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远舟逐个检查无误后,手指摁在了书桌旁边的恒温柜门上。
又是一声“滴”,又是一长串密码输入后,门开了,他小心翼翼的一件件放进了柜子。
他扶着柜门正要往里一推,猛地想起了什么,再次拉开取出了一个盒子,才把柜门关上。
他坐下打开电脑,却并不着急操作,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沓白纸,一支笔写写画画涂涂。
童远舟虽然不知道此次回来停留多久,但是回来的第一件要紧事是什么,他记得清清楚楚。
在这间没有窗户的房间里,童远舟忘记了时间,直到墙壁上的磁吸钉用完,电脑上的对话框里的时间数字变成了22,他才听到了自己肚子叽里咕噜的声音。
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扫了一眼自己忙碌一天的成果,明天的计划已经有了雏形。
明天至少应该早睡早起,像个正常的上班族那样,他掏出手机拨出了到家后的第一个电话。
“你确定那些东西我可以随便带出去?”
“确定,有用的都信息已经收集完了,丢了都没事。”
“你要真丢了,我能原样给你复制出来一个,一个不够可以十个!”
“你就说哥哥牛不牛逼吧。”
童远舟翻了个白眼:“行行行,你牛逼,你这么牛逼为什么不给我一个复制品?”
“这东西将来又不用呈上法院,我都研究透了,什么都在我心里记下了,还浪费那钱干嘛……”
“你……”童远舟十分无语。
“不说了,你没别的事我就挂了,你有别的事我更得挂!”
“我可还在加班呢,饭没吃,觉没睡。我听你心情不错,不过你小子别的得意,我瞧着你的的好日子也是要到头了,说不定马上和我一样水深火热了。”
“呸呸……”童远舟一连串“呸”才说了两个字,对方果断挂掉了电话。
童远舟望着黑下去的屏幕,想起了那些在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地方的所谓的“好日子”。
一年四季在哪些地方并不明显,好像只有两个季节温度,不是春夏,也不是秋冬。
而是“没那么冷”“非常冷。”
前一秒万里晴空,晒得人懒洋洋想要脱去厚衣服,后一秒刮起凛冽的寒风,甚至裹着雪粒子拍在脸上砸得生疼。
在高原东奔西跑了好些年,认真算起来经手的案子并不多,却是个顶个的艰难。
有时候一天辗转两个地方,却要开着车在山路,省道上颠簸超过十个小时。
落后的环境,连小学教育都没能普及的地区,很多案子查着查着就成了悬案。
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消失,甚至周围的人都没有报警的意识……
这样的日子算水深火热吗?好像的确算不上,但是绝对算不上好日子。
如果非要下一个准确定义,童远舟认为是“艰难”。
对活人而言艰难,对死人而言也是艰难。
他走出家门,门前的路上稀稀拉拉走着几个人。
夜里的风拂过脸庞,比起前两天吹过的风,简直算的上轻柔。
他抬脚左转走了几步,又退了回来,记忆里熟悉的小吃店已经改头换面,正举着木门板插进门槛槽子里的男人是他完全不认识的模样。
还没断电的店招灯箱上五个红字:古镇土特产。
他的驻足引起了男人的注意,他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直起腰问:“你要买东西吗?”
“啊?不是,我记得这里曾经是家餐饮店。”
“哦,你说的是前一任店主吧,两口子挣了钱了,去年把店转给我了,回老家了。”
男人听出来他应该是常住居民,只是不经常回来,自然不需要买土特产,转过头继续忙活关店。
“哦~”童远舟有些失望。
店主回老家了,他过去回老家的日子,经常在饥肠辘辘的深夜来这家店吃点东西。
店主夫妇为了省钱,住在店里,所以总是开得很晚,晚到古镇里所有店铺都熄灯了,他们才准备关店,极大方便了工作到很晚的童远舟。
他来过不少次,除了方便,味道不错,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店主夫妻的认人的记忆力不是很好。
只要他隔一两天不去,夫妻两就会当他是晚到的游客。
自然对他的点单习惯,口味喜忌一个都记不住,这样一来他倒是吃得格外安心。
为了延续这份安心,他也从来不和店主聊天,压低帽檐,吃完走人。
“你好长时间没来了吧?这条街很多店铺经常换的。”男人搬起最后一块门板,发现童远舟还没走。
“怎么?生意不好吗?”
虽然这次刚回来不到24小时,白天没出过门,但是童远舟见过墨关古镇无数个白天的光景,从他很小的时候到长大的时候。
这街上的人越来越多,这么多的人难道生意还不好吗?
“看个人的造化,个人的命,就像上学,同一个班的孩子有上大学的,有进监狱的,谁又说的出原因呢?”
男人并没有正面回答童远舟的问题,说出来的话好像安慰童远舟不要因为一家店的更替而失落。
“你卖这些生意怎么样?”童远舟虽然常年在落后地区待着,但是也知道如今网购发达,所以真的还有出门旅游会买很多特产带走的人吗?
“还行吧,要不然我也不干这么久了。”
“你这是刚到呢?住的地方没个小厨房随便弄点?”
男人彻底把童远舟当成了游客。
“你如果饿了想找吃的得走出古镇才能有。”
“你往东门去,知道吗?”
中年人抬手指向远处:“那边出去,还有些路边摊,如果门口没有,就往北再走一小段,巷子里有咧。”
“最近,墨关在创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管得可严了,你看我这门口一会还得打扫下,要不然明早一准就有社区管理来呢。”
中年男人怕童远舟不识路,又担心童远舟大半夜饿肚子,给童远舟提供了好几个路径,这没有下一个去哪里,再下一个还能去哪。
童远舟笑着道过谢,转身走向东门牌坊。
盈月挂在天空,月光洒在路旁的河面上,微风拂过波光粼粼。
古香古色的石拱桥侧面和桥墩绿意盎然,走近了才瞧见,缠绕在上面的植物刚刚发了芽,而绿意都是画出来的。
挂着牛皮纸灯笼的乌篷船静静停在桥下,随着水面轻轻摇晃。
他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抱着他在河里划船的日子。
他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脚步,仔细看着河岸两边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光景。
一排排的店铺这会全都关了门,想象不出白天的光景,不过时不时瞧见一间贴着“旺铺转让”的店面,倒是理解了刚才特产店男人说过的那句话。
继续前行他的注意力被对面一间面积颇大的店铺吸引。
透明大玻璃门上缠着铁链挂着锁,店招的表层已经撕掉,不知道曾经的经营种类,不过招牌里的灯光还亮着,白光照清楚了店里的颓败。
倾倒的桌椅,蒙尘的地面,踩扁的纸箱,还有没丢掉的垃圾袋。
不知道当初店主撤离时,是怎样的心情,估计不太痛快。
写着号码的A4纸皱巴巴糊在玻璃门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场风雨。
店铺旁边的小巷口墙壁上的钉着蓝色的金属牌,隔得有点远,晚上照明不算好,上面的字模模糊糊的。
但是童远舟不用看都知道,那是百果巷。
他爷爷说,以前这古镇的好多小巷子都没有名字,就是房屋之间宽点的缝隙能走人罢了。
这条巷子的尽头在他们都没有经历过的古时候,住着一家人。
这家人在城外有很大的地窖存储了很多冬天制做的大冰砖。
于是在水果丰收的季节,总会有运输水果的商队马队在这里停留购买冰块用于水果保鲜。
各种水果的香气混在一起成了百果香,再后来在他们知道的现代,这条小巷有了正式的名字:百果巷。
古镇旅游日益兴旺,这条巷子有了典故,许多游客跟随者曾经的传说来此打卡拍照。
人流如织的盛况,怕是一点都不弱于当年商队马队来来往往。
童远舟走出东门,一眼看到马路对面几辆冒着热气的三轮车。
肚子再一次叽里咕噜叫了起来,他顾不得挑三拣四,迅速走向写着馄饨水饺招牌。
8块钱一碗的价格不算贵,软软的馄饨皮里裹着和他小指甲盖差不多大小的肉馅飘着碗里。
绿油油的葱花,黑乎乎的紫菜碎,还有橙色的虾皮,他囫囵着快速吞完了一碗,摸着被欺骗的肚皮往家走。
他走得时快时慢,慢了怕没到家肚皮回过神抗议。
快了,怕没到家就消化完了……
今晚就算骗过去了,以后吃什么?
距离这最近的古镇派出所,他估摸现在的人都不熟了,不好意思过去混食堂。
去墨关分局?虽然距离不远,他也有正经工作证,说起来还挂职,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回来一趟能去一两趟就顶天了。
天天过去只为了一顿饭好像不太好。
买菜自己做?
估计没睡醒,之前内容贴错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