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听到嬴政的命令先是应了一声,随即开口说着:
“大王,丞相与大庶长近日并不在咸阳,他们去了秦岭附近的庄子暂居。
奴婢这就遣人将捷报送过去。”
站在一旁的李斯到赵高的话之后,笑着说道:
“大王,看来丞相还是因为大王没有选择让他伐楚之事耿耿于怀啊。
也许他这是等着大王你去请他回来呢。”
听到李斯的话,嬴政的嘴角泛起了一抹冷笑。
“咱们的这位丞相,为大秦戎马了一辈子,也辅佐了几代先王登基。
包括寡人,也是他一手扶持上去的。
不过,他也应该明白,天下迟早是年轻人的天下,他老了,也该退位让贤了。
去请仲父回咸阳,寡人是一定会去的,这个时间吗,就定在伐楚大军凯旋那天吧。”
嬴政对于魏晨,与义兄魏平的感情自然是十分深厚的。
魏氏光是救驾便有四次之多,若是没有魏氏的支持,他嬴政可能早就横死于多年前的咸阳宫之变了。
可是那又如何?
最是无情帝王家,感情是一方面,权利又是另一方面。
在绝对的权利面前,即使是父子亲情也要为之让步。
此时已经连续灭亡四国的嬴政,对于自己能够横扫六国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怀疑。
他清楚,自己即将完成的是怎样的丰功伟绩。
他不介意这份荣光有人能够与他分享,但是他无法接受,这份荣光是别人分享给他。
嬴政自然不清楚为魏晨对于魏氏的宏伟期盼。
他无法理解魏晨,为什么执着于让魏氏扫平六国。
以嬴政的目光来看待,魏晨此举,无非就是为了让魏氏获得这份名垂青史的千年未有之大功绩。
对于自己的仲父与义兄,嬴政自然是明白他们不会造反。
可是他们的后代呢?
一个有着比王室还要光辉显赫的家族,若是他的后代有了什么其他的想法。
自己的后代真的能够压得住吗?
在嬴政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而且还有另外最致命的一点,别忘了先王可是明发诏书,若他嬴政无能魏晨可取而代之。
这份诏书,直接就确认了魏氏对于秦国王位的继承,有着法理性。
若是一个横扫六国的顶级家族后代,拿着这份诏书在他嬴政死后,去逼他的孙子退位,嬴政闭着眼睛,都能想到会发生什么。
所以为了这件事不会发生,嬴政必须打断魏氏的计划。
一方面让魏氏不能获得如此可怕的声望,另一方面也是敲打一下自己的仲父以及义兄。
他嬴政的手下除了魏氏可以依靠之外,还有着无数的能人义士,忠臣良将。
这大秦,离了他魏氏,不会有丝毫影响。
不是大秦不可以缺少魏氏,而是魏氏离不开大秦。
楚国他照样可以灭,甚至比他魏氏出马,灭的更加快速漂亮。
嬴政抬头看着秦岭的方向,心里则是默默长叹。
希望自己的仲父与义兄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心吧。
自己做的这一切,可都是为了他魏氏好啊。
秦岭山脚下,一处农庄之内。
魏平看着宫里快马加鞭送来的捷报,一脸愤慨:
“父亲,这权力真的就那么吸引人吗,现在的阿政变得好陌生。”
魏平虽然是一介武将,但是对于嬴政的用意他自然也是看的明白的。
嬴政能够收到的情报,魏氏自然也同样收到了。
嬴政在明知魏氏一定会收到前线捷报的情况下,还是差人再度送了过来。
目的就是敲打他们魏氏,告诉他们没有他魏氏,大秦在他的带领下照样所向披靡。
可是魏氏的志向魏平又怎么会不清楚,魏氏不过是想要获得一统六国,永远作为一个扶王保驾的家族存在于这世间而已。
权利对于魏氏来说并不是必需品。
阿政明明可以直接说的,他却选择了这种方法来达成他的目的。
除了对于自己这位义弟改变的失望,魏平对于另外一件事也是充满了疑惑。
“父亲,五国合纵伐秦之时,我们与楚国是交过手的,那项氏给我的印象可谓是十分深刻。
他们带领的楚军战斗力虽然不如我们魏氏的武宁军,但是也远远没有一击即溃的程度,这伐楚之战我怎么看怎么不正常。”
魏晨看了魏平一眼随即平淡的说着:
“你,仔细去翻看一下近日的情报,看看有什么发现没有。”
听了魏晨的话,后者将近日所有收集到的前线情报汇总到了一起,细细观看了起来。
越看越皱眉的魏平突然抬起头惊呼出声:
“项氏率领的楚军去哪了?楚军的溃败是一扬阴谋,前线的我军危险了。”
魏晨点了点头,随即接话道:
“没错,项氏一族率领的才是楚军真正的精锐之师,前线的秦军中计了,恐怕距离全军覆没不远了。”
两人正在探讨之时,突然一名传令兵跑了进来。
“报,我军与城父遭遇楚军精锐袭击,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李信将军与蒙恬将军被围,幸得镇守鄢郢的昌平君拼死相救,却仍未能攻破楚军包围。
现在李信蒙恬两位将军带领残军被围在城父附近大山之中,形势可谓岌岌可危。”
魏晨听了传令兵的战报之后,一直波澜不惊的脸上终于首次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对于李信率领的秦秦军会失败魏晨没有一点的惊讶。
在原本的时空之中,李信伐楚也是被项燕给打的全军覆没。
现在经过两次五国伐秦,被魏晨一番爆锤,败而未死得项燕,李信自然更不是对手。
他真正惊讶的是昌平君居然拼死相救李信与蒙恬。
要知道原时空这二十万秦军之所以失败,可是与坐镇后方的昌平君突然反水,导致李信大军腹背受敌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对方居然在此次伐楚战争之中,并没有背刺秦军,而是舍命相救李信、蒙恬。
那在魏晨看来,就只有一种可能,楚国所图甚大,昌平君这颗重要棋子还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所以楚王与项燕宁可选择损耗更多精锐士兵,也不愿意暴露昌平君。
比二十万大军更重的,便只有秦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