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后,走进一个身着青袍,仿若儒生一般的青年,对刘岱拱手行礼道:“在下糜竺,拜见卫将军!!”
闻言,刘岱心中恍然。
这便是糜竺,与河北甄氏齐名的东海糜氏的家主。
史书记载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擅骑射,虽然从未统领军队,但一直被刘备待以上宾之礼。
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后,拜麋竺为安汉将军,位列刘备手下众臣之首。
后来其弟糜芳在吕蒙偷袭江陵时没有任何抵抗便直接开城投降,导致关羽兵败身亡,麋竺面缚请罪,刘备劝慰麋竺,仍待之如初,但不久后他即因惭恨病死。
当然,他最出名的是在吕布偷袭徐州后,资助刘备僮仆、食客近万人,银钱上亿。
看到这种的狗大户,刘岱也忍不住面露笑意,道:“子仲不必多礼,东海糜氏之命孤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当真是大慰平生。”
糜竺再度行了一礼,道:“卫将军折煞在下。糜氏世代以垦殖为业,聊以为生,苟且过活,当不得如此夸赞。”
闻言,刘岱只是心中冷笑。
世代以垦殖为业,蒙谁呢?
糜氏之富,天下闻名。
有传言徐州资产之半为糜氏所有,世代垦殖了半个徐州?
不过刘岱也有自己的猜测。
东海糜氏所谓的世代垦殖,怕就是兼并土地吧!
毕竟把其他人开垦的良田买过来,也可以算是他们开垦的。
刘岱道:“对子仲孤向来欣赏,便直接开门见山了,不知来我关西何事?”
糜竺道:“竺听闻司隶校尉府实行盐引开中,只要把粮草送至指定地点,便可换取盐引,取河东之盐。”
刘岱轻轻点了点头:“没错。”
糜竺拱手道:“某愿以二十万石粮草,以换取河东盐引,望卫将军允准。”
刘岱说道:“自无不可,只是子仲把二十万石粮草运送至萧关,便可得盐引,只是从徐州至萧关,何止千里,如今又是兵荒马乱,能安全送达否?”
糜竺轻笑:“这就不劳卫将军费心了,一月之内,定有二十万石粮草送至萧关。”
刘岱亦是轻笑:“那孤便等子仲的好消息了!!”
.........
两个月的时间,转眼便过。
关中在众人的用心治理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底蕴也愈发的雄厚,就等一日厚积薄发。
现在的关中,就是一头沉睡的猛虎,一旦醒来,足以震惊整个大汉天下。
一日,刘岱正于司隶校尉府处理公务。
“报!!”
就在这时,有传令兵忽然跑了进来,跪地说道:“主公,汉中的锦衣卫探子发来急报,益州牧刘焉命督义司马张鲁、别部司马张修合兵攻打汉中太守苏国,犍为太守任岐与校尉贾龙同时起兵攻打刘焉,汉中已乱做一团。”
刘岱闻言只是轻笑:“终于来了吗?”
他等此事,已经等了一年多了。
既然他已经决定占据关中成昔日强秦之势,那巴蜀就是必须要得到的。
而汉中,正是巴蜀的门户。
事实上,华夏上下五千年间,凡占据关中而东出一统天下者,必定要先取得巴蜀之地。
秦国是这样,汉高祖刘邦是这样,后来的北周他这样,大唐也是这样。
巴蜀之地,现为大汉十三州之中的益州,下分置蜀郡、犍为郡、朱提郡、越巂郡、牂柯郡、建宁郡、永昌郡、汉中郡、广汉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东郡、益州郡等郡,共辖146县。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焉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刘岱取之,是天命所归。
而刘焉做益州牧后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他还是“废史立牧”这条政策的提出者,影响整个汉末三国历史,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
刘焉此人,器非英杰,图射侥幸,明明庸人之才,却妄图九五之位,此次攻打汉中,是想要杀汉中太守苏固,中断与中央朝廷的联络。
不过恐怕谁都没想到,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却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刘焉的使者,据地汉中,统治此地二十多年。
刘岱召来审配、刘昶、张紘、高顺、裴茂等文武重臣,一同商议此事。
众人一致认为,对付区区刘焉,没必要大规模征召府兵,此次大战只需调动成军不久一万禁卫军,并且由在散关附近屯田的胡轸部直接供给粮草,最大限度减小负担。
刘岱同意了这个建议。
可就在这时,程昱急匆匆走了进来,脸色很是难看,说道:“主公,刚刚接到急报,凉州诸部军阀联手同起大军,号称大军二十万,以马腾、韩遂为首,联合进攻萧关,徐荣将军的求援书信怕是已经在路上了。”
闻言,在场众人皆是脸色大变。
这些西凉诸侯们,居然在这个当口进攻萧关。
真是选了个好时候!!
刘岱面色也是凝重至极,说道:“看来想要控制大战的规模已然不可能了,凉州诸部虽一盘散沙,但战力不可小觑,号称二十万大军,怕最少也十万,我们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行,幸好春耕已完,征调府兵影响不大。”
审配点头:“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凉州诸侯,不容小视。”
刘岱道:“先通知各地折冲府,征调府兵十万,不论如何,我等都无法等闲视之。”
审配拱手道:“诺!!”
经过这两年多的发展,刘岱麾下的府兵也已达十万,想要应对凉州诸侯,并不难。
这场战斗,即便是两路出兵,关西的胜算很大,并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
如果操作得当,可尽得汉中与凉州之地。
到时候,他们的土地将扩大一倍不止。
然而就在这时......
“报!!”
又有传令兵跑了进来,急忙禀报道:“主公,有荆州而来的使者持刘镇南书信而来,特将此书信来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