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我真不是妹控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本书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晨 00:38


    雪,下得无声,却密实。昏黄的路灯灯光被无数飘落的雪片切割揉碎,在苏晚的窗帘上投下模糊、晃动、毫无温度的光斑。暖气片滋滋作响,竭力与严寒抗衡,在房间里制造出一点暖意。


    苏晚背靠着冰凉的墙,坐在床角。一本摊开的书搁在膝盖上许久,页码停留在最初的那一页。平时这个时间点,她早已沉入梦乡。但今晚,一种莫名的、沉甸甸的心绪缠绕着她,像窗外沉甸甸的积雪,压得她喘不过气,却又寂静无声。胃部隐隐传来一丝不适,也许是睡前那杯凉掉的咖啡作祟,但更像是某种深埋的焦虑在躯体上的苏醒。她毫无睡意,黑暗中睁着眼睛,耳朵里只有自己并不平静的呼吸声和暖气片的伴奏。


    时间在这种粘滞的清醒中缓缓爬行。她无数次拿起冰凉的手机,屏幕的光在黑暗中刺眼地亮起,又熄灭。没有新的信息,通讯录里熟悉的名字安安静静,社交软件的图标也毫无波澜。她像是在期待着什么,又害怕着它的到来。


    当手机屏幕再一次亮起时,时间显示:00:38。一条新的 iMessage信息提示突兀地闯入这片死寂的黑暗,发信人的名字像一个冰冷的字母符号钉在屏幕顶端:Y。


    那个灰色的圆形头像,里面简单的白色字母“Y”,像一颗沉入记忆冰湖的石子,瞬间在她平静的心湖表面砸开了一圈急速扩散的涟漪。


    “白色情人节快乐”


    短短一行字,在黑色的聊天背景上,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突兀。时间标注着“今天 00:38”。


    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又沉重地加速搏动,撞击着肋骨。血液似乎都涌向了指尖,让她握着手机的指节有些发白。这个时间点,这个日子,这个头像,这个消失已久又突然亮起的名字……纷杂的情绪如同沸腾的水泡,刹那间涌了上来:惊愕、猜疑、一丝被挑动的旧痛,还有连她自己都不愿承认的、一丝隐秘的涟漪。


    他是谁?为什么?


    柏林,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柏林。他现在,在那里?


    几秒钟的混乱后,她几乎是凭着本能打下回复,指尖带着轻微的颤抖:


    “?”


    “哪位?”


    她紧紧盯着屏幕,仿佛要穿透那冰冷的电子像素,看清屏幕那头的人影。黑暗的房间里,只剩下手机屏幕幽幽的光映着她略带苍白的脸,以及那双因惊疑而睁大的眼睛。


    回复很快跳了出来,像一个精心布置好的游戏:


    “陌生人”


    “白色情人节是我们曾经的记忆”


    “祝你快乐”


    “陌生人”?苏晚心中冷笑,夹杂着苦涩。那些“白色情人节”的记忆碎片瞬间被唤醒——不是玫瑰巧克力,而是那个寒冷的城市角落里,笨拙却温暖的牵手,路灯下呼出的白气交织在一起的低语……那是属于他和她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纪念仪式。这个“陌生人”在用“我们”的过去敲打她尘封的门。


    寒意似乎透过墙壁渗透进来,指尖更冷了。她深吸一口气,雪夜的冷空气带着哈尔滨特有的凛冽味道钻进鼻腔,却无法冷却心头的翻涌。她打下几个字,带着试探,也带着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尖锐:


    “柏林冷吗这位陌生人”


    消息发送出去,更像是在叩问自己心头那片结了冰的角落。她凝视着屏幕,时间在无声的等待中拉长。暖气片似乎也停止了歌唱,房间里静得只能听到她自己心脏撞击胸腔的声音。


    “叮——”


    回复来了。


    “原来你记得”


    “很冷”


    原来你记得。这四个字像一把小锤,精准地敲在她心头那块坚冰上,细微的裂纹蔓延开。他捕捉到了,捕捉到了她对柏林那个地理概念的敏感。不是记得柏林,是记得他在柏林。


    记忆被彻底撬动。那个遥远的、她从未踏足过的繁华都市,成了横亘在他们之间无法逾越的冰河。她仿佛能看见他独自走在柏林冬夜的街头,头顶是异国冰冷的星空。那种隔空传导过来的冷意,比她身处的哈尔滨雪夜更甚,直抵骨髓。


    “和哈尔滨比呢?” 她几乎是下意识地问出了这句话。指尖停顿在发送键上,仿佛在问:你那边异国的寒冷,和我们曾一起度过的、刻骨铭心的哈尔滨的冬天相比,哪个更让人难以忍受?


    这次,回复来得更快,更直白,带着一种穿透岁月尘埃的锐利:


    “比不了”


    “哈尔滨有你”


    哈尔滨有你。


    仅仅是四个字和一个标点。苏晚只觉得一股酸涩猛地冲上鼻腔,视线瞬间模糊了。她用力眨了眨眼,滚烫的液体被强行压回眼眶。手机屏幕的光晕在视野里模糊、摇晃。


    比不了。柏林再冷,也比不上失去“你”的哈尔滨冰冷彻骨。


    这句话,像一把带着倒钩的钥匙,猛地插进她刻意锁死的记忆之门,那些被极力封存的画面,那些关于爱情、温暖、然后是无情的驱逐、碎裂的声音、父母愁苦的面容、空寂下来的老房子……如汹涌的潮水般轰然涌入脑海,几乎要将她淹没。


    胃部的不适感陡然加剧,不再是隐隐约约,而是变成一种尖锐的抽痛,让她蜷缩起来。她颤抖着手指,仿佛要拼命推开那些汹涌而来的记忆,用力打下这行字:


    “我现在不在哈尔滨了我在南面”


    这既是一种告知,更像是一种宣告——看,我已经离开了。离开了那个有你、有回忆、最终只剩下痛苦和冰冷的城市。我在南面,在另一个地方努力呼吸,虽然这南方湿冷的冬天,同样让我身体和灵魂都难以真正适应。


    消息发送出去,如同投石入水。屏幕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更多的字句开始涌现,带着无法掩饰的急迫和一种沉积已久的滞涩感:


    “我已经很久没有你的任何消息了,你在南方应该很不习惯,我两年没有回国了,只有今年回来看了奶奶,年初三去你家楼下转了转,你家里是关着灯的,你和叔叔阿姨都搬走了吗”


    长长的一段话。他两年没回国,刚走时杳无音信的人是他。他去了她家楼下?在年初三,一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那扇紧闭的窗,那个熄灭的灯……那个承载了她无数欢笑与泪水的老房子空荡荡的场景,透过冰冷的文字传递过来。


    夜雪无声地敲打着窗棂,室内暖气氤氲,却驱不散苏晚此刻心头弥漫的那股又涩又沉的寒意。她看着那个问题,如同看着一道被撕开的旧伤疤。搬走了吗?


    是啊,表面上只是物理位置的改变。从哈尔滨到了那个总是被湿冷阴雨笼罩的南方小城。但这“搬走”的背后,是逃离,是疗伤,是父母沉重的叹息和无法言说的屈辱感,是试图将那段被强行切割、鲜血淋漓的过往留在那座冰冷的北方城市——连同那个空荡荡的家一起。


    指尖带着一种微不可察的颤抖,她回复了一个字:


    “没”


    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几乎耗尽了她此刻的力气。它堵住了殷珩关于她“搬走”的所有想象,但也像一个信号弹,将她推向了无法回避的当下:她没有搬家,但他回来了,站在了空荡荡的楼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被接通了。


    手机的微光屏息凝神,似乎也在等待下一轮的震荡。


    回复几乎瞬间就跳了出来,带着急切和不安,像害怕这根刚接通的线被再次掐断:


    “你不愿意和我说话了吗?”


    紧接着又是一条:


    “你怪我了?”


    这两连问,像重锤砸在苏晚心头。隔着冰冷的屏幕,她仿佛能看到柏林的雪夜里,那个曾经骄傲自信的殷珩,此刻正带着怎样一种小心翼翼,甚至惶恐地等待着她的审判。


    她怪他吗?怨他吗?


    那些被强行拆散的痛苦,被羞辱的泪水,家庭承受的隐形压力…答案呼之欲出。但就在她几乎要被那翻涌而上的委屈和苦涩吞噬时,手指却像有了自己的意志,在屏幕上划动起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