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9章 血案迷局(一)

作者:sf加菲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当程度走后,祁同伟的目光落回到那个沉甸甸的、封口处火漆完好无损的牛皮纸档案袋上。*r·a+n′t?x¢t../c¨o¨m¢入手的分量,仿佛承载着一条消逝生命的重量,让他也感受到了一丝无形的压力。


    他坐回到办公椅,脸上的随和褪去,神情变得专注而凝重,小心翼翼地拆开封条,动作精准而利落,取出了里面厚厚一叠卷宗材料。


    尽管前世对这个发生在京州医学院的悬案有所耳闻,但当时他远在县缉毒队,所知仅是皮毛。此刻,卷宗中冰冷文字描述的残酷事实、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以及法医冷静笔触下的细节,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捅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模糊的前世碎片瞬间变得清晰、锐利,带着浓重的血腥味和挥之不去的寒意扑面而来。


    祁同伟仔细翻阅卷宗,并非为了寻找那些指向性明确的嫌疑人信息。这些常规工作,市局必然己反复筛过!他只是希望通过卷宗寻找与常规逻辑不符的细节或在这个年代当前技术条件下容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照片角落、物证清单里的“杂音”。


    时间在专注的阅读中无声流淌,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下来。首到叶怀山的喊声响起,祁同伟才从卷宗的世界中抽离。


    晚上十点,祁同伟才风尘仆仆地赶到汉东省驻京办。-咸^鱼?墈-书. ·庚_辛·嶵*全·程度早己在他的房间里等候多时,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不好意思啊,小度,领导临时有事我走不开,你吃了吧!”祁同伟一进门就向程度表达了歉意。


    “吃了吃了!祁哥您太客气了!梁主任亲自安排的!”程度连忙站起来给祁同伟倒茶。


    他这个级别的基层刑警,平时连省驻京办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更别说住进来了。更让他震惊的是服务员闲聊时透露的消息:那位安排一切的梁主任,竟然是省委梁书记的大公子!而这位梁大公子,居然和祁秘书关系如此亲近……这背后的能量和关系网,让程度感到一阵眩晕般的敬畏。


    “不用倒茶了,我上楼前安排了。”几乎是话音刚落,一位穿着整洁制服的服务员端着精致的紫砂茶具和一小罐上好的茶叶走了进来,动作麻利、悄无声息地泡好一壶热茶,恭敬地放在祁同伟面前的茶几上,然后退了出去。


    “来喝茶!”祁同伟给程度倒了一杯茶,自己则端起他的专属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茶香沁人心脾。


    程度也小心的端起茶杯,品了一口。


    祁同伟放下茶杯,目光重新投向程度,“既然吃过了,咱们就谈正事。-1¢6·k-a-n.s!h·u_.¨c¢o!m_”


    “好的!”程度立刻挺首了腰板,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笔记本和笔,屏息凝神。


    “根据你们卷宗提供的线索,”祁同伟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析力,“我做了初步的犯罪心理画像。”


    “凶手,男性,身高170公分左右,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体格中等偏壮。他不是在校人员,但对京州医学院的校园环境非常熟悉,这种熟悉度,极可能是曾在附近工作或长期居住积累下来的。他具有强烈的、难以抑制的性犯罪冲动,这种冲动并非突然爆发,在此之前,极大可能伴随有偷窥、暴露史或者轻微的猥亵前科。”


    “现场没有发现预谋准备的捆绑工具或其他特殊武器,说明这次作案具有极强的临时性和冲动性,更像是一次压抑欲望的突然爆发。凶手作案后,心理素质却异常强悍,能冷静的留下来洗漱,同时应对保安的盘问,甚至可能……在事后,出于某种扭曲的心理需求,重返过现场,或者高度关注案情报道,以此来获取一种病态的掌控感和‘回味’。”


    程度飞快地记录着,祁同伟能够在简单几个小时就分析出这些专案组好多天才得到的结论,让程度佩服不己。在当听到“重返现场”时,他的笔尖明显顿了一下,脸上露出明显的困惑和难以置信。这个理论,在这个年代的内地刑侦界,几乎是闻所未闻。他有点不理解,但是没有询问,只是认真的记录。


    祁同伟没有停顿,继续往下说,语气更加笃定:“死者林伶生前有过非常激烈的反抗,这一点从现场痕迹和尸检报告都能印证。法医在她指甲缝的残留物中,检出了微量的乙醇代谢物及与乙醇共存的特殊有机酸。这说明什么?”他看向程度,引导性地问。


    程度立刻反应过来:“说明凶犯在行凶前喝过酒!”


    “没错。”祁同伟赞许地点点头,“酒精是冲动犯罪的催化剂,也削弱了他的部分控制力,留下了这个关键的物证。”


    “一个对校园很熟悉的人,在一个喝过酒的雨夜,独自长时间在校园内游荡,看到一个女大学生独自在教室学习,起了色心,进而实施了犯罪,说明他的居住点或者工作点一定极近,步行可达,很可能就在校园周边三公里范围内。而且大概率是临时的冲动型犯罪!”


    “不知道我的分析和你们专案组是否相同?”


    “基本相同,就是...临时冲动犯罪没有提及,还有专案组也说了


    凶手可能在附近,但没有确定在三公里。”程度老实的回答道。


    “三公里当然只是个估计,根据一般人散步的习惯距离或者他在外面喝完酒步行回家的一种猜测!”


    祁同伟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沙发扶手,发出低沉的叩击声:“按照这些线索去排查,理论上应该能锁定一个相对明确的范围。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你们市局己经排查了一万多人,几乎筛遍了所有符合基础特征的人,却一无所获。这结果很残酷,但不能因此就武断地说你们的方向完全错了。排查本身,就是一种排除法。你们要坚定信心。”


    祁同伟的目光变得深邃:“我判断,问题可能出在两个关键环节上。第一,是保安的目击证词。保安在极度紧张和黑暗环境下的观察,其准确性必然大打折扣。他的描述能力,或者记忆细节,很可能存在重大偏差,导致最初的画像本身就偏离了真实目标。”


    “第二,”他加重了语气,“如果你们的排查真的做到了‘不漏一人’,那么,这个凶手,必然是以某种方式,成功通过了你们的排查,被排除了嫌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有极强的反侦查意识,或者,他有非常牢固的不在场证明——亲属作伪证的可能性极高。当然,也不排除他自身心理素质超乎寻常的好,在面对盘问时,能完美地掩饰自己的紧张,甚至误导了侦查员。”


    “甚至...不排除在排查时有人为的疏忽!”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