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6集:庆祝胜利的大会

作者:竹晴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胜利之光:沦陷区的庆典与新生


    残阳如血,曾浸染这片土地的屈辱与苦难,此刻却化作了暖金色的光晕,温柔地洒在青石巷陌间。当第一声胜利的号角穿透晨雾,沦陷区的每一扇木窗后,都亮起了颤抖却炽热的眼睛。积压多年的泪水混着欢笑,在布满皱纹的脸颊和年轻的面庞上同时滑落——这一天,他们等了太久。


    一、盛装里的岁月痕


    天还未全亮,陈家巷的王婆婆就颤巍巍地打开了雕花木箱。箱底压着的,是件月白色的软缎旗袍,领口袖口绣着细密的缠枝莲,针脚间还留着民国二十年春天的阳光。那是她嫁人的衣裳,后来日伪推行"良民证",这锦绣就成了禁忌,被她藏在樟木箱最深处,用樟脑丸小心护着,像守护一个易碎的梦。


    "娘,我帮您扣盘扣。"女儿阿秀的声音带着哽咽,指尖拂过旗袍上几处被虫蛀的小洞,那是暗无天日的岁月留下的印记。王婆婆对着斑驳的铜镜,将银簪插进发髻,簪头的珍珠在晨光里微微发亮,像她眼中未落下的泪。"好,好啊..."她喃喃着,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户籍登记处被推倒的那个清晨,日伪军的皮靴踩在她的青布围裙上,而今天,她要穿着最好的衣裳,去见那些为他们夺回尊严的人。


    同样在收拾行装的,还有铁匠铺的刘大山。他翻出压在工具箱底的蓝布长衫,那是他爹留下的,领口磨得有些发白。妻子李氏往他衣兜里塞了个热乎乎的煮鸡蛋:"到了会场,听指挥,别瞎咋呼。"刘大山瓮声应着,却偷偷在腰间别了把磨得锃亮的扳手——这不是去打架,是想让那些抗日战士看看,沦陷区的爷们儿,手里有手艺,心里有血性。


    街头巷尾,处处是这样的景象。平日里藏在补丁下的粗布衣被仔细浆洗,姑娘们用凤仙花染红了指甲,孩子们举着用彩纸糊的小旗子,旗子上歪歪扭扭写着"胜利"二字。曾经用来登记"良民"的保甲公所前,如今挂满了红绸,风吹过,哗啦啦地响,像是无数被解放的灵魂在歌唱。


    二、广场上的欢腾海


    正午的阳光洒满中心广场,临时搭建的主席台被松枝和野花装点得生机勃勃。台下是望不到边际的人群,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抱着襁褓的妇人,还有穿着破旧校服的学生。当抗日根据地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入场时,掌声和欢呼声如潮水般涌起,震得屋檐下的冰棱都簌簌落下。


    "同志们,乡亲们!"根据地的李政委站在台上,声音洪亮而饱含深情,"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炫耀胜利,而是为了告慰那些倒在户籍统制阴霾下的英灵,为了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不屈服!"


    他身后的展板上,贴着一组组对比照片:左边是登记处前百姓惶恐的面孔,日伪军狰狞的嘴脸;右边是如今田间耕作的笑脸,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的模样。人群中传来低低的啜泣声,那是张婶在哭她被日伪抓走的儿子,是赵大爷在念他被烧毁的地契——但这泪水里,不再只有绝望,更有了重生的力量。


    "下面,我们要表彰在反抗日伪户籍统制斗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和民众!"


    第一个走上台的,是位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他是地下党员陈默。为了获取日伪新户籍制度的情报,他曾伪装成日伪文书,在虎穴里周旋三个月,最后用藏在烟盒里的微型相机拍下了关键文件。此刻,他胸前的大红花映着晒黑的脸庞,有些腼腆地接过奖状:"我做的不算啥,要是没有巷口王婆婆每次帮我传递消息,没有粮店老张假装称粮实则放哨,我早被盯上了。"


    接着上台的,是游击小队队长赵铁柱。他卷起裤腿,膝盖上一道狰狞的伤疤露了出来——那是火烧户籍资料室时,为掩护队员被日伪军刺刀划伤的。"咱没啥文化,"他憨厚地笑着,举起奖状,"就是知道,他们想把咱当牲口管,咱就得掰断他们的缰绳!往后建设家园,咱铁匠铺的锤子,能打锄头,也能打鬼子的脑袋!"台下爆发出热烈的笑声和掌声,这笑声里,有对过去的蔑视,更有对未来的笃定。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群孩子。他们是"儿童团"的成员,曾用放风筝、送豆腐的方式为地下党传递情报。最小的虎子才八岁,他攥着小红旗,奶声奶气地说:"鬼子让我们背良民证号码,我们就故意背错,还在他们的登记册上画小乌龟!"孩子们的天真话语,让台下的大人既心疼又骄傲——这些在苦难中长大的幼苗,终于迎来了阳光。


    三、歌声里的新生路


    表彰仪式后,庆典进入了高潮。不知是谁起了头,一首《松花江上》的旋律轻轻响起,起初有些哽咽,有些跑调,但很快,成千上万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从"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歌声里饱含着流离失所的痛,更饱含着重回故土的喜。


    突然,节奏一变,有人唱起了根据地传来的新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明快的旋律像春风一样吹遍广场,人们甩掉了往日的沉重,手拉手跳起了秧歌。王婆婆被阿秀拉着,踩着不太熟练的步子,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刘大山抡起胳膊,把手中的扳手当作鼓槌,在临时充当鼓点的油桶上敲得震天响;陈默和赵铁柱勾着肩膀,用袖口擦着汗,笑得像个孩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角落里,几位老人正用树枝在地上划着什么。走近一看,是李大爷在教大家写新户籍册的登记表。"姓名、年龄、籍贯...这回,咱自己说了算!"他指着纸上的字,"以前日伪让咱登记,是为了抓壮丁、收苛捐;现在咱登记,是为了分田地、建学堂!"旁边的年轻人凑过来,小心翼翼地跟着描,笔尖落下的每一笔,都像是在书写自己的新生。


    广场边缘的老槐树下,一群学生围着根据地来的文工团员,学唱新的歌谣。女孩子们捧着用野花编的花环,要给团员们戴上;男孩子们则缠着问步枪怎么打,根据地的学堂是什么样。文工团员小王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贴满了照片:"看,这是我们根据地的小学,孩子们不光读书,还学种地、学打拳;这是我们的合作社,大家一起种地,粮食归自己..."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向往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四、火光里的新希望


    夕阳西下,广场中央燃起了巨大的篝火。人们围着火堆,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张婶带来了刚蒸好的窝头,非要塞给抗日战士;赵大爷拿出藏了多年的老酒,说要敬这来之不易的胜利;阿秀则和几个姑娘跳起了自编的舞,裙摆上缝着她们用碎布拼成的和平鸽。


    赵铁柱突然站起来,清了清嗓子:"俺们游击小队商量了,往后不光要保卫家园,还要帮乡亲们盖新房、修水渠!"他指向不远处的废墟,"那儿以前是日伪的炮楼,咱把它拆了, stones 用来铺马路, bricks 用来盖学校!"


    "好!"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应。陈默站起身,推了推眼镜:"我们地下党也计划了,要把城里的技术工人组织起来,办个农具厂,以后大家种地就不用愁工具了。"李政委笑着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叠图纸:"根据地给大家带来了新稻种和棉种,还有农业专家,明天就开始挨村指导。"


    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脚下的土地。曾经,这里是日伪登记"良民"的牢笼;如今,它成了孕育新生的摇篮。孩子们在火堆旁追逐嬉戏,手里的火把像一颗颗跳动的星;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絮絮叨叨地说着过去的苦和现在的甜;年轻人们则聚在一起,规划着明天的田地、后天的学堂。


    夜深了,庆典渐渐散去,但家家户户的窗棂里,都亮着灯。王婆婆坐在灯下,仔细地将旗袍叠好,这次,她没有把它放回箱底,而是挂在了衣柜最显眼的地方。阿秀在桌上铺开纸,想给根据地的女战士写封信,问问她们是怎么学会读书写字的。刘大山则在铁匠铺里生起了火,他要连夜打一把新锄头,锄头把上,他想刻上"新生"两个字。


    窗外,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上。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歌声,那是晚归的人们在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越飘越远,融入夜色,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每一寸曾被苦难浸染的土地里。明天,当太阳升起,这片土地将迎来真正的春天,而那些在反抗日伪户籍统制斗争中绽放的英勇与智慧,将化作最坚实的基石,支撑着新家园的每一寸生长。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