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3章 超越诸葛武侯的男人,马钧

作者:牛肉板面0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主公,大喜,大喜啊!!”


    一日,科学院祭酒裴琚兴冲冲的来到司隶校尉府,直接跑到正在和审配、裴茂商议公务的刘岱面前,激动的说道:“主公,我发现一个大才,绝世大才!!”


    看到裴琚居然如此激动,刘岱饶有兴趣的问道:“哦?是怎样的大才?居然让闻名天下的裴祭酒如此失态?”


    没有理会刘岱的调侃,裴琚说道:“主公快快随我来!”


    刘岱轻笑,“正南,巨光,我们一起去看下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大才!”


    一个时辰后,几人来到了灞水之畔。


    裴茂看到河边的翻滚的水车,脸上当即露出毫不掩饰的厌恶之色,“此物不是阉宦毕岚昔日所造的翻车吗?尔等为何造此骄奢淫逸之物?”


    毕岚,曾经灵帝时的十常侍之一,曾造翻车取河水洒路,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裴茂当初在洛阳亲眼目睹十常侍之害,因此对相关的东西一直都是深恶痛绝。


    而刘岱则是紧紧盯着这个翻车,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身为后世穿越之人,刘岱对十常侍并没有太大的偏见,看了一眼这个翻车,便发现这是个取水灌溉的设备,倒是个对农事大有助臂的东西。


    看到刘岱如此,裴琚心中也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就怕身为主公的刘岱因为对十常侍的厌恶,从而厌恶这件利国利民的国之重器。


    裴琚说道:“裴司马所言有误,这并非昔日毕岚所造之翻车。而是我科学院中一吏员以翻车为基础改造而得的灌溉之器,其名为龙骨水车。”


    “此龙骨水车翻车,轻快省力,甚至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定可让他关西农事大大增强,来年田亩增产,不在话下。”


    “哦!?”刘岱微微惊讶:“不曾想孤麾下还有如此人物,是何人?”


    裴琚道:“此人姓马名钧,字德衡,扶风人士,自幼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但却精于巧思。听闻司隶校尉府大力招募巧匠,便应征而来,为科学院中一小吏,因为主公之悬赏,特自制龙骨水车,昨日被某发现当即惊为天人,特来向主公举荐。”


    听得此言,刘岱虽然面无表情,但心中已然掀起了惊涛骇浪。


    居然是马钧!!


    那个汉末三国第一发明家,马钧!!


    对这位的大名,刘岱也早就如雷贯耳了。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他马钧之能,堪称全面,他的一生之中,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大大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甚至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多见。


    机械大师之名,名副其实。


    马钧一生中的发明,包括还原指南车;改进织绫机;发明龙骨水车;制作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


    最让刘岱印象深刻的,是他改进诸葛连弩。


    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连年征战,诸葛亮北伐,使得雍凉不卸甲,中国不释鞍。那时诸葛亮发明了可以连续发射箭矢的诸葛连弩,每次可发数十箭,威力很大。魏军在战场上拣到,当时已经上了年纪的马钧看到后,说道:“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说完之后,马钧便将连弩进行了改进,果然效果非常好,诸葛连弩的功效足足提高了五倍。


    能改进诸葛成为作品,其才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当初刘岱做出悬赏,有任何人可做出对军事、民生有重大裨益的发明,可赏钱百万。


    马钧是为了这个悬赏才自制龙骨水车的吗?倒是和历史上他在洛阳因为贫困而改进织绫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而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制度和思想。


    现在只要刘岱略微加以奖赏,各种发明便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于是刘岱对审配道:“升马钧为科学院?司业、博士,并从司隶校尉府库中调一千万给予马钧,并为其配备百名助手,命其着手改进织绫机与连弩、投石车!”


    对马钧,刘岱对其评价为举世无双的国士,自然毫不犹豫的委以重任。


    让他作科学院的副职,并直接提拔工匠之中职级最高者。


    他当然不会像原本历史上曹魏那样,对这样的大才不加重用,只当作一名普通匠人。


    历史上,马钧曾设计出一种军国重器,需要一点木材,可曹爽居然未予丝毫理睬。


    不过,刘岱也猜得到其中原因。


    华夏上下五千年,儒家的士大夫们对发明创造,都一直视作奇淫巧技。


    但刘岱不同,他心里很清楚,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他对马钧抱有极大的期待。


    其中期待最大的,便是改进织绫机。


    历史上,马钧改进织绫机,并发明了十二蹑绫机,生产效率也比原来的提高了四、五倍,大大加快了华夏古代丝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并为华夏大地数以千万计的家庭手工业织布机奠定了基础。


    在刘岱治下,一直都在大力推广种植桑树。若是十二蹑绫机出世,那么只需短短几年,布帛将会成为继盐、铁之后,司隶校尉府的第三大创收利器。


    百姓最为关注者,无非衣食住行,衣一直都排在首位。


    曹魏时期,甚至以布帛作为官方货币。


    即便是后世的工业革命,拉开其序幕的是珍妮纺纱机,而不是津津乐道的还讲蒸汽机。


    现在的关中,已经有了曲辕犁,现在又有龙骨水车,加上之前裴琚大力建设的水利工程,即便是天灾来劲,地里也定然不会颗粒无收,产出让百姓不至于饿死的粮食,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