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7章 这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聚宝盆

作者:水果抹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皇宫,宣政殿。


    桌案上的香炉升起袅袅炊烟,一阵阵夹杂着清凉味道的香风袭来,让李世民忍不住抽了抽鼻子。


    经过太医配伍之后的香薰,格外的提神醒脑。


    尤其是在调配国库钱财的政务上,李世民不光需要清醒,还需要格外的谨慎。


    “去年的余岁还有不到十六万贯,剩下的这些钱,要支持朝廷开销,还要供给知节他们的军饷,难啊!”


    李世民抬头来,仰天长叹。


    十六万贯,给一个家族,怕是花几辈子都花不完。


    虽然还远远比不得五姓七望那等千年豪族积累下来的财富,也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数字。


    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实在是太少了...


    “不算别的开销,光是天下官员的俸禄,一个月少说就要三万贯,还要加上一部分吃穿用度...”


    和普通百姓一样,皇家的日子,也是越到年底越不好过。


    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想要拿到下一笔赋税,至少要等来年四五月份。


    李世民有些烦躁的揉了揉太阳穴,感觉里头一跳一跳的阵痛。


    “宣房玄龄觐见!”


    一道口谕颁布下去,正在三省官邸当差的房玄龄,很快便来到了宣政殿。


    “房卿,三省拟定的钱粮策何时能呈到朕的面前?”


    现在,李世民已经不喜欢召见王珪了。


    王珪已经很老了,开始渐渐变得昏聩。


    反倒是房玄龄越来越积极,已经为成为当朝首辅做准备。


    房玄龄一早就知道李世民要问这个问题。


    朝廷的财政开支,又难以为继了。


    他苦笑一声,道:“启奏陛下,我大唐虽然四海升平,但也仅仅只有这两年的光景而已,贞观二年和贞观三年受到大蝗灾的影响,国库几乎颗粒无收。”


    “而陇右军中战事正盛,兵锋一路直指西域的高昌国,宿国公给老臣的信里多次提到,一定要保证军中的钱粮供给,还说若是朝廷肯给够银子,他能率领左右武卫的将士们一路打到天边去,可...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


    李世民的眉头皱得老高。


    “经略西域之事刻不容缓,而且机会难得,万万不可在钱粮上苛待出征的将士!”


    “攻打高昌国之战,若是能一锤定音,建立西域都护府,至少在十年之内,西域诸国都不敢再轻举妄动!”


    房玄龄的脸色更苦了。


    “可老臣实在是没有能力,在国库里变出钱粮来...也正因如此,钱粮策迟迟不敢定稿!”


    李世民叹了口气,他也知道,国库里没钱,就算把房玄龄逼死也无济于事。


    “罢了,让朕再琢磨琢磨吧!”


    房玄龄不想让皇帝太为难,咬了咬牙,道:“陛下,国库空虚,虽不至于危如累卵,但也不容小觑,不如挑选出一些世家大族...”


    他的意思很明显,钱是变不出来的,但没钱的也只是国库,而那些世家大族的仓库里,估计全都满满当当的!


    随便挑出几个作死的人,找个由头抄家,自然就能收回大笔的财富。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


    这个想法,每天都会出现在李世民的脑子里,却被他强大的克制力给压制了下来。


    “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时机不对,朝廷还没有应对狂风暴雨的准备,再等等,再等等...”


    房玄龄欠了欠身。


    他也只是想提个议而已,向陛下表明一个态度。


    谁都知道,现在动世家大族,和自毁根基没有任何区别。


    前隋就是这么覆灭的!


    君臣二人正在发愁的时候,大宝悄然间从最边缘的廊道走到张阿难身边。


    他交给张阿难一份手书,又低语了几句。


    张阿难一愣,打开手书一看,顿时喜笑颜开了起来!


    李世民瞥了张阿难一眼,道:“阿难!”


    张阿难顿时不笑了。


    似乎...高兴得太明显了!


    “你拿的是什么东西?”


    张阿难赶忙把手书呈上去,道:“陛下,这是今日从登科楼传来的消息!”


    李世民没有多在意,只是随手翻了翻而已。


    他早就知道,今天是登科楼五家会馆开业的日子,算算时辰,现在也该打烊了。


    可只是一眼,李世民忽然浑身一颤,紧接着整个人都定在了原地!


    “这是真的?!”


    张阿难微微躬身,道:“回陛下的话,千真万确,百骑司至少要确认三次,才会将消息送到奴婢手中!”


    “哈哈哈!”


    李世民猛地爆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房卿,你快来看看,仅是一天时间,登科楼的几家会馆竟然签订了三十多个订单,已经做成了近三十万贯的生意!”


    房玄龄一听,眼珠子差点掉下来!


    他急忙拿过手书,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近三十万贯...如果按照税率来上缴,那就是将近三万贯的赋税!


    虽然不算多,但起码能多给官员们发一个月的俸禄了。


    而这,只是登科楼一天的收获。


    接着往下看去……


    “左奎和裴宣机,一个长安县令,一个万年县令,竟然当街对骂,引来无数百姓围观!”


    李世民难得宽厚的劝慰道:“朝廷的日子都不好过,底下自然就更难以为继,这么多赋税摆在面前,放在朕身上,也要争抢一番,房卿就不要怪罪他们了。”


    房玄龄一怔,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世民笑道:“才一天,登科楼就显现出了这么大的势头,想必再等些时日,会有更大的收获!”


    手书上把登科楼五大会馆的盈利模式,写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房玄龄都清楚,登科楼做的只是一锤子买卖而已。


    他们所促成的交易,很有可能是一个月,一年,甚至是好几年的订单。


    可问题在于,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一定要源源不断的外地商贾,赶到长安城,希望能够通过登科楼寻找到新的商机!


    一天三万贯的赋税可能并不会维持太久,但以后的赋税,肯定也不会太低!


    这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聚宝盆。


    但足以帮朝廷缓解一下燃眉之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