读书识字的好处,还是对于句读符号的认识,李承乾都有比同龄人更深的认识。


    父子两人又闲聊了一会,长孙皇后继续听李丽质讲故事,李泰在旁边补充,此时这家人其乐融融,好不让人羡慕。


    饭菜上了矮几,李世民坐定之后对长孙皇后说到:“皇后,这个东西就是葛明那小子搞出来的皮蛋?”


    长孙皇后也比较好奇,不知道李世民到底喜不喜欢这东西。


    “陛下,正是此物。此物就是鸭蛋做的,承亁还说此物利民。”


    “哦?这种吃食还能利民?”疑惑的转头看向旁边矮几上的李承乾。


    李承乾把刚才鸭蛋容易变质,做成皮蛋更好保存,而且不需要盐来腌制的话一说,李世民也深以为然。让李承乾跟葛明要制作的方子,好把方子传出去。


    李世民那是打过很多年仗的人,什么东西都吃过,对于皮蛋这种东西自然毫不惧怕。用筷子夹了一瓣放入口中,细细咀嚼之后眼睛一亮。


    “皇后,此等美食果然是下酒的好东西。味道和口感全都跟其他吃食不同,不像普通吃食可以用香来形容,这东西虽然谈不上香,但确实是美食。”说完又夹了一瓣送入口中。


    一小口酒一瓣皮蛋,转眼一小盘皮蛋就吃光了。


    “来人,再给朕上一盘皮蛋来。”伺候的太监领旨赶紧去了御膳房。


    李承乾见状说到:“父皇,葛明对儿臣说非美食家不懂得皮蛋的味道,看来父皇是美食家。”


    李世民哈哈大笑,说到:“美食家?不错不错,美食大家。”


    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啊,皇帝一家人吃个皮蛋而已,还吃成了美食大家。


    。。。


    教李承乾读书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皇家的教育包罗万象,经史子集要读,一些有用的杂书也要读,射箭骑马、音乐都在其中,自然还有算学等等。


    用后世的话来说,每个学科都有当时的顶级名师教,这要是培养不出来人才,那绝对不是教师队伍的问题。


    年幼的李承乾学习还是以启蒙为主,而担任教授的几乎都是当年秦王府十八学士中的几人,这已经非常不得了了。


    其中教李承乾五经的就是孔颖达,这可是圣人的三十二代孙子。武德年间为国子学博士,到了今年,李世民的贞观元年,封为曲阜县男爵。这也说明李世民对跟着自己的老人不错,稍稍有点功劳的都给了爵位。


    上午的授课正是孔颖达,等到授课完毕之后李承乾拿出了葛明的句读符号,打算给孔颖达讨论一番。


    “孔师傅,如今五经都没有句读,需要读者自己句读,难免对先贤之言有所偏差。为何先贤不把自己的着作句读,然后再传于世呢?”


    这个问题还挺深刻的,孔颖达一听就来了兴趣。


    “太子殿下,文字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所以必须非常简练。太多的雕刻会更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且对书写材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后来虽然使用竹简、布帛,但是不浪费书写材料的习惯就保留了下来。”


    “不过先贤在写着作也都注意到了这个特点,没有句读的话读者可能会对内容产生歧义,所以比较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虽然没有句读,只要读者掌握了起承转合,自己句读也就比较简单了。”


    李承乾说到:“原来如此,不过本宫认为现在书写材料远比以前,如果在着作中加入句读,并不会浪费太多功夫和书写材料。但可以让读者不用自己句读,读书更加顺畅不说,而且更减少了意思被人歪曲的可能。”


    “孔师傅您看,这是本宫一个朋友写的话本,里面全都做好了句读,读起来更加顺畅。”李承乾递给孔颖达几张纸,正是葛明写的西游记第一章节。


    孔颖达接过来之后打开观看,因为葛明的书写是从左往右写的,所以看起来非常不习惯。不过习惯了就好,后世人看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古书也是一样的,很容易就习惯了。


    “太子殿下,这个话本让人一蹴而就,从头到尾很快就读完了。里面不少不同的句读符号,非常巧妙。”


    “孔师傅,本宫听说您打算为五经做注,为何不加入这些句读符号呢?以免后人曲解了先贤之意。”


    孔颖达听了李承乾的话之后脑袋嗡了一下,先贤的着作需要读者自行句读。其实不少孩童启蒙都是先生怎么句读就怎么教孩童的,一直都是这么传的。


    对先贤的着作,其中的一些语句本就有多种解释,就是因为没有句读,这也导致出现不少的流派。自己是圣人的传人,自然想要思想上得到统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注,来阐述自己的对圣人之言的理解。


    但是自己的注中也没有句读,还是会让读者对自己的注产生歧义,这自然就会出大问题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注中加了句读,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居然年幼的太子都想到了。


    “太子殿下一言,让臣茅塞顿开,世上的典籍本就应该有句读。”孔颖达激动的居然给李承乾施礼,李承乾赶紧侧身避开。虽说是君臣,但也算师徒,这不是在大殿上,而是在课堂上。


    长孙皇后把皮蛋拿在手里,只看到蛋壳好多黑斑。


    “承亁,这个皮蛋是怎么吃的?”


    “去壳切成瓣,淋上一点醋就可以吃了。孩儿刚才吃过,味道很特殊,但是孩儿很喜欢,青雀和丽质好像都不喜欢。”


    李承乾说完随便指了一个太监,说到:“你拿几个皮蛋送到御膳房,切好了淋上一点醋,赶紧端过来。”太监听后从箱子里拿了两个皮蛋出来,快步去了御膳房。


    “母后,上次您说的真对。您说有的吃食闻着不好闻,但是吃起来很好吃,孩儿觉得皮蛋就是这样的吃食。”


    “那母后一定要尝尝。”


    李丽质在旁边说到:“母后,这个皮蛋好难吃,您还是不吃的好。”


    李泰也在旁边说到:“母后,这皮蛋味道怪怪的,而且黏糊糊的。”


    两个孩子的话自然影响不了长孙皇后,现在大唐还不富裕,吃食就算不吃好也是吃食,还是打算尝一尝。


    加工几个皮蛋,自然用不了多少工夫。虽然御膳房的厨子精心摆盘,奈何这东西怎么都不会好看。黑不溜秋的东西端了上来,长孙皇后拿起筷子夹了一瓣,毫不犹豫的送入口中。


    李承乾急忙问道:“母后,味道如何?”


    长孙皇后细细咀嚼,眼中明显有了亮光,说到:“此物虽然闻起来有些刺鼻,但是口感和味道都难以名状。相信这种吃食喜欢吃的钟爱,不喜欢吃的离得远远的。”


    李承乾说到:“母后,您说的真对。葛明说皮蛋不是美食家根本不懂欣赏,看来母后跟孩儿一样是美食家。”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说道:“承亁,你就是因为葛明的这句话才敢吃皮蛋的吧?”


    “嘿嘿,确实如此。葛明还说皮蛋下饭下酒都是美食,一会让父皇也尝尝。”


    听到不是美食家不懂吃皮蛋,李泰和李丽质就满脸不高兴。


    “母后,丽质不喜欢吃皮蛋,以后不能做美食家了吗?”


    “母后,青雀也不喜欢吃,葛明应该多送点香肠过来,孩儿喜欢吃香肠。”


    长孙皇后说到:“丽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就算葛明自认为他是美食家,肯定也会有不少东西是不喜欢吃的。不喜欢吃皮蛋而已,跟是不是美食家没关系。”李丽质听后这才笑了起来。


    李泰眼珠子转了半天,说到:“母后,孩儿听说葛明聪慧,孩儿有些不懂的算术想请教葛明,到时候大哥回信的时候把题目也加进去。母后,行吗?”


    长孙皇后哪里不知道李泰的小心思,就因为不吃皮蛋就被葛明认定成不了美食家,再说李泰从小就聪慧,听说有个年龄差不多的人,也起了较量一番的意思。这个想法可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初次听到葛明的名字时就有了,只是一直没实施而已。


    看着大哥可以跟外面的人通信,其实心里也痒痒的很。


    “青雀,那你可要把题目出的难一些,让这个自认为美食家的葛明知道厉害。”


    “母后您同意啦?太好了!大哥,明天小弟送几个题目,到时候大哥一定要把算术题也写进去。”


    “好好,大哥一定写进去,大哥也要打击下葛明的嚣张气焰。”


    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等李世民的工夫,李丽质把刚才听的猴子的故事给长孙皇后讲了一遍,李承乾和李泰在旁边补充。


    西游记老少咸宜,让长孙皇后也非常感兴趣,这个猴子还挺有意思。


    此时李世民忙完了公务也来到了长孙皇后的寝宫,看到老婆孩子说说笑笑,心中非常安慰。皇家的人还能如此,已属难得了。


    “皇后,这是聊什么呢?这么开心。”


    长孙皇后带着三个孩子施礼,然后李丽质就抱着李世民大腿,李世民宠爱的把李丽质抱了起来。


    “父皇,丽质刚才在给母后讲故事,一个猴子的故事,可好玩了。”


    “丽质这么厉害?会讲故事了,那一会也给父皇讲讲。”


    “好呀好呀,今天还给父皇准备了一样吃食。母后和大哥都说好吃,但是丽质和四哥都不喜欢吃。”


    长孙皇后说到:“陛下,葛明送来一些新的吃食给承亁,承亁拿过来孝敬陛下,只是这个吃食味道有些奇怪。”


    李世民也感觉非常有意思,笑着说到:“又是临渝那小子?这小子对吃确实比较在行,那朕可要好好尝尝。承亁啊,你跟葛明最近通信可有什么所得?”


    李承乾正经的回答道:“葛明这封信列举了很多句读的符号,有时候儿臣都想看看葛明的脑袋到底怎么长的。符号非常齐全,拿过来就可以直接用了。孩儿觉得此举非常有意义,可以给经史增加句读,让圣人之言不会有歧义,可以更好的教化四方。让政令没有歧义,可以更好的执行。”


    “孩儿觉得就算是普通的文书、书信,都需要用上句读符号。葛明在书信里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叫做王老实的人,救了主家。主家感恩王老实,所以把一所宅子给王老实一家人住,终生不收租,双方还写了文书。主家去世之后,主家儿子拿出文书告官,让王老实一家搬出宅子,还要赔好多钱。”


    “就是因为文书没有句读,居然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王老实,葛明就是想到后世看的九品芝麻官里的情节而已,对于句读居然非常有说服力。


    李世民听后不住的点头。


    “承亁,既然你知道句读符号的用处,可以跟你的教授讨论一下,尤其是孔颖达,听说他正打算给五经做注呢,相信这东西用得上。”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学核心研习几本经。给经典做注,大致相当于自己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做注这种事很多大儒都喜欢做的。


    虽然书还是这几本书,但是读的人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再说这些书籍本就没有句读,对于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句读,那思想上就会有更大的偏差了。


    这种事在葛明看来有点像后世的阅读理解,反正不管原作者到底是什么本意,这都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要理解出符合当世价值观的意思来,这也是不少大儒做注的一个原因。


    对于李世民来说,圣贤之书需要统一思想,那贞观年间做注就非常有必要了。葛明的这些标点符号自然就非常有意义了,虽然葛明最初只是下意识的加了标点,只是不想让人对内容有歧义,谁知道居然对李世民有这么大的意义。


    别看李承乾比葛明年纪小,但是所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句读符号的重要性,李承乾比葛明看的更深。


    李世民对李承乾最近的表现非常满意,不管是拼音字母对于读书识字的好处,还是对于句读符号的认识,李承乾都有比同龄人更深的认识。


    父子两人又闲聊了一会,长孙皇后继续听李丽质讲故事,李泰在旁边补充,此时这家人其乐融融,好不让人羡慕。


    饭菜上了矮几,李世民坐定之后对长孙皇后说到:“皇后,这个东西就是葛明那小子搞出来的皮蛋?”


    长孙皇后也比较好奇,不知道李世民到底喜不喜欢这东西。


    “陛下,正是此物。此物就是鸭蛋做的,承亁还说此物利民。”


    “哦?这种吃食还能利民?”疑惑的转头看向旁边矮几上的李承乾。


    李承乾把刚才鸭蛋容易变质,做成皮蛋更好保存,而且不需要盐来腌制的话一说,李世民也深以为然。让李承乾跟葛明要制作的方子,好把方子传出去。


    李世民那是打过很多年仗的人,什么东西都吃过,对于皮蛋这种东西自然毫不惧怕。用筷子夹了一瓣放入口中,细细咀嚼之后眼睛一亮。


    “皇后,此等美食果然是下酒的好东西。味道和口感全都跟其他吃食不同,不像普通吃食可以用香来形容,这东西虽然谈不上香,但确实是美食。”说完又夹了一瓣送入口中。


    一小口酒一瓣皮蛋,转眼一小盘皮蛋就吃光了。


    “来人,再给朕上一盘皮蛋来。”伺候的太监领旨赶紧去了御膳房。


    李承乾见状说到:“父皇,葛明对儿臣说非美食家不懂得皮蛋的味道,看来父皇是美食家。”


    李世民哈哈大笑,说到:“美食家?不错不错,美食大家。”


    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啊,皇帝一家人吃个皮蛋而已,还吃成了美食大家。


    。。。


    教李承乾读书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皇家的教育包罗万象,经史子集要读,一些有用的杂书也要读,射箭骑马、音乐都在其中,自然还有算学等等。


    用后世的话来说,每个学科都有当时的顶级名师教,这要是培养不出来人才,那绝对不是教师队伍的问题。


    年幼的李承乾学习还是以启蒙为主,而担任教授的几乎都是当年秦王府十八学士中的几人,这已经非常不得了了。


    其中教李承乾五经的就是孔颖达,这可是圣人的三十二代孙子。武德年间为国子学博士,到了今年,李世民的贞观元年,封为曲阜县男爵。这也说明李世民对跟着自己的老人不错,稍稍有点功劳的都给了爵位。


    上午的授课正是孔颖达,等到授课完毕之后李承乾拿出了葛明的句读符号,打算给孔颖达讨论一番。


    “孔师傅,如今五经都没有句读,需要读者自己句读,难免对先贤之言有所偏差。为何先贤不把自己的着作句读,然后再传于世呢?”


    这个问题还挺深刻的,孔颖达一听就来了兴趣。


    “太子殿下,文字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所以必须非常简练。太多的雕刻会更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且对书写材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后来虽然使用竹简、布帛,但是不浪费书写材料的习惯就保留了下来。”


    “不过先贤在写着作也都注意到了这个特点,没有句读的话读者可能会对内容产生歧义,所以比较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虽然没有句读,只要读者掌握了起承转合,自己句读也就比较简单了。”


    李承乾说到:“原来如此,不过本宫认为现在书写材料远比以前,如果在着作中加入句读,并不会浪费太多功夫和书写材料。但可以让读者不用自己句读,读书更加顺畅不说,而且更减少了意思被人歪曲的可能。”


    “孔师傅您看,这是本宫一个朋友写的话本,里面全都做好了句读,读起来更加顺畅。”李承乾递给孔颖达几张纸,正是葛明写的西游记第一章节。


    孔颖达接过来之后打开观看,因为葛明的书写是从左往右写的,所以看起来非常不习惯。不过习惯了就好,后世人看自上而下、从右往左的古书也是一样的,很容易就习惯了。


    “太子殿下,这个话本让人一蹴而就,从头到尾很快就读完了。里面不少不同的句读符号,非常巧妙。”


    “孔师傅,本宫听说您打算为五经做注,为何不加入这些句读符号呢?以免后人曲解了先贤之意。”


    孔颖达听了李承乾的话之后脑袋嗡了一下,先贤的着作需要读者自行句读。其实不少孩童启蒙都是先生怎么句读就怎么教孩童的,一直都是这么传的。


    对先贤的着作,其中的一些语句本就有多种解释,就是因为没有句读,这也导致出现不少的流派。自己是圣人的传人,自然想要思想上得到统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注,来阐述自己的对圣人之言的理解。


    但是自己的注中也没有句读,还是会让读者对自己的注产生歧义,这自然就会出大问题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注中加了句读,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居然年幼的太子都想到了。


    “太子殿下一言,让臣茅塞顿开,世上的典籍本就应该有句读。”孔颖达激动的居然给李承乾施礼,李承乾赶紧侧身避开。虽说是君臣,但也算师徒,这不是在大殿上,而是在课堂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