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朱标自己打造的人设,那足以甩开李承乾几条街。
徐家的确没什么钱,二十万两白银都是可动用的极限了。
确实,对于市舶司来说,这点钱真不够。
要搭起框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打通整个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船和招人。
市舶司事关未来大明海上贸易,朱标打从一开始,就不允许让其他民间势力参与其中。
至少,短期内,只能由朝廷来组织船队。
至于未来开放民间贸易,最起码得等岛国那边的银子落地为安之后,才能逐步开放。
二十万两,造船都不够塞牙缝的。
徐家没钱,不代表其他勋贵没钱啊。
这时候,朱标开口要钱,那是太子爷求着要钱吗?
错!大错特错!
这是你们这帮子淮西勋贵,花钱保平安懂不懂!
老朱自打听到朱标去了魏国公府,就明白了。
“咱这太子啊,真是有出息!哈哈哈哈哈。”
老朱很欣慰。
朱标此举展现出来的东西,通俗点说就是一手大棒,一手枣子。
名为朱元璋的大棒,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
只要朱标表示出一点点的缝隙,就足够让其他人感恩戴德了。
典型的,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回头还要感谢太子殿下仁慈……
真正做到了一举三得!
不一会儿,整个京城,都知道了太子殿下缺钱。
那好家伙,勋贵们都快感动哭了。
这个时期,能搭上太子爷的线,你就问想不想哭吧。
就连李善长,都大松了口气。
马皇后不在,还好有个太子殿下。
这下,老兄弟们能渡过难关了。
“李祺,你带着钱,赶紧去魏国公府,记住,一定要把钱送到太子殿下手中!”
李善长不傻,他又不是徐辉祖,岂能看不出来太子殿下这时候就是为了搜刮一波钱财。
但正如老朱想的那般,李善长非但不心疼钱,反而还要对朱标竖起大拇指。
‘还是太子殿下仁慈啊。’
要是被苏哲知道了这个事情的过程,估摸着苏哲得感叹一句,万事皆有利有弊啊,老朱的狠厉还能这么用,学到了学到了。
“太子殿下,这是韩国公送来的数额,白银一百二十万两。”
徐辉祖忙上忙下的,不断接收着来自其他勋贵们的捐款数额。
宋国公、曹国公、卫国公都派人送了大量的钱财。
更不用说其他次等侯爵了。
就在这时,老朱安排的赏赐,也到了。
“魏国公长子,徐辉祖接旨。”
大内太监手捧着圣旨,照本宣科的对徐家宣布了老朱的恩赐。
徐辉祖原地升官了。
从勋卫署这个只有官职没有实权的左军都督府,直接变成了新建立的东宫六率右军都督府指挥使。
东宫六率,除仪仗、侍卫和宿卫,分别还设立了左中右军三卫。
区别于唐朝的东宫六率,大明的这个六率,明显编制上更大。
此前常遇春的庶长子常茂,被老朱编入了锦衣卫指挥副使。
而常遇春的嫡子常升,则是被朱标安排成为了东宫六率左军都督府指挥使。
现在加上徐辉祖,朱标手中的太子三卫,战斗力真的不容小觑了。
“臣,领旨谢恩!”
徐辉祖激动啊。
这是何等的荣耀,这是何等的恩宠!
不仅仅官职从原本的无权空职,摇身一变成为了太子三卫指挥使这种真正实权的军事指挥。
老朱还送来了一尊珊瑚雕。
这可是老朱从皇家宝库里面,拿出来的珍宝!
一旁听着圣旨的,其他勋贵的子弟,一个个都急红了眼。
羡慕的。
开玩笑,能搭上太子殿下的船,那等于是给自己家多了一份超重量级的保险!
常家和徐家,能够得到老朱与小朱的认可,这样的恩宠,其他勋贵看了不眼红才怪呢。
哦,他们还在日夜担心,转头一看,你徐家这个浓眉大眼的,活的这么滋润,不开心,不平衡。
不就是忠心么。
我们也可以给,我们也可以很忠诚。
“快,回去给家里面说,钱不够!”
很快啊,一个个勋贵激动的让管家回去要钱。
这一波错过了,谁知道明天老朱的目光会不会落下来。
钱?
钱算什么!
今天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帮太子爷把钱给凑够了。
谁要是敢拦着不让送钱,那别怪他们拼了。
“真好啊,大家都为国着想,本太子真是心中激荡不已啊。”
朱标喝了一口茶,面带微笑的看着这帮勋贵的人生百态。
就在朱标感慨,大明还是忠臣多的时候,魏国公府来了一位重客。
“臣,胡惟庸,拜见太子殿下。”
看着眼前这位大明丞相,朱标的笑容,越发的明显起来。
不过下一秒,朱标就收起了笑容。
他放下了茶杯,然后整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这才快步走到了胡惟庸前面。
“丞相快快请起。”
伸出双手,做出了虚扶的姿势。
只不过,胡惟庸却没有和往常那样,借着这份‘尊重’而顺势站起来。
他反而把头低的更明显了。
“罪臣,不敢。”
伸着手的朱标,眼底飘过一丝冷意。
“哦?丞相何出此言?”
“罪臣……罪臣……愿以全家资产,支持太子殿下建立市舶司。总计,五百万两白银。”
胡惟庸的衣服,还沾着一些泥巴。
头上的乌纱帽,也有一些灰尘。
朱标一眼就看出来,这位胡丞相,怕不是钻了什么洞,才能绕开丞相府外的锦衣卫。
收回手,就这么站在胡惟庸身前。
朱标心中不断盘算着。
说实话,胡惟庸在内阁,也就是辅政司出现,加上江南一案这两重打击后,早就没有了去年的风光。
说一句冢中枯骨丝毫不为过。
现如今,老朱已经剪除了胡惟庸的左膀右臂,只差了最后一步,直接废除掉丞相之位。
老朱走的是阳谋,傻子都看的出来最后是要干嘛。
偏偏,这种阳谋,胡惟庸根本招架不住。
思来想去,不想死的胡惟庸,最终决定冒险,来求见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