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89章 参与社区老年大学建设

作者:汪途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春风像一位温柔的信使,悄悄染绿了曦花园”光秃秃的枝头,带来了融融暖意,也带来了万物复苏的生机。就在这片春意盎然的背景下,“曦光老年大学”的开学典礼,在一片喜庆而庄重的气氛中,隆重举行了。


    林野站在由废弃物业仓库改造的明净教室里,阳光透过新换的窗户,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粉刷味和旧书被重新翻阅时散发的陈年纸香。他的内心,像窗外摇曳的柳枝一样,轻轻荡漾着,激荡着。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学典礼,这是他用三个月的“愚公移山”精神,一点一滴,搬走困难,垒砌希望,最终换来的果实。三个月前,这里还是堆满杂物的、被遗忘的角落,如今,却成了老人们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安放心灵的温暖港湾。


    挑战一:螺蛳壳里的道场


    最初,林野的设想很简单,就在社区活动中心三楼辟出一块地方。但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那块地方,早就被活跃的舞蹈队“占领”了,队伍里的大姐们热情洋溢,但也寸土不让。林野软磨硬泡了几天,对方只是抱歉地摇摇头:“林师傅,我们也是老成员了,每周都盼着跳舞呢,实在挪不开啊。”


    林野不死心,他目光扫过社区,最终落在了西区那个堆满杂物的旧仓库上。那地方又破又旧,常年锁着门,里面堆满了物业淘汰的旧家具、废弃的建材,还有不知哪个年代留下的杂物,几乎没人正眼看它。林野心里一动,这地方虽然破,但空间足够大,如果清理出来,改造一番,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把想法一说,物业经理立刻直摇头:“林师傅,那仓库清理费比租用活动中心还贵!里面那些破烂,雇人清运、分类处理,没个几万块下不来。而且电线老化,墙面霉斑,改造起来又是一大笔开销,我们物业哪有这个预算啊?”


    林野没有退缩。他想起自己保安队里那帮兄弟,他们平时沉默寡言,但干活踏实肯干。他找到队长王强,说:“强子,咱们保安队是不是也该为社区做点实事了?那仓库,咱们自己动手,把它清理出来!”


    王强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行啊,林师傅,你发话,我们跟着!”


    于是,一个由保安队员们组成的“临时清运队”诞生了。他们借来一辆二手卡车,带着手套、钳子、锤子等工具,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工蚁,开始了“愚公移山”般的工程。那些破旧的沙发、桌椅,他们拆解开来,能用的木料,细心地刨去旧漆,打磨光滑,打算改造成社区花园里的花架;不能用的,就分类打包,准备卖废品回点本;堆积如山的旧书,他们一本本翻捡,能看的,擦干净,捆扎好,准备做成教室里的“书墙”;其他的杂物,能扔的扔,能卖的卖,能回收的回收。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制服,脸上沾满了灰尘,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两百多本旧书,经过他们的整理,变成了教室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把墙面仔细清洗,铲掉霉斑,刷上洁白的乳胶漆。林野还联系了美院的学生志愿者,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在洁白的墙面上,精心彩绘了一幅幅以“夕阳红”为主题的壁画,有青山绿水,有花鸟鱼虫,还有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的温馨场景,色彩明快,充满了生机。


    整个过程中,林野像个总指挥,哪里需要人手,哪里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他甚至自己动手,修补了几把还能用的旧椅子。最后算账的时候,物业经理都惊呆了——原本预算需要几万块的项目,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只花费了区区几千块,主要用于电线的安全改造和空调的加装,硬生生省下了90%的预算!那间废弃的仓库,在他们的手中,脱胎换骨,变成了明亮、温馨、充满希望的学习殿堂。


    挑战二:让耄耋遇见青葱


    仓库改造好了,教室也布置一新,接下来就是招生和招聘教师了。林野在社区公告栏贴出了招聘教师的通告,几天过去了,却鲜有人问津。他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观念上。社区里的退休老人很多,但让他们主动走出家门,去教别人东西,似乎还缺少那么一点动力和信任。


    林野开始逆向思考。他想起社区里那些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老人们,他们本身就是一座座“活着的宝库”。为什么不能“银发教师教银发”呢?这个想法让他眼前一亮。他立刻翻出了社区的人才库档案,那里面记录着许多老人的兴趣爱好和过往经历。他像寻宝一样,仔细地翻阅着每一份档案,寻找着那些可能成为“宝藏”的人。


    他先找到了周老,一位退休多年的美院教授,擅长工笔画,尤其以花鸟见长。周老住在小区里,平时深居简出,但他的画却时常在社区小报上刊登,备受好评。林野第一次登门,周老有些拘谨,只是淡淡地听着,并未明确答应。林野没有气馁,他隔三差五地带着自己从工作中观察到的社区趣事、老人们的学习热情去拜访,慢慢地,周老的态度开始软化。第二次,他婉转地表达了希望周老能担任工笔画课程的老师的意愿,周老沉吟了片刻,说:“小林啊,我老了,怕教不好。”林野赶紧说:“周老,您谦虚了!您的画我们都看在眼里,老人们都盼着能跟您学呢。您教,我们一定把课堂安排好,保证您教得开心,老人们学得舒心!”又去了两次,周老终于被林野的诚意和社区老人们的热情打动,答应每周来教一次工笔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接着,林野又想到了“厨神”孙姨。孙姨是小区里的名人,她的祖传私房菜在小区里口耳相传,几乎家家户户都吃过她做的菜,赞不绝口。林野找到孙姨,她一听是教厨艺课,眼睛都亮了,但随即又有些犹豫:“小林啊,我那都是家常菜,上不了台面的。”林野笑着说:“孙姨,家常菜最接地气,老人们学了,回家就能做给家人吃,多温馨!您就当是跟老姐妹们一起交流交流厨艺,分享分享快乐嘛!”孙姨被他说得心花怒放,拍着胸脯答应了。


    最难请出山的,是“摄影大隐”陈伯。陈伯曾是省报记者,退休后便深居简出,几乎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林野第一次上门,敲了半天门才有人应,开门的陈伯头发花白,眼神却依然锐利,但对林野的来意似乎并不感兴趣,简单说了句“我不教”,就把门关上了。林野没有放弃,他开始“三顾茅庐”。第二次去,他带去了一些社区活动的照片,请陈伯指点;第三次去,他干脆带上自己的相机,和陈伯聊起了摄影的乐趣。陈伯的戒备心渐渐放下,开始和林野聊起天来。林野趁机再次提出邀请,这次,陈伯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说:“好吧,就当是出来走走,看看老街坊们。”


    除了挖掘社区内部的“宝藏”,林野还敏锐地意识到,单纯的老教老,可能会让课堂缺乏活力和新鲜感。他开始引入高校资源。他联系了附近美术学院的社会工作系,希望能邀请一些学生来开设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课程。美院的学生们热情很高,他们开设了手机摄影课,教老人们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如何编辑和分享;同时,他还联系了师范大学的心理系,开通了“叙事治疗”工作坊,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引导老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梳理自己的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在课程设置上,林野精心计算,将青老课程比例精确设定在3:7,既保证了新鲜血液的注入,又充分尊重了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他希望,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一种跨越年龄的交流和碰撞,让“耄耋”遇见“青葱”,让彼此的生命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挑战三:让学习成为一种归属


    开学典礼那天,阳光明媚,老人们穿着整齐,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兴奋。林野精心设计的仪式,更是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首先是“破冰时光机”。林野准备了大量的小卡片和一支粗粗的彩色笔。他请每一位学员,在卡片上写下自己曾经的职业,或者最让自己自豪的一件事,然后贴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命名为“人生故事墙”。老人们拿起笔,有的沉思片刻,有的则立刻下笔如飞。工程师、护士、教师、会计、纺织女工、战地记者……各种各样的职业标签,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贴满了整面墙,诉说着他们曾经奋斗过的青春,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看着这面墙,老人们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接着是“导师授笔礼”。周老作为第一位“银发教师”代表,走上讲台。他手里拿着一块块小小的、刻着名字的印章,那是他为书法班和工笔画班的每一位学员亲手刻制的。他走到每一位学员面前,郑重地为他们盖上印章,印在定制笔记本的扉页上。老人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笔记本,抚摸着那枚小小的印章,眼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那一刻,师徒情谊,在小小的印章和本子上,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


    然后是“跨龄学徒制”的启动仪式。林野特意安排了22岁的社工系学生小张,作为78岁的摄影陈伯的“助教兼学徒”。小张推着轮椅,把陈伯请到台前,两人站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也和谐地融为一体。小张认真地听陈伯讲述摄影的技巧和心得,不时提问,还用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陈伯则耐心地讲解,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林野宣布,小张将负责记录陈伯的口述史,把这位老摄影家的故事,以及他对摄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台下掌声雷动,老人们眼中闪烁着羡慕和期待的光芒,他们渴望这样的交流,渴望这样的陪伴。


    最后是“成果共享角”的揭牌。林野指着教室角落里一张小小的桌子,上面摆满了锅碗瓢盆和食材,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成果共享角。每周的厨艺课,孙姨和各位学员做出的佳肴,除了大家品尝,我们还会分享给社区养老送餐点,让更多的老人,尤其是那些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品尝到我们的手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掌声再次响起。


    最动人的画面,发生在周老师的花鸟班课堂上。那天,周老教大家画麻雀。一位82岁的老人李大芬,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很差,平时连自己的名字都常常忘记。但那天,她却出奇地安静,认真地听着周老的讲解,一笔一划地跟着画。当周老走到她身边,看到她竟然完整地画出了一只虽然稚嫩但形态可掬的麻雀时,他愣住了,随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大芬的女儿坐在旁边,看到这一幕,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紧紧握住母亲的手,哽咽着说:“妈,你终于又拿起笔了……两年了,你都没拿过笔……”李大芬抬起头,迷茫地看着女儿,又看了看自己画下的麻雀,眼神里闪过一丝困惑,但更多的是一种久违的满足和喜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林野被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他立刻找来相框,把李大芬的画作小心地装裱起来,挂在了教室的“星光墙”上。那面墙上,贴满了老人们的学习成果和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在李大芬的画作下方,林野用红笔写下了一行字:“每一份微光,都是生命的日出。”


    放学铃声响起,老人们依依不舍地收拾着画笔、镜头和琴谱,结伴而行。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进焕然一新的教室,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青丝与银发在画笔、镜头和琴谱间交织跳动,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充满活力的画面。林野站在教室门口,听着走廊里传来老人们“下周二帮我占摄影课前排”、“孙姨,下周咱们再学那个红烧肉啊”的约定,嘴角不由自主地扬了起来。他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快乐,一种在学习和交流中找到归属感的满足。


    这座用废弃仓库铸就的“曦光老年大学”,这座小小的“精神灯塔”,正温暖地照亮暮色中的每一段征途,让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林野知道,他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填补社区服务的一项空白,更是为了给这些曾经为社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们,提供一个继续学习、继续交流、继续发光发热的平台。他看着老人们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满足。他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平凡社区里的价值,找到了一种安放自己、服务他人的方式。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柔和,仿佛在为他这三个月的努力和付出,轻轻地点头致意。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他就能继续走下去,继续为这个他深爱的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请大家收藏:()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