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章 赏罚分明

作者:许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现在,缅甸战扬上的形势几乎是以天来变化的。


    占领东吁后,日军决定不管正面的国军主力,而以有力部队向国军两翼猛插,以求包抄远征军后路,歼灭国军主力。


    许粟花了五天时间将东枝城内的华侨撤走后,就听见司令部通报的日军动向。


    西翼的英军逃跑了,又一次。


    日军趁机猛追,将他们围困在仁安羌。


    英国人现在一天十几个电报的向远征军求援。远征军不得不派出新编第三十八师救援英军。


    但这样一来,远征军的预备队被抽调一空,没有力量去支援其他防线了。


    此时,远征军的主力在中路和日军激战,各部推进顺利,形势大好。但英军的溃退导致没有有生力量加入,无法包抄敌后歼灭敌人。


    而此时东部防线也战事吃紧,亟待支援。


    许粟在东吁的坚决抵抗,让56师团的先头部队损失惨重,不得不在城里休整等待师团主力到达。


    远征军趁此机会,加紧在东部的垒固设立防御阵地,以逸待劳阻击日军。


    等到56师团主力到达后开始进攻的时候,双方便在垒固展开大战。眼见正面攻击不利,鬼子又使出了他们的老招数,侧翼迂回。


    远征军第六军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原本防守东枝的部队调离,转而南下,去拦截日军迂回的部队,这个决定意味着东枝的防御力量将被大大削弱。


    这里就只剩下许粟正在整编中的第6团防守了。


    许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将刚刚补充好的侦察排全部派遣出去,让他们严密监视着日军的一举一动。参谋处也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调动一切资源,搜集和分析各种情报,试图摸清鬼子的真实意图和动向。


    许粟知道,现在的队伍如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直接面对日军,恐怕会直接崩溃,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情报是一方面,部队的战斗力更为重要。


    毕竟仅仅只是知晓一些信息而已,许粟可不是诸葛亮,没办法仅凭一座空城,吓退敌军。


    在这几日里,许粟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一门心思地琢磨着该如何训练自己手下的这支军队。


    4月19日,许粟抓紧时间,将勉强在东枝城外举行了一次阅兵。


    虽然部队刚刚训练了十来天,队形也排列的歪歪扭扭。但一千六百多人一口气拉出来,气势还是十分充足的。


    而且,新兵们在长官们的带领下,拿着武器聚集在一起,看到自己同类人这么多,安全感也会增长,坚守阵地也有信心。


    最重要的,是要威慑城里的缅甸人。


    随着日军节节胜利,缅甸奸细活动越发猖獗。


    他们两三人一组,四处活动,破坏军事工事,杀害落单士兵,抢劫华人华侨。


    东枝自从第6团组织华侨撤离后,就已经戒严了,但还是不停有缅奸活动,许粟已经枪毙了十几个间谍了。


    许粟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眼神冰冷地看着台子上邀请过来的当地缅甸人头领。


    林译在敬了一圈酒后,回到许粟身边低声说道:“团长,我看他们都不是很高兴,怕是不欢迎我们。”


    “他不欢迎我,我还不喜欢他呢。”


    许粟低声说道:“派一个排盯着这些人。他们在城里有自己的庄园,自己的仆人,还有一些枪支弹药。要是鬼子进攻的时候作乱,麻烦就大了。”


    “你盯着点,要是他们有异动。”许粟比划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林译有些懵逼,问道:“要是鬼子打来了,他们还没有动静怎么办?”


    “木头脑袋。”许粟恨铁不成钢地点了点林译的额头:“监视他们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捣乱,他们能够对我们造成威胁,又不投靠我们,这就是他们的罪证。”


    “鬼子来了,还不来投降,就直接抄家。”


    部队阅兵后直接回到营地,开始第二项活动,发饷。


    国军现在已经退化成了封建军队,只认粮饷不认人。


    抗战开始后,部队的凝聚力有了一定提升,勉强可以和鬼子硬拼。


    许粟一向注重基层动员,毕竟装备和训练不行,只能不停派人送死才能挡住鬼子。


    民族主义主要靠平日里邀请华人华侨来讲述日军的残暴和各班排自己组织的故事会动员。


    军饷就只能依靠许粟了。


    现在,许粟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向,上级下发的经费,华侨的捐助以及倒卖车票的钱。


    算下来,许粟目前手头有十二万大洋,除去要邮递两万大洋给在禅达的马阳作为活动经费外,剩下的十万大洋,许粟全部都发了下去。


    毕竟要人卖命,没点表示怎么行。


    “团长,抚恤金名单准备好了。”林译将提前制作好的牺牲将士名单递给许粟。


    许粟讲过后,咳嗽了一声:“仪式开始吧。”


    扬地一旁花费重金雇来的白事班子立刻开始端起唢呐吹了起来,那音调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许粟则站在台上念着在东吁城阵地牺牲的战士姓名,他每念一个名字,旁边的警卫排就递给一个小盒子,许粟在上面放上一笔用纸包好的抚恤金。


    当然了,阵地失守了,弟兄们的尸体没抢出来,都被鬼子糟蹋了。


    盒子里是一套干净的军装。没有尸体,只能立个衣冠冢了。


    许粟放完钱后,这些盒子都会收集起来,由等待在营门口的运输公司的汽车拉回国内。


    之所以不走军队的运输系统,是因为这些东西过于贵重,运输公司的商业品质更为保险。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敢在滇缅公路开张的私人运输公司,那个后面没有上层的影子。军队的运输队可能有人还敢抢,私人的车队你要是抢了,就要让你好好知道一下什么叫四大家族。


    看着那装得满满当当的三大车衣冠盒,第6团的官兵们都沉默了下来,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目光紧随着缓缓离去的汽车。这些衣冠盒里装着的,是他们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几天之后,这些官兵中的大部分人也将以同样的方式离开这片土地,回到自己的祖国。


    或许,永远无法再回到家乡。


    无论如何,此刻,面对那渐渐远去的汽车,他们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内心的悲痛和对逝去战友的缅怀。


    看着气氛差不多了,许粟赶紧让乐器班子停下来,那唢呐再吹,就要把全团吹哭了。


    “换个欢快的曲子。”许粟喝了口水润润嗓子:“该发钱了。”


    班主立刻换了个结婚时的曲子,十分的喜庆。


    虽然发饷搞得和娶媳妇似得,许粟老觉得有点怪。不过条件不允许,只能凑合一下了,以后有钱了,他一定要搞一支军乐队。


    先是给东吁城里退下来的老兵发赏金,这是当时坚守阵地时许诺过得,不发就没有信誉了。


    接着就是给新兵发饷,他们排着队从台子前依次路过,许粟挨个将饷银发到他们手上。


    国军实行的是包饷制,军费是直接发到部队主官的手里的,只要你能搞定部下,爱给部下发多少就发多少。


    这些新兵的长官就能弹压部下,领到钱后直接贪污了。这些新兵一直以为国军是不发饷的。


    当他们真正拿到钱的那一刻,心中的兴奋难以言表。这些钱对于他们来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许粟在发钱时所说的那些客套话,更是让他们感激涕零。


    然而,与这些新人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老兵们。他们面对这笔钱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情绪波动,只是一脸平静。他们已经经历过太多,对于金钱的诱惑已经有了免疫力。


    大会的最后,许粟语气严厉地强调了一遍军纪,凡是后退的,就地枪决。


    钱也发了,思想工作也做了,


    部队在营区过了最后一个晚上。


    4月20日,他们进入了东枝城的防御阵地。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