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寅时三刻,司隶校尉府府邸已灯火通明,仆役们穿梭如织,将朱漆大门擦拭得能照见人影。
礼曹的官员们高声指挥着仆役,忙成一副热火朝天的模样。
“快!快!那对青铜雁尊再往右挪半尺!!”
“再加些香木,要烧到今天晚上!!”
“快把这副同心结挂到厅堂!!”
整个司隶校尉府弥漫着檀香与椒兰的气息。
刘岱起了个大早,立于寝殿铜镜前,由两名侍女为他更衣。玄色冕服层层加身,先是素纱中单,再是玄色深衣,腰间系上朱红蔽膝,最后披上绣有山龙华虫的玄色冕服。
侍女低声嘱咐:"今日行大礼,君侯须谨记《仪礼》所载,一步不可差错。"
随即,刘岱退后几步,张开双臂,侍女们把他围了一周,扔出莲子、枣子、红豆、粟米等东西洒遍全身。
这是第一个迎亲仪式,名为撒帐礼。表达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撒帐礼之后,便是醮子礼,
按理来说,此礼应为新郎向父母行跪拜之礼,然后父母皆是赐酒表达自己的祝福。
然而刘岱的父亲刘舆和母亲刘氏已经亡故,因此他只需向父母灵位前祭拜即可。
朝阳初升时,司隶校尉府正门洞开。三百人的迎亲队伍已列阵完毕。
最前方是十二名执戟卫士,其后是八名高举青盖的仪仗,再是三十六名乐工持竽、瑟、笙、箫等乐器。刘岱骑一匹纯白骏马居于中央,身后跟着装饰华丽的墨车,车辕上系着红绸,这是用来迎接新妇的"辎车"。
太祝高声宣读吉词后,队伍缓缓出发。沿途百姓夹道围观,有老者感叹:“自黄巾之后,长安城许久未见如此盛事了!”
刘岱骑着白马,一马当先。
约莫一个时辰后,迎亲队伍停在了杨氏府邸门前,许多的孩童在周围奔跑着,欢声笑语之间,倒是显得异常喜庆。
早有弘农杨氏的家臣在大门前等候,见刘岱到来,连忙亦步亦趋行至身前,刘岱翻身下马,由他们引导自己进入府内。
杨氏府邸的中庭,杨尚在此恭候已久。
按照礼制,杨尚作为臣属应在大门外迎接,但作为岳父又应当坐于中庭之内。
于是他选取了一个折中之法,在中庭门外恭候。
只见杨尚身着锦袍立于东阶,见刘岱入内,先行揖礼:“杨尚拜见君侯。”
刘岱拱手还礼道:“泰山大人不必多礼。”
按照《仪礼·士昏礼》规制,虽为诸侯,娶妻时仍需以子婿之礼拜见岳父。
礼仪官高喊:“行奠雁礼!!”
话语刚落,侍从捧上一对活雁,刘岱亲手将雁献于杨尚面前。这象征着夫妇之道如雁之忠贞,终生不渝。
杨尚郑重接过,交给管家于婚礼之后放生。
众人进入中庭,一番见礼之后,内室传来环佩叮当之声,杨澄由两位侍女搀扶而出。
她身穿青质连裳,深青色嫁衣上用五彩丝线绣着翟鸟纹样,腰间系着大带、革带,再挂上彩绶玉佩。
她步履轻盈如踏云端,火红面纱下隐约可见精致的轮廓。
刘岱不禁多看了几眼。
接下来,杨尚带着刘岱和杨澄进入弘农杨氏的宗庙,祭拜杨氏列祖列宗。
即便是后世天朝,婚姻大事也不是男女二人的简单结合,在古代更是如此。
更多意义上,这代表着两个宗族的结合,所以拜祭列祖列宗是必然的。
在这个时代,奉行的是『事死者如事生』,因此刘岱必须要拜祭弘农杨氏的宗庙,作为新婿,让让杨氏的列祖列宗见上一见。
一切流程完成,刘岱终于可以带着新娘返回司隶校尉府。
返回司隶校尉府,已经到了午时。
这一刻,杨澄已算是刘岱正妻,生是刘岱的人,死是刘岱的鬼。即便是身死之后,碑铭、牌位也不会再有杨澄的名义,而改称刘杨氏。
进门之后,就要行"沃盥"之礼。
侍女用匜倒水,刘岱和杨澄在青铜盘上净手。清水流过二人指尖,象征着洗去过往,重新开始。
刘岱注意到新娘的手指纤细修长,指甲修剪得圆润整齐,似是染着淡淡的凤仙花汁。
作为新郎的刘岱擦干之后,又走到杨澄面前,轻轻握住杨澄的纤纤玉手,为其擦手、净面。
“礼成,请新人入青庐!!”
青庐内设两张几案,刘岱居东,杨澄居西,相对而坐。
赞者高诵:“行同牢礼!”
侍者奉上煮熟的小猪,两人各食三口,表示从此共食一牲,命运相连。杨澄动作优雅,却只浅尝辄止。
刘岱想起《礼记》有云“妇人三月而后祭”,知道她恪守新妇不宜饱食的古礼。
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合卺礼”。
侍者捧上一个剖开的匏瓜,内盛清酒。
刘岱先饮一半,再将匏瓜传给杨澄。当她接过时,两人的指尖不经意相触,杨澄如触电般缩回手,差点打翻酒器。
刘岱眼疾手快稳住匏瓜,低声道:“夫人小心”
杨澄微微颔首,轻声道:“多谢夫君。”
大珠小珠落玉盘。
刘岱的脑海中忽然闪过这个诗句。
说完,杨澄在面纱遮掩下饮尽余酒。
匏瓜苦酒,象征夫妇同甘共苦。
礼纪有云:“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大礼完成,已是夕阳西下。
侯府正堂,宾客已济济一堂。
除了司隶校尉府和治下郡县的官员,还有许多世家大族的代表。
夜幕降临,婚宴开始。
堂下编钟奏响《关雎》,舞姬们随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歌声翩翩起舞。
刘岱按礼需向每位重要宾客敬酒,每次都是浅尝辄止,因此倒也没多少醉意。
当他行至杨尚席前时,这位当世大儒低声说道:"卫将军,望善待小女,弘农杨氏感激不尽。"
刘岱正色道:"泰山放心,我必以礼相待。"
他余光瞥见杨澄在女眷席上端坐如松,不沾酒食,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