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从霍光到李广利
霍光,一个充满争议的汉朝之臣。
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这一职业,其实你去问,一百个里面保管有九十九个不乐意身边出现霍光这么样的臣子。
论权力,霍光掌朝的时候,皇帝算不算被架空?
恐怕,应该算吧。
但权臣这条路上,其实霍光还真不是那么的离谱。
你别看他最大的争议,是废立了皇帝。
可真要说历史上,臣子废立皇帝的事情,少吗?
不少吧。
换皇帝这事儿吧,单拿出来好像也不是那么的特殊。
以儒家风格来看,关于废立皇帝这事儿,也不存在统一的说法。
有的认为需要无脑效忠君王,也有的认为劝谏君王是臣子的本份。
总之,霍光废立皇帝这事儿,是他的黑点之一,可绝不是最大的黑点。
关键还是权臣这两个字。
皇帝不喜欢权臣,是因为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分割出去,自然会不爽。
但,关键还是其他臣子更加不爽……
没错,权臣掌控朝廷的情况下,不光是拿走了属于皇帝的权力,同时也收拢了其他臣子的权力!
这才是基本上所有权臣都没有好名声,好下场的关键所在。
能力太强,遭人记恨,不稀奇。
你看看大明朝,有个叫张居正的,在权臣这条路上面,几乎是走出了巅峰赛道。
然而他的下场是怎样的?
霍光对汉朝的贡献,是极大的。
汉武帝这个败家子,玩崩了汉朝,两腿一蹬直接就放手不管了。
倒霉的继任者,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解开局面。
昭宣二帝,其实都是在延续霍光的政策。
霍光最后的结局,其实在权臣赛道里面,是很体面了。
就他那个老婆闹出来的幺蛾子,汉宣帝没有一脚踩死霍光的名声,都是汉宣帝仁慈。
所以说,汉宣帝是真的相当可以了,能够给霍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怎么着都是对得起霍家了。
后世评价各朝代的名臣,大多都下意识的避开霍光,去选择更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比如诸葛亮这些。
又有能力,又能体恤君王。
不否认霍光的能力,但只要走上权臣这条路,就注定不可能会被大多数人喜欢……
刘据早就盯上了霍光。
人家扶苏有萧何,刘据也有霍光。
虽然现在霍光年纪还小,但知晓了霍光的高峰之后,刘据就放心多了。
就是要注意,得给霍光找个好老婆。
关于霍光的培养,刘据也在暗中进行着。
只不过如今刘彻紧盯着霍家。
霍去病的影响力还是太大了。
以至于他死了这么些年,霍家依旧享受着他的余泽。
刘彻即将动身前往泰山封禅。
这次,刘据是要保护一下霍嬗。
这位冠军侯唯一的子嗣,刘据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让他早夭。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卫青出面。
虽然这可能会引来汉武帝的目光或者忌惮。
可是比起这些东西,霍嬗的命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霍光其实不算是太子一党。
历史上,霍光正因为不是卫氏外戚的原因,才会被汉武帝选中托孤。
虽然明明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
问题就出在这里。
霍光也是真的厉害,数十年如一日,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谨慎。
每日上朝进宫,步伐距离都一模一样,就如同一个机器人那样。
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毅力能坚持下来的。
汉武帝之所以最后选中霍光,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霍光的谨慎。
几个辅佐大臣,除了金日磾最后善终,其他两位都被霍光给最终干下去了。
话说回来,刘据喜欢霍光,不仅仅是因为能力。
更是看中了霍光背后的霍家。
冠军侯短短的一生,带来的福泽真是太离谱了。
不说别的,单就说大汉军队里面,如今依旧有着很多当初跟随冠军侯的将领。
卫青不喜欢结党营私。
真正做到了独身其外,不参与任何的派系。
而且汉武帝也有意的不断削弱卫青,或者说卫家在军中的影响力。
从他扶持李家就能看出来。
要不是因为李广利这货实在是扶不起,或许汉武帝还真的成功了。
汉武帝对李广利是真的太好了,各种支持就没少过。
结果呢?
征大宛的过程……
算了,还是看看其他人吧。
哦,汉武帝后期没有能扛鼎的将领了?
嘶……
这么一看,看起来菜的不行的李广利,居然就是武帝一朝前三的那位。
这算是什么冷笑话吗?这么一看,李广利还真不菜,远征大宛虽然过程崎岖了一些,但是结果他还是做到了。
李广利最后还发动了亡语效果,把匈奴活活整的元气大伤……
关于李家之争,其实在刘据的视角下,算不上什么。
只能说,这一切的导火索,源头就在汉武帝头上。
扶持外戚本就是充满目的性的。
有汉一朝,外戚是始终无法绕开的话题。
从最初的吕氏,到后来的窦氏。
汉朝的皇帝,手里面最大的牌,还就是外戚。
用外戚来制衡朝廷,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后世的王朝,有鉴于外戚的威胁,所以一直都处于打压的态度。
皇帝为了手里面能有对抗朝廷官员集团的底牌,不得不将目光放到了宦官上面。
事实上,汉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宦官集团VS文官集团的例子了。
被后世所熟知的‘十常侍’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么。
相比起外戚集团那几率未知的抽卡过程,完全依附于皇权的宦官,无疑是皇帝最佳的选择对象。
汉武帝其实就非常喜欢用外部的力量来抗衡朝中的文官集团。
从扶持卫氏开始,再到扶持李氏。
这一系列的扶持、打压的过程,让他成为了风暴中心之外的掌控者。
只是可惜了,在一轮轮的打压过程中,消耗了太多的内部资源。
以至于,汉武帝中期以后,军队的实力开始断崖式的下跌。
你甚至都找不到能够替代李广利的将领!
而且在汉武帝死后,汉昭帝时期,汉朝的军队都没有能够恢复过来。
得等到汉宣帝那会儿,才又能彰显汉家儿郎的威风。
所以归根结底,这玩意儿纯看国力。
汉武帝中前期,国力丰厚,经得起造,自然就猛猛一顿干。
中后期开始,国力日薄西山,自然也就支撑不起强大的军事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