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地利,自不必多言。
关中本是四塞之地,沃野千里,易守难攻,刘岱在潼关、武关、散关、萧关四大关隘皆布置精兵良将,确保外面之敌不会侵入关中。
擢贤良,
现在刘岱在关中力主推行的是科举制。
这个在华夏大地流传千年的选官制度,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毫无意义,这是封建时代最先进、最公平的选官制度。
不过刘岱还是加了一条,那边是军功选官。
科举制是赵宋之后全面实行,但自那之后华夏族武德便全面衰落。
或许对或许错,但刘岱感觉,这和科举制有不小的关系。
北宋的迁知泾州、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部署尹洙的有一番话代表了当时他们的看法,“即便是统兵数十万,恢复幽燕,奏凯太庙,也比不上状元及第那么荣耀。”
明至宣宗宣德年间,退守广西,放弃交趾,放弃宣府,大宁故地,关西八卫,造成了北京城在国门的既定事实。
即便是武德最盛的大明初期,也未曾统治西域和漠北。明成祖朱棣号称唯一封狼居胥的皇帝,但他不知,在唐朝时候,狼居胥前就在境内!!
所以军功选官是必不可少的!
科举制是最好的选官制度,但绝不能是唯一选官制度!!
在外交方面,
刘岱深知,未来能三分天下之人,是曹操、刘备和孙权。
可现在曹操还是袁绍部属,刘备只是平原国相,孙权还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
除这三人之外,值得他郑重对待的只有董卓、袁绍、袁术、孙策四人。
董卓冢中枯骨,活不了多久了。袁术不久之后就会称帝自绝于天下,不足为惧。孙策现在只是袁术麾下一小将。
不过刘岱还是决定先交好袁绍和刘表。
袁绍治下冀州,粮草人口皆居汉末十三州之首,荆州也是富庶之名天下皆知。
值此乱世,刘岱最看中的是粮草,他大可以用河东的盐铁交换两地的粮草。
刘岱的这些措施,都是参照三百五十年后的宇文泰改革。
刘岱私以为,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最成功的改革无疑是商鞅变法,第二是汉武帝的种种措施,第三便是这宇文泰改革了。
他直接奠定了西魏、北周、隋唐四朝近四百年的政治和军事格局,对后世两千年造成巨大的影响。
.........
关西的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着,司隶校尉府和各级郡县的官员们,再度忙得热火朝天、晕头转向。
河东郡守府西曹掾属下郎中陈年,字伯至,刘岱麾下亲卫营副统领陈到之兄。
在一天的忙碌后,陈年离开了郡府。
今日是他妻子李氏的生辰,他特意按时下值,打算去官市内两匹新布,作为生辰贺礼。
扯完布后,陈年正打算回家,却见不远处胡屠户摊子上围了很多的百姓。
他稍稍来了兴趣。
经过司隶校尉府治理,关中虽然富庶了许多,但还没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能吃肉的程度。
即便身为郡府郎中的他,也是六七日才能尝一次肉腥味。
他摸了摸身上的铜钱,心中了然,倒是能买七八斤肉,之后自己就身无分文了,若还有什么花销,必须向妻子李氏讨要了。
在这汉末三国时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在内宅的地位都是很高的,和夫君争吵是常有的事。
曹操的正妻丁氏甚至因为曹昂之死彻底和曹操决裂,老死不相往来。
思考片刻之后,陈年还是咬牙走上前,打算割两斤肉,毕竟是妻子生辰,趁此机会改善下伙食。
胡屠户看到陈年,连忙见礼,笑着说道:“陈郎中今日来得巧了,今日一早有头牛在山涧里摔死了,在郡府登记后我就宰杀了,您要不来几斤?”
在这安邑城中,能有钱买牛肉的人家就这么一百多户,他早就全都记住了。
况且这个陈郎中年纪轻轻就是郡府的高官,前途无量,他自是不敢忘记。
闻言,陈年微微恍然。
怪不得这么多人,原来是有牛肉,大家都来尝尝鲜。
在刘岱治下,私杀耕牛是重罪,最严重的可致使全家流放。
只有牛意外受伤,并且经过当地官府重重审核后,才能动手屠宰,因此,牛肉在司隶非常罕见,有时候一年都遇不到一次。
陈年自然也不想错过,于是拿出自己所有铜钱,道:“你看这些钱能割了多少牛肉?”
胡屠户笑着把铜钱收下,“可割四斤。”
陈年轻轻点头:“割吧。”
半个时辰后,陈年一手提着布帛,一手提着牛肉,就看到妻子正在看账簿。
因为胞弟陈到从军,他们家里有军功所授永业田五百亩,编户齐民所授田二百亩,加起来有七百亩。
现在陈家就他们三口人,陈年为郡府郎中,陈到从军随卫将军征战,只剩李氏一妇人,自然不可能让她下地耕种,于是便把这些土地租给了城外的百姓,只收一成半的租金。
刘岱治理关西,一直都是轻徭薄赋,都是三十税一,只要用心耕种,百亩土地足以养活一家老小。
而且多余的粮食,还可在官市之中兑换成铜钱。
陈家这种情况,在司隶屡见不鲜,甚至都算土地少的。
有些府兵并不执着于晋升,反而偏爱土地,所立军功全部换了永业田,明显土地几千亩,成了一方大地主。
他们不需为终日为温饱而奔波,把土地租出去让他人耕种,自己反而勤练弓马,希望为卫将军立下更大的功劳,获得更多的赏赐。
关西将门,如今已然初现端倪!!
与之相对的,那些豪强郡望们就叫苦不迭了。
因为流民全都被授田,他们传承自先人的几千甚至上万亩土地无人耕种,全都砸在了手里。
去年收税之时,发现这些田地的税额是收益的几倍之多,他们只能自己出钱填补亏空。
也正是因此,这些豪强郡望对刘岱产生了不小的怨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