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辽突破凉州军包围,想要撤出营寨的时候,忽然忽然听到右军几百人大声呼喊:“将军要舍弃我们吗?”
原来右军的几百人被凉州军包围,数次突围都被打了回去,他们看到张辽将要撤退,不由得一起大喊。
由于右军的人数很多,呼喊声很大,可以被远处的张辽听到。
于是,张辽义无反顾的带领着突破重围的左军数百人,又杀入了重围,救援右军的数百人。
右军数百人看到张辽听到他们的呼喊声后去而复返,内心撼动至极,感动得无以复加,士气大振,向张辽所在直冲而去,纷纷舍生忘死。
在左右两军的双重夹击之下,凉州军终于坚持不住,皆是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张辽了。
这次战斗从半夜一直持续到中午,在张辽率领的八百关西将士的猛攻下,凉州军士气全失,只得回军修整守备。
等到晚上张辽回到萧关的时候,把成宜扔到刘岱脚下,单膝跪地对刘岱说道:“回禀主公,张辽不辱使命,生擒成宜。”
“哈哈,文远你太过谦虚了。”
丝毫没有在意张辽满身血污,刘岱上前将他扶了起来,赞叹道:“八百虎贲踏江去,十万凉军丧胆还。文远此战之功,恐怕古之名将都不能比也!!”
孙权孙十万还会不会出现他说不好,但侯选侯十万的名头,这下子算是坐实了。
刘岱道:“文远此战扬我关西军威,传孤之命,封张辽为荡寇将军,关内侯。”
张辽面露激动之色,大喜道,“谢主公!!”
由不得张辽不激动,原本的他只是中郎将,现在被提拔为杂号将军,这是属于连升两个级别。
刘岱轻轻点头,让张辽回去休息,然后对程昱吩咐道:“仲德,接下来就麻烦你了,让锦衣卫好好审讯此人,孤要知晓关于凉州军的一切情报。”
程昱拱手道:“遵命!明日此时此刻,必将情报呈给主公!!”
.............
在刘岱与凉州军相持的八十多天里,关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董卓二十万大军败北,只率几名亲卫往潼关逃去。
可是在还没到潼关的时候,便听说自己就在潼关的西凉将士们因为兵败逃跑,关西大将徐晃率军攻破了潼关,斩首胡轸,传首长安。
无可奈何,董卓只能装作客商,混出了潼关,来到函谷关处,收了围困函谷关五万西凉军,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洛阳。
回到了太师府,董卓的精气神仿佛一下子都没了,对和他一起逃回来的李儒说道:“文优啊,你说孤还能活过今年吗?”
李儒沉默。
像董卓这样武人想要把持朝政,一是看绝对的武力,二是靠巨大的威望。
可现在,他接二连三的败在刘岱手中,不仅损失了二十万大军,对他的威望更是致命的打击。
那些汉室老臣们,在函谷关之败后就多次秘密串联,董卓好几次大开杀戒,才让他们微微收敛了些。
可现在,他们再度看到了希望,怕是会更加猖狂吧!!
还有那些关东诸侯,虽然袁绍和公孙瓒正打得热闹,但袁术还在,他和袁家可是有血海深仇的。
只要等几个月,袁绍和袁绍怕是会发兵攻洛阳,麾下只有五万军队,还有洛阳城内不计其数的内应,他怕不是二袁的对手。
他已经年近六旬,死不足惜,但他的孙女董白,今年才十七岁,还有大把美好的人生,怎么能死在这里?
可是,就算是托付,他又能把孙女托付给何人?
董卓道:“文优,你说孤把白儿托付给何人?”
董白,董卓的孙女,获封渭阳君。
李儒思考片刻,说道:“托付渭阳君的话,我倒是想起一人,说出来还望太师勿要怪罪。”
董卓道:“文优你直说便是。”
李儒微微沉吟,然后开口道:“刘岱。”
董卓沉默。
他仔细思考,对比一周,发现还真是只有刘岱合适。
刘岱此人,董卓也有几分了解,是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毕竟自己对他也算有恩,若是以孙女托付,他定会照顾一辈子。
最重要的是,如今乃是乱世。
许多人都是朝不保夕,今日还春风得意,明日便曝尸荒野。
但刘岱不一样。
他是一方诸侯,汉室宗亲,关西霸主,最起码,不至于朝不保夕。
想到这里,董卓开口道:“文优,你以天子的名义给刘岱发一份诏书,加封他为太尉、中书令、凉州牧,都司、凉、益三州军事,保留原有的司隶校尉和卫将军官职,改长安侯为武安侯。”
随即,他亲自给刘岱写了一封书信。
『岱公足下:
卓以边鄙武夫,粗猛无学,遭逢汉室板荡,遂得执柄中枢。虽世人目卓为枭獍,然扪心自问,未尝不欲效伊霍之事。今再败于公,狼狈而归,困守洛阳,外有诸侯环伺,内有群臣暗谋,自知天命将终。
唯幼孙女白,年方十三七生于深闺,未尝预闻政事。其父早丧于陇西羌乱,其母忧悸而终。
白性敏慧,善辨琴音,尤爱蔡中郎所作《胡笳十八拍》。每闻坊间咒骂卓,必咬唇不语,夜半方于闺中啜泣。如此小儿,何罪之有?
且白素执孝道,每为卓亲调汤药,今忽遭此大劫,实乃老夫平生最痛。念公乃汉室宗亲,海内清望,又兼昔日之交,故敢以骸骨相托。
忆昔酸枣会盟时,公独不轻发诛卓之论。后公攻克长安,治理关中,政治清明,上下肃然,百姓安居,生民乐业,此非大智者不能为也。今某以孙女白相托,望公使其一生平安喜乐、清平顺遂。若公能使白如此,卓虽死亦当结草以报。
卓知公素有长者之风,昔在洛阳,白尝于屏风后见公与蔡邕论《左传》,归语卓曰:"刘兖州真温润君子。"此或天意使然?
收留此女。卓虽万死,不敢忘德。倘有来世,当为公门下走犬,以报大恩。
临绝笔墨俱泪,不知所言。
董卓顿首再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