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太傅的折子递上去之后,就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个时候与西夏和胡人和谈无异于卖国求荣,朝廷一半的官员反对,一半沉默。
宣家被扯入漩涡,朝会下来几乎都是斥骂宣太傅的声音,只可惜宣家一个上朝的人都没有,这也是大家愤怒的点,他们明显是推卸责任,很多官员下朝后,结伴往宣家走去。
愤怒的官员冲到宣家门口,却发现宣家大门禁闭,一个御史先一步砸门,在朝堂上宣太傅一直是支持袁将军收复失地的,他还是一众清流的领导人,如今宣太傅叛变,大家很是不能够接受,有的官员甚至激动的跌坐在地哭喊道,“老师,你毁我大风啊!”
“老师,你给我们一个解释,为什么要卖国求和?”
“我大风半壁江山被大金所窃,如今西南一带也落入了西夏的手中,难道要罔顾那些百姓吗?你出来给我们一个解释!”
百姓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不妨碍他们看热闹。
一辆马车停在了巷子边,“相爷,皇上派的太医一直没有出来,宣家从昨天开始也一个人都没有进出,奇怪啊......”
秦芳掀开帘子,看着哭倒在地的一众官员,心里暗骂了一声蠢货,暗想老师的这封折子怕是皇帝授意的,不过这正合了他的心意,倒让他省了不少功夫。
秦相刚要放下车帘离开,宣府的大门缓缓的打开了,他抬眼望去,满目白幡,他面色大变,失态的探出身子,“老师......”
宣家上下皆穿丧服站在门内,门外的官员被这突然的举动吓了一跳。
宣染眼睛红肿的看着台阶上各种形态的同僚,他带着全家跪下,朝门外的人磕了一个头,哽咽道,“家父昨晚殁了。”
门外一片寂静,宣染喉咙干涩,眼泪横流,“父亲说与大金、西夏议和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上对不起高祖皇帝,下对不起黎民百姓,更是将宣家推到了万劫不复之地,但是如今大风狼烟四起,但求边关安稳,方能安定国内,这样才不至于我大风亡国,还请诸位嘴下留情,笔下宽容。”
说罢,又磕了一个头。
一个跪在地的官员喃喃问道,“议和后,我大风真能保住吗?”
声音不大,却让众人都听见了,众人心中怀疑,和宣家众人愣愣对视着,都对大风的未来感到无措。
跟宣家示威就这么结束了,离开的官员心里没有宣泄后的轻松,反而心里更加沉重了。
参加宣太傅丧礼的人并不多,只有几家亲戚和宣太傅的几个学生,秦相也亲自过来吊唁了,他在宣太傅灵前磕了三个头,并没有和宣染等人多说什么话,便离开了。
就算宣染解释了,大部分人依旧不能理解宣太傅为啥要上那样的奏折,皇帝却已经按照折子上的内容来办了。
半数朝臣反对,秦相却站出来支持了,他更是发动了所有的力量促成了此事。
此时皇帝也顾不得忌惮秦相了,因为西夏北伐的脚步加快了,叛匪虽然被顾庭筠挡在东鲁以南,但是大风各地不少地方造反,皇帝没有时间可以耽误了。
皇帝总算是敲定了议和之策,宣太傅也要出殡了。
桂花虽然不赞同宣太傅的观点和做法,但是却敬佩他,敬佩他能抗下骂名,也敬佩他能承担起责任,这方面,他可比皇帝有担当的多。
桂花穿着肃净的衣服,带着丧礼前去祭拜宣太傅。
宣家人有些惊讶,今天来宣家的都是跟自家亲近的人,或者是还认宣太傅这个老师的学生,今天连秦相都避嫌了没有来,只是在路边设了祭祀。
赵桂花跟宣家没有交情,他们知道她是顾庭越那派的人,来京城是应范世奇之邀管理庄子的。昨天顾庭越加急文书已经递到了皇帝的案前,他是反对和大金、西夏议和的,顾庭筠的折子也早就到了皇帝的案前了,他同样是反对议和。顾家两兄弟跟宣家政见不合,桂花应该避开才对啊。
桂花恭敬的给宣太傅上过香,见宣家人疑惑,桂花就低声道,“顾将军和顾参将虽然不赞同宣太傅的观点,却敬佩宣太傅的为人,上折子是宣太傅的权力,他们虽然反对,却不会阻止。”
所以那些叫嚣着让宣太傅收回折子的官员很可笑。
宣染和宣言心中一暖,对顾庭越和顾庭筠俩兄弟是充满好感的。
宣太傅的去世,使得大风朝的官员和百姓对他们家的攻击减少了许多,但也将他们无视了起来。很多之前的好友、亲戚连宣太傅的祭奠都没有参加,说他们不寒心是不可能的。
如今一直没有来往的桂花参加祭奠,自然让他们感动。
走出了宣家,桂花想到大风就这样失去一位顶梁柱了,那大风还能支持多久呢?
势如破竹的西夏会答应议和吗?
范世奇得知宣太傅去世的消息,便吩咐人在送葬路上设路祭。
街上有些安静,寥寥几家设了路祭,远远的看着秦相家的白幡祭棚,石墨选了个位置,吩咐人将禁品摆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宣太傅一生堪称传奇,宣家是诗书传家,十八岁高中进士入朝为官,用了十五年时间便官居二品。
后来遇到大金进犯,前线节节败退,诸位皇子夺位混战,先皇帝病重而逝。那时大风混乱,随军出战的皇子亡的亡,逃的逃,他从京城几位皇子中选中当今圣上,扶植他上位。
宣太傅一直主战,庇护过袁将军等不少主战将军,更是反对奢侈贪污,在民间和清流中的名声是很不错的,再加上他担任过多次春闱主考官,是很多官员的老师。
就是这样一位学生无数,受人尊敬的长者去世,葬礼却冷冷清清的,连路祭也寥寥几家,不可谓不悲凉。
因为人少,等范世奇的路祭一设,大家的目光便看了过来了,除了秦相,来设路祭的都是内心还尊重宣太傅这位老师的学生,看到一个跟宣太傅毫无关系的进士来路祭,心里又生气又难受,连一个小儿都知道尊重太傅,那些被太傅亲自教导过的人却如此误会他。
因此范世奇收到了很多人的点头示好。
宣家的丧队低调的从远处而来,民众虽然气愤,但是没人在此时闹事,范世奇随着宣家的队伍到了城外寺庙,宣家要将宣太傅送往祖籍地安葬,棺木只能先寄存在这里。
秦相从城外寺庙回来就一头扎进书房了,他无论如何都要将和谈的事情抢到手,一定要促成和谈。
他的幕僚都不理解他的做法,毕竟宣家是个例子,他们家受到的反噬太大了。不过他跟宣太傅是不同的,他早就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了,再做一次,不过是让人更恨他罢了,不会引起太大反弹的。
秦相如此做,也是为了自保。宣太傅主张议和是为了大风,而他却是为了秦家。
大风若亡于义军之手,只怕他们秦家是除了皇室第二个被清算的家族。说到底,还是之前思虑欠妥当了,自己的名声在大风太臭了,不然现在他还不至于顾虑重重。
谁能想到皇帝如此昏聩呢,竟然彻底点燃了整个大风的匪民,让他们由匪变成义军,还结盟了起来呢。
不然大风在他的支撑下,再坚持了三四十年是没有问题的,那个时候秦家便可以衣锦还乡了,朝政即便再混乱,过个几年谁还能记得沉寂下来的秦家呢。
可惜这一切都被毁了,他只能尽力与西夏、大金周旋,希望大风能力挽狂澜,实在不行,帮助西夏和大金瓜分大风也行的,只要能将国内的义军一网打尽,秦家就还有生存之路。
大风向西夏、大金提出议和,大金只犹豫了一下便同意了,将军队后撤十里,与大风军队遥遥相望,等待着议和的使者到来。
大金同意议和也是无奈之举,他们进攻了一个月,到现在也没能占下一城,反而损失了不少勇士。
而西夏则势如破竹,两相对比,大金有些慌张了,袁将军和顾庭筠都是他们的老对手了,胡人在俩人手里很难占到便宜,不如就这西夏的攻势,多讨要些岁币了。
胡人愿意议和,但是西夏却不乐意,他们已经占了不少地盘了,并且为这次大战投入良多,怎么可能说停就停呢。
对于大风的议和他们也没完全拒绝,以此时他们做不得主,需要跟国主商量为由暂时拖下了,不过他们的进攻势头依旧不变。
喜欢我在古代捡了个童养夫请大家收藏:()我在古代捡了个童养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