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城边的张老汉妻子,最近颇有几分担心。
自己的丈夫自从昨日听猎户说太白山之中发生了战斗之后,便开始发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张老汉是在二十几年前来到这秦岭山脚下,接着便是娶妻生子,一过就是二十几年。
不多时儿子的身影出现在了田野的尽头,张老汉站起身急忙开口问着:
“确认了吗?真的是魏氏出山了吗?”
张老汉儿子跑到对方的面前一脸兴奋之色:
“父亲,没错,孩儿看见了,是魏氏真的是魏氏,那旗帜与您从小跟我讲的一模一样。”
听到儿子的话,张老汉顿时老泪纵横。
他本是武宁军一员,当年魏氏退出大秦之时,自己也选择解甲归田。
并且一路跟随在魏氏迁徙的队伍身后护送。
最后魏氏消失在秦岭之中,而他也在这太白山脚下安家落户。
继续守候着这魏氏。
在大秦天下大乱,项羽屠杀降兵之后,张老汉心里是愤怒的,但同时也隐隐有着一丝期待。
玉皇遗训曾说过,秦可灭,但秦人不可灭。
现在这昔日被他们武宁军强势镇压的六国余孽再度死灰复燃,甚至居然敢的屠杀降兵。
他相信魏氏若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出山守护三秦百姓。
没想到苍天有眼,玉皇开恩,自己今日终于等到了魏氏出山的消息。
张老汉展示出了不符合他年龄的敏捷,一个转身之间便急匆匆向着自己家里跑去。
将家中一个纤尘不染的箱子打开,里面赫然是一副黑色铠甲与兵器。
铠甲之上,遍布着剑砍斧凿的痕迹。
长剑则是依然闪烁着寒光,显然是保养得当。
将铠甲小心翼翼拿出,张老汉开始穿戴整齐,戴上护颈鬼面之后,拿出里面的兵器开始迈步走出。
五十几岁干瘦的身体在这一刻却好似潜藏着巨大的力量。
追着张老汉进来的妻子与儿子的看着张老汉一身装束,自然是震惊不已。
他的儿子一脸崇拜的看着自己的父亲:
“父亲,您年轻时竟然是跟随魏氏的武宁军将士吗?”
听到儿子的惊叹,张老汉颇有几分骄傲的点了点头,随即看着自己的妻子缓缓开口:
“我乃昔日武宁军士兵,今日魏氏重新举起聚兵,我必须前去,这家里就拜托你照看了。”
看着一脸坚定地张老汉,妻子虽然眼中带着几分不舍,但还是点了点头。
对于她来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见识的村妇。
但是也明白魏氏对关中意味着什么。
他相信,魏氏所做的事一定是有利于他们关中百姓,是保护他们的。
现在自己的丈夫要去响应魏氏的召唤,为其作战,身为妻子的他又怎能阻挡呢?
嘴角蠕动间,妻子死死的拉着自己儿子的手,将他放在了张老汉的手中.
只是干巴巴的说了一句话:
“既是魏氏相召,我老秦人自然要去。就让幺儿跟你去吧。”
说着这位母亲眼中含泪的看着自己儿子缓缓开口:
“照顾好你的父亲,一定要平安回来!”
-----------------
美阳县,一户人家中。
一名七旬老人正不顾自己哆哆嗦嗦的身体,拿着一件大红披风来到自己孙子面前。
看着对方穿着自己年轻时曾经穿过的玄色盔甲,拿着那柄闪烁着寒光的大剑。
老人的神色间有了几分恍惚之色,他仿佛再度回到了几十年前,自己在玉皇的麾下大破五国联军之时。
如今魏氏再度出山,并打出了魏氏旗帜。
可是自己这个大半生都在跟随魏氏征战的老兵却已是白发丛生,连兵器都无法拿起。
只能将自己的追随魏氏征战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孙子的身上。
看着穿着一身魏氏军队铠甲,一脸兴奋自豪的孙子,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丝丝欣慰之色。
闻战则喜,自从商君变法之后,这种情绪便刻在了他们老秦人的骨子里。
可是不知何时开始,这种情绪便渐渐的从他们秦人的心里消失了。
老人抬起他浑浊的眸子思考了片刻,这种情绪的消失恐怕是从魏氏离开这大秦之后吧。
自从魏氏离开,所有的老秦人才知道这天下还有着那么多的野心勃勃之辈需要镇压。
这边疆还有那么多野蛮部族需要震慑。
朝堂之上,原来还可以那么混乱不堪,争斗不断。
原来始皇帝陛下的承诺也可以不算数,他们的军功封田可以被安置的距离关中那么远。
秦人在一次次失望之中,放弃了对大秦的期盼。
同时在一次次失望之中,对于带领秦人走向极致辉煌的玉皇以及魏氏更加的崇拜。
“若魏氏尚在,大秦的局面怎会如此。”
这句话不仅是子婴无力的呐喊,章邯临死之前的哀叹,更是数百万老秦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现如今山河残破,西楚霸王来势汹汹,扬言要为楚国复仇。
而被他们看好的汉王刘邦在对方的强力攻击之下,四十万大军一朝崩盘。
他们秦人仿佛一夜之间再度回到了昔年伐楚失败之后,六十万五国联军扣关伐秦之时。
而就在老秦人最为无助指之时,曾经带领他们横扫六合镇压一切不臣的魏氏再度打出旗号。
他们这些昔日的武宁军以及无数老秦人们,自然是欢欣鼓舞。
老人哆嗦着双手,颤颤巍巍拿起那一面红色披风,系在了孙子的身上。
那双苍老的眼睛紧紧的看着自己的后辈,一字一句的说着:
“吾孙当记,武宁后人,当誓死效忠魏氏。
系此披风,从此以后,伤时拭血,死时裹身。
去吧,带着大父的期望,为魏氏献上老秦人的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