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上,一道金光划破长空。
秦朝,咸阳宫外。
秦始皇嬴政正率领百官举行封禅大典,突然,天空暗了下来。文武百官惊慌失措,抬头望去,只见原本晴朗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巨大的光幕,横贯天际。
"护驾!"蒙恬大喝一声,数百名禁军立刻将嬴政团团围住。
嬴政却推开护卫,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退下!此乃天降祥瑞!"他仰头望向那越来越清晰的光幕,心跳加速——难道这就是徐福所说的长生不老之兆?
与此同时,汉朝长安城。
汉武帝刘彻正在未央宫与董仲舒论道,忽听宫外喧哗四起。他大步走出殿外,只见天空中悬浮着一块巨大的透明幕布,上面云雾缭绕,仙气飘飘。
"陛下,此乃天降异象,恐有不祥..."董仲舒话音未落,就被刘彻抬手制止。
"不,朕看这是祥瑞!"刘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快去请东方朔来解此天象!"
唐朝长安城,朱雀大街上。
唐太宗李世民正与魏徵微服私访,忽然街上行人纷纷驻足望天。李世民抬头,看到天空中展开一幅巨大的画卷,上面写着三个他从未见过的奇异文字——《西游记》。
"陛下,此物诡异,恐非吉兆。"魏徵皱眉道。
李世民却若有所思:"《西游记》...莫非与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有关?"
宋朝汴京城,清明上河图上描绘的繁华街景中。
宋徽宗赵佶正在画院指点画师,突然窗外亮如白昼。他推开窗扉,只见天空中浮现出一幅巨大的动态图画,色彩之艳丽,形象之生动,远超凡间画技。
"妙哉!此乃天工开物!"赵佶激动得手中的画笔都掉在了地上,"快记下这天赐的画技!"
就在四个朝代的帝王百姓都仰头望天时,天幕中响起了激昂的音乐声。那旋律穿越时空,直接在每个观者的脑海中响起,无论贵族平民,无论学识高低,所有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云宫迅音"的旋律响彻云霄,伴随着璀璨星光和腾云驾雾的画面,一个浑厚的男声开始讲述:
"在很久很久以前,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秦朝,方士卢生激动地跪倒在地:"陛下!此乃《山海经》中记载的仙境啊!"
嬴政目光灼灼:"花果山...莫非就是蓬莱仙岛?快记下方位!"
汉朝,东方朔捋着胡须对刘彻道:"陛下,此故事看似荒诞,但《庄子》有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啊。"
刘彻点头:"朕倒要看看,这天幕要演些什么。"
天幕中,画面转到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只见那石头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啊呀!"宋朝市井中,一个孩童惊叫起来,"娘亲快看,石头里蹦出个猴子!"
那石猴眼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帝命千里眼、顺风耳查看,得知是下界石猴出世,便不以为意,道:"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唐朝,玄奘法师正在大慈恩寺讲经,见状合十道:"阿弥陀佛,此猴非凡物,必有大造化。"
一位僧人问道:"法师,此天幕所示,可是真实?"
玄奘微笑:"真真假假,皆为佛法。且看下去。"
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汉朝,一位老农抹着眼泪道:"这猴儿无拘无束,倒比我们快活多了。"
他身旁的税吏冷哼一声:"畜生就是畜生,再快活也是低贱之物。"
天幕中,石猴与群猴玩耍,发现了一处瀑布。众猴约定,谁能钻进去找出源头,就拜他为王。石猴勇敢地跳入瀑布,发现了一座洞天福地——水帘洞。
秦朝,工匠们看得目瞪口呆:"那瀑布后的洞府,比阿房宫还要精美!"
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嫉妒:"若朕能有此仙府..."
石猴带领群猴入住水帘洞,被尊为美猴王。他每日与猴群享乐,三五百年后,忽然忧恼落泪,感叹生命无常,终有老死之日。
唐朝,李世民感慨道:"这猴王竟有如此觉悟!连禽兽都知生死无常,何况人乎?"
魏徵趁机谏言:"陛下明鉴,人生苦短,当以江山社稷为重。"
猴王决定出海寻仙访道,以求长生不老。他扎了个木筏,带上些果品,独自漂洋过海。
宋朝,一位商人拍腿大叫:"这猴子好生胆大!海上风浪险恶,我辈行商尚不敢轻易出海,他竟敢独自漂流!"
画面转到猴王来到南赡部洲,学人穿衣说话,却被世人当作妖怪驱赶。他寻访**年,未遇神仙,又渡西洋大海,来到西牛贺洲。
汉朝,刘彻急切地问东方朔:"这西牛贺洲在何处?朕可遣使前往寻仙!"
东方朔苦笑:"陛下,此乃神话传说,未必实有其地..."
终于,猴王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到了菩提祖师。祖师为他取名"孙悟空",收他为徒。
四个朝代的观众同时念出了这个名字:"孙悟空..."
秦朝,卢生激动地记录着:"孙悟空...孙...空...此名必有深意!"
嬴政喃喃自语:"长生不老之术...这菩提祖师定是神仙!"
天幕中,孙悟空在洞中扫地锄园,养花修树,挑水运浆,一晃六七年过去。一日,祖师登坛讲道,讲到妙处,孙悟空喜得抓耳挠腮,手舞足蹈。
唐朝,一位书生嗤笑道:"这猴头好生无礼,听讲时竟如此放肆!"
他身旁的禅师却道:"不然,此乃真性情流露,比那些正襟危坐却心不在焉者强多了。"
祖师问孙悟空想学什么术法,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只想学长生不老之术。祖师佯怒,在他头上敲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
宋朝,一位老学究捋须道:"此乃禅机!三更时分,后门相会之意。"
果然,孙悟空半夜三更从后门进入,得祖师传授长生妙诀和七十二般变化。后又习得筋斗云,一个跟头便是十万八千里。
汉朝,刘彻看得如痴如醉:"若朕能学得此法,何愁匈奴不灭?"
东方朔提醒道:"陛下,此乃神话故事..."
刘彻不悦:"你怎知世间无此神通?"
天幕中,孙悟空在师兄弟面前卖弄变化之术,变作一棵松树。祖师见状,斥责他炫耀之术,将他逐出师门,并警告他不得透露师承来历。
秦朝,李斯对嬴政道:"陛下,此猴顽劣不堪,纵有神通也难成大器。"
嬴政却道:"朕倒觉得他率真可爱,比那些道貌岸然之徒强多了。"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发现猴群被混世魔王欺辱。他施展神通,消灭魔王,又去东海龙宫"借"了如意金箍棒和一身披挂。
四个朝代的观众同时发出惊叹——那金箍棒可大可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挥舞起来金光闪闪,威力无穷。
唐朝,尉迟恭看得热血沸腾:"好兵器!若我大唐将士有此神器,何敌不克?"
李世民却皱眉道:"此物太过霸道,恐非正道。"
宋朝,市井中的孩童们纷纷拿着木棍模仿:"俺老孙来也!""吃俺老孙一棒!"
天幕中,孙悟空醉酒后被勾魂使者带到地府。他大怒,强销生死簿上猴属名号,然后打出幽冥界。龙王和阎王上天庭告状,玉帝在太白金星建议下,决定招安孙悟空,封他做弼马温。
汉朝,一位马夫嗤笑道:"让这等神通广大的猴王去养马?玉帝老儿也太小瞧人了!"
果然,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只是个养马的小官后,大怒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
秦朝,嬴政拍案叫绝:"好一个齐天大圣!与天平齐,霸气!"
李斯劝谏:"陛下,此乃大逆不道之言..."
嬴政冷笑:"朕就是天,何来逆天之说?"
天幕中,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率天兵天将下界擒拿孙悟空,却被他打得大败而归。玉帝无奈,只得再次招安,真封他为齐天大圣,却只给个空衔,让他看守蟠桃园。
四个朝代的观众看到这里,都屏住了呼吸——他们预感到,更大的风波即将来临。
就在此时,天幕中的画面渐渐暗下,出现了"第一集完"三个大字。
"这就完了?"
"明天还有吗?"
"那猴子后来怎样了?"
类似的疑问在四个朝代同时响起。
秦朝,嬴政立即下令:"传朕旨意,明日此时,百官齐聚咸阳宫前,继续观看天幕!"
汉朝,刘彻对东方朔道:"爱卿今晚不眠,务必为朕解读今日所见天象含义。"
唐朝,李世民对魏徵感叹:"这孙悟空虽神通广大,却不懂韬光养晦之道,恐有大祸。"
宋朝,赵佶则命画师立即绘制天幕中所见种种奇异景象,特别是那美猴王的形象。
夜幕降临,但四个朝代的城市乡村都灯火通明,人们议论纷纷,无人入睡。街头巷尾,茶馆酒肆,所有人都在讨论着那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那个敢自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
天空中的光幕虽然暂时暗淡,但所有人都知道——明天,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