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刘岱这般杀气腾腾的话语,甄尧也不由得心中剧震。
他俯身拱手,恭敬道:“使君高义,尧定然铭记于心,甄氏上下也定然遵守此律,从今之后与其他诸侯和异族交易,只以盐、茶、漆、陶、布等生活器物交换物资。”
刘岱微微一笑。
前些日子,他承诺自己麾下大军有一万人可为禁卫军,享有薪俸,最普通的士卒薪俸也是每月三石谷粮。
现在的关中,各方面都是捉襟见肘,哪里都急需粮草。
按刘岱原本的设想,是借助商人的力量,大不了也就花费重金便是。
所谓的商人,所图者无非名利而已,只要自己花费重金,又何愁没有商人愿意运来粮草?
但是现在,甄氏从冀州不远万里到来,献上二十万石粮草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而且还自己把一部分绑上了刘岱的战车,对他来说,时机刚好。
刘岱道:“子尧,甄氏可否从冀州运粮至关中,孤可以按市场价全部购买。”
甄尧面色郑重,问道:“不知使君需要多少粮草?”
冀州乃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州,无论人口、耕地、粮产皆居汉末十三州之首。再加上袁绍治理冀州,多以宽仁之政,与民休息,此时的冀州,已然是天府之国。
粮食这种东西,在关中或许非常珍贵,但在冀州,只不过是稀松平常。
刘岱道:“五十万石打底,不设上限。”
甄尧道:“一月之内,在下定可完成使命。”
五十万石粮草,足以抵十万大军在战争之时的三月之需,若是其他世家之人或许在一月完成有些艰难,但对甄氏来说,并不难。
此时此刻,甄尧的心中忍不住激动起来。
他不怕刘岱用他,就怕刘岱不用他。
在出发之前,兄长甄豫就和他有过一番谈话。
袁绍相貌英俊,气质威严,性情弘毅,清正能干,确是有人主之风。
如今汉室衰微,群雄逐鹿,烽火连绵,他们河北甄氏若想安然度过这乱世,必须要投资一位诸侯,依托于他的庇护之下。
袁绍是除董卓之外最强的诸侯,身为家主的甄豫带着家族九成底蕴支持袁绍,成为其幕府治中从事。
但汉室到底是有四百年余威,多少英雄豪杰、奇谋诡士想要将其颠覆,最后都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当初王莽篡汉,尽收大汉天下,何等的不可一世?可谁又能想到,短短十五年,便被攻破长安,被商人杜吴杀死于未央宫的渐台。
后来世祖再兴大汉于洛阳,现已传八世共十四帝,估计灭亡也就在这些年了。
但让甄豫心中凛然的是,刘岱已然入主关中,在三辅之地建立了根基。
他曾听说过洛阳城街市之中的那首童谣,『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东汉时期,谶纬大行其道。
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帝刘秀“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他任命孙咸行大司马、任命王梁为大司空、而能力超过二人的尹敏因为不信谶纬而不被重用。
堂堂大一统帝国的开国皇帝,在华夏五千年历史里也是排名前十的人杰,居然依据区区谶纬而决定三公重臣的人选,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身为开国皇帝的刘秀尚且如此,后世的大汉自然更加严重。
在刘秀之后,朝廷之中无论是君臣的诏书、奏章都会有所引用谶纬来成为论据,礼乐祭祀、历法等也常常引用。
甚至章帝时期还出现,天人感应之说,朝廷常常因灾异罢而三公。
到了这汉末时期,更是流行,许多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仅仅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也』,就让孙坚、袁术两位枭雄前赴后继的踏足万丈深渊,最后曹丕更是将其当做曹魏代汉的天命之词。
显然,甄豫也是深信谶纬之人。他曾让奇人异士解读过此童谣。
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斩白蛇起义所创之大汉,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再造之大汉,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
至于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用那奇人的话来说,鹿代表天子,只有天子进入长安,大汉才可再度兴起。
从前,甄豫一直以为鹿代表如今在位的天子刘协,但刘岱入长安之后,他才猛然意识到,这个鹿很可能代表的是刘岱!
光武帝刘秀一介平民能顺势而起再造大汉,刘岱可是堂堂司隶校尉、卫将军、长安侯,割据关中有些强大实力。
再加上汉室四百年余威和深信不疑的谶纬之说,所以甄豫才分出甄家一成的底蕴,进入关中投奔刘岱。
从今以后,这些人就是关中甄氏,与河北甄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而关中甄氏的家主,就是甄尧。
刘岱道:“既然如此,若是子尧真能在一月之内运来一百万石以上的粮草,孤司隶校尉府中都官从事一职虚位以待。”
闻言,甄尧大喜过望,连忙行礼道:“尧,多谢主公!!”
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职位如同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这绝对是刘岱的关西集团之中,一只手数得过来的高位了。
这时,甄尧忽然再度开口道:“只是主公,现在尚有一难处。”
刘岱道:“子尧但说无妨。”
甄尧道:“以我甄氏之力,一月运送一百万石粮草至关中并非太难之事,但沿途多有强梁匪寇,恐有闪失。”
刘岱微微惊讶:“哦?以甄氏之力,居然还有对付不了的强梁匪寇?”
甄尧道:“一般的匪寇强梁,我甄氏自是可以打发的,但有两方匪寇势力庞大至极,麾下有兵士不可计数,我等力有不逮。”
“其一便是张燕的黑山军,号称百万,灵帝时多次派人征伐,均以失败告终,河北诸郡被其害。不过我甄氏和张燕有些交情,过黑山不难。”
“至于其二,也是最困难的,名为白波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