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章 ‘李史综合症\’

作者:小新尸体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林莫和白辰在成功解决医院内部危机后,全身心投入到针对“李氏综合征”的研究中。随着国际医学交流活动的落幕,他们带回了诸多前沿理念与合作意向,医院也大力支持,专门组建了一支跨科室团队协助他们,共同向攻克“李氏综合征”这个艰难的目标迈进。


    团队成员各具专长。苏逸尘,这位心内科的青年才俊,毕业于国内顶尖的医科大学,在校期间就凭借对心脏疾病基因疗法的深入研究崭露头角。他性格沉稳,思维敏捷,总能从独特的角度分析问题。在一次团队讨论会上,苏逸尘指着基因图谱说道:“大家看,‘李氏综合征’相关的‘LM - 42’基因变异,与心脏疾病中的某些基因变化在分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心脏疾病基因治疗中的载体优化技术,来提高针对‘LM - 42’基因编辑的效率。就像我们在心脏疾病研究中,通过对腺相关病毒载体进行改造,使其更精准地靶向病变基因,这种思路也许能应用到我们对‘李氏综合征’的研究中。”他的观点引发了团队的热烈讨论,为研究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


    叶清婉,中医科的资深医师,她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对中医耳濡目染,对中药的药理和配伍有着深厚的积累。她为人和蔼可亲,总是耐心地给年轻成员讲解中药的奥秘。白辰在探索中药与康复训练结合方案时,叶清婉给予了关键支持。“白医生,对于‘李氏综合征’患者的肌肉无力症状,我们可以考虑在原有黄芪的基础上,加入杜仲。杜仲富含杜仲胶、桃叶珊瑚苷等成分,能补肝肾、强筋骨,从中医理论来讲,对改善肌肉力量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现代研究也表明,它有助于促进肌肉细胞的新陈代谢。我曾经在一些肌肉萎缩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过杜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将其融入到针对‘李氏综合征’的配方中。”叶清婉的建议让白辰眼前一亮,随即两人便投入到新配方的实验中。


    还有年轻的护士林晓萱,虽然在医学研究领域经验尚浅,但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对患者关怀备至。在协助进行临床试验时,林晓萱负责记录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和日常反馈。她总是细心地留意患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有一次,一位患者在服用新中药配方后,出现了轻微的睡眠改善情况,林晓萱及时将这个信息反馈给白辰,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白医生,我发现这位患者自从服用新配方后,晚上入睡好像比以前容易了,而且夜间醒来的次数也减少了。我觉得这可能和新加入的药物成分有关。”林晓萱的细心观察为研究的推进提供了助力。


    实验室里,林莫正对着基因编辑的实验数据愁眉不展。“按照理论,CRISPR - CasX 系统对‘LM - 42’基因的编辑应该更精准,可为什么实验结果还是出现了偏差?”林莫喃喃自语。


    苏逸尘凑过来,仔细查看数据后说:“林医生,你看这里,基因编辑过程中的环境参数或许是关键。我们在模拟人体环境时,可能忽略了某些微量元素的影响。在心脏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我就遇到过类似情况,一些看似微小的环境差异,会对基因表达产生重大影响。比如,锌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基因编辑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编辑结果出现偏差。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重新调整实验环境。而且,细胞内的镁离子浓度也不容忽视,它对维持基因编辑过程中相关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


    林莫眼睛一亮,“有道理,我们得重新调整实验环境,再做一次。对了,我们还需要考虑细胞内酸碱度对基因编辑的影响,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相关报道。细胞内的酸碱度变化可能会改变基因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基因编辑的准确性。我们可以设置不同酸碱度梯度的实验组,观察基因编辑效果的差异。”


    于是,林莫和苏逸尘开始查阅大量资料,研究不同微量元素和环境因素对基因编辑的影响。他们反复调整实验参数,在实验室里日夜奋战。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一组较为理想的实验环境参数。再次进行基因编辑实验时,精准度大幅提升,实验动物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看到实验结果的那一刻,林莫和苏逸尘激动地击掌庆祝,多日的疲惫一扫而空。


    与此同时,白辰和叶清婉在讨论中药配方。“叶医师,之前黄芪的用量调整后,在动物实验中肌肉力量增强效果明显,但对神经系统的改善还不够理想。”白辰说道。


    叶清婉思考片刻,“或许可以加入一些天麻。天麻在传统医学里常用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药理研究也表明它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对缓解‘李氏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有帮助。而且天麻中的天麻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从理论上来说是很有潜力的。我记得在一些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案例中,天麻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动物实验,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检测相关神经递质的变化情况,以此来评估天麻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白辰点头表示认同,“好,那我们先在动物实验中试试,看看效果如何。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些现代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更准确地评估天麻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比如,通过检测脑电图和肌电图,观察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电活动的变化,从而更科学地判断天麻的治疗效果。”


    于是,白辰和叶清婉开始着手调整中药配方,并在动物身上进行新一轮实验。她们每天仔细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记录各项生理指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加入天麻的新中药配方展现出了积极的效果。实验动物的神经系统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例如,原本行动迟缓、协调性差的动物,在服用新配方后,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随着研究的推进,好消息不断传来。然而,潜藏的暗涌也在悄然浮现。医院里有个叫赵宇凡的行政人员,他嫉妒林莫和白辰因研究获得的关注与资源。赵宇凡在医院行政岗位工作多年,一直渴望能在医院里崭露头角,可始终未能如愿。看到林莫和白辰年纪轻轻就凭借研究成为医院的焦点,各种资源也向他们倾斜,心中的嫉妒之火越烧越旺。


    赵宇凡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他利用自己在行政流程中的职权,故意拖延研究设备的采购流程。林莫申请采购的一台高精度基因测序仪,按照正常流程本应在两周内到货,可赵宇凡却以各种理由推诿。“哎呀,最近采购流程改革,手续特别繁琐,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出了点问题,再等等吧。其实,这次采购需要经过多个层级的审批,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所以花费的时间会比较长。但你放心,我一直在跟进。”每次林莫去询问,赵宇凡总是给出这样看似合理却又拖延的答复。这台基因测序仪对于研究至关重要,它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基因编辑的效果,由于它的延迟到货,研究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赵宇凡还在医院职工中散布谣言。他添油加醋地说林莫和白辰的研究是好大喜功,根本不可能成功,只是在浪费医院资源。“他们就是想借此出名,这种罕见病全世界都攻克不了,他们能行?不过是打着研究的幌子,占用医院的资源罢了。我听说他们的研究方法根本就不科学,完全是在瞎搞,到时候肯定会出问题。”一些不明真相的职工开始对林莫和白辰的研究产生质疑,在背后对他们指指点点。


    面对这些阻碍,林莫和白辰没有退缩。林莫决定先从解决设备问题入手,他收集了研究对设备需求的紧迫性资料,整理成详细的报告,直接向医院高层领导汇报。在汇报中,林莫详细阐述了高精度基因测序仪在当前研究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因设备延迟到货对研究进度造成的影响。“领导,这台基因测序仪对于我们准确评估基因编辑效果至关重要。目前我们的基因编辑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缺乏这台设备,无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会错过最佳的研究时机。例如,我们需要通过它来检测基因编辑后的突变情况,分析编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这对于后续的临床应用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医院领导听后,高度重视,立即责令相关部门尽快解决设备采购问题。


    白辰则负责应对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她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研究成果分享会,邀请医院的职工参加。在分享会上,白辰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用实际数据和实验效果回应了谣言。“大家看,这是我们最近的实验数据,通过调整基因编辑的环境参数和中药配方,我们在实验动物身上已经看到了明显的症状改善。我们的研究是脚踏实地的,目的是为了给‘李氏综合征’患者带来希望,而不是像谣言所说的那样。这是实验动物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对比视频,大家可以看到它们的运动能力和神经系统反应都有了显著提升,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参加分享会的职工们看到这些成果后,对林莫和白辰的质疑逐渐消除,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开始对研究表示支持。


    在一次医院内部的研究汇报会上,林莫和白辰展示了近期的研究成果。详细的数据、明显的实验效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惊叹。实验动物在基因编辑和中药治疗的双重作用下,“李氏综合征”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无论是肌肉力量还是神经系统功能都有了很大改善。那些原本质疑的声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赞叹和鼓励。


    但林莫和白辰知道,赵宇凡带来的阻碍只是暂时被化解,未来的研究之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未知。赵宇凡看到自己的计划失败,心中愈发嫉恨,暗暗盘算着下一轮的破坏行动。他不甘心就这样被挫败,开始寻找新的机会来破坏林莫和白辰的研究。


    林莫和白辰与团队成员相互鼓励,决心继续携手前行,冲破一切阻碍,为攻克“李氏综合征”全力以赴。他们明白,在追求医学真理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科学难题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干扰。但他们坚信,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为那些饱受“李氏综合征”折磨的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林莫和苏逸尘开始探索如何将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动物转化到人体应用的安全可行方案。他们深入研究基因编辑在人体可能引发的免疫反应和长期影响,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和研究报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基因编辑在人体应用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精准编辑基因,又能降低免疫风险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研究如何对基因编辑载体进行修饰,使其更具生物相容性,减少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基因编辑可能引发的脱靶效应,这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基因突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林莫在团队讨论中说道。


    苏逸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对基因编辑载体进行修饰,使其更具生物相容性,减少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就像给载体穿上一件‘隐身衣’,让免疫系统难以察觉。我们可以借鉴纳米技术,将载体包裹在纳米材料中,改变其表面性质,降低免疫原性。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基因编辑可能出现的脱靶位点,提前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团队成员围绕这个想法展开了激烈讨论,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实施方向和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白辰和叶清婉也在进一步优化中药治疗方案。他们考虑到长期服用中药可能对患者肝脏和肾脏功能产生影响,开始研究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叶清婉通过对中药古籍的深入挖掘,发现了一些传统的炮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某些药物的毒性。“比如,对何首乌进行九蒸九晒的炮制,可以降低其对肝脏的毒性,同时保留其补益肝肾的功效。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对我们配方中的其他药物进行处理。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现代的药物分析技术,精确控制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参数,确保药物质量的稳定性。”白辰对此表示赞同,并与叶清婉一起在实验室里进行相关实验,观察药物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和药理效果。


    林晓萱在临床试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不仅认真记录患者的各项数据,还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她发现一些患者因为长期患病,对治疗效果逐渐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林晓萱便经常鼓励他们,给他们讲述研究团队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大家要相信医生们,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你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对治疗也很有帮助哦。我看到好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你们也要有信心呀。”林晓萱的鼓励让患者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提高了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


    然而,赵宇凡并没有放弃他的破坏行动。他打听到林莫和团队正在与一家国外的生物科技公司洽谈合作,希望引进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工具。赵宇凡设法联系到了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向他们透露了林莫团队的合作意向和研究计划,企图破坏这次合作。那家竞争对手公司得知后,然而,赵宇凡并没有放弃他的破坏行动。他打听到林莫和团队正在与一家国外的生物科技公司洽谈合作,希望引进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工具。赵宇凡设法联系到了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向他们透露了林莫团队的合作意向和研究计划,企图破坏这次合作。那家竞争对手公司得知后,开始对国外生物科技公司施加压力,制造各种障碍,导致合作谈判陷入僵局。


    林莫得知合作受阻后,意识到这可能又是赵宇凡在背后搞鬼。他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分析形势。林莫决定亲自与国外生物科技公司沟通,向他们详细介绍研究项目的意义和前景,以及赵宇凡背后搞破坏的情况。“我们的研究对于攻克‘李氏综合征’至关重要,这次合作将为我们带来关键的技术支持。而赵宇凡的行为完全是出于个人私利,企图破坏我们的努力。希望贵公司能够不受干扰,继续与我们合作。我们的研究团队在基因编辑和中药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引进贵公司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将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为全球的‘李氏综合征’患者带来福音。”国外生物科技公司被林莫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排除干扰,与林莫团队继续合作。


    随着合作的顺利推进,研究又迎来了新的突破。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引入,使得基因编辑的效率和安全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临床试验中,首批接受治疗的患者也开始出现积极的反应,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神经系统症状有所缓解。这一成果让整个研究团队都为之振奋,也让林莫和白辰更加坚定了攻克“李氏综合征”的决心。


    但他们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设计、药物的量产准备以及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监测,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艰巨任务。而赵宇凡在看到自己的破坏行动再次失败后,变得更加疯狂,他开始联合医院里一些同样嫉妒林莫和白辰的人,策划一场更大的阴谋,试图彻底摧毁他们的研究……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