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6.1.2020〔2:28.00:55 2022〕

作者:如苏今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独立


    22·2·2020


    “我”是为了“快乐”而选择与决定行动。


    我想将一切苦难阻止在未发生之前。


    2019.10.31.


    (以前的前言)


    在一切开始之前,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


    一个非先天犯罪人的人杀戮成性,许多人惨死,有一天他要被法律所制裁。


    我想问的是,谁该为这些惨死的人的死亡付出代价?又是谁该为这种事发生而负责?


    《择运》将是第一部正式连载的小说,是简癸泽和遂阑玱的故事。因为这篇文章的背景是玄幻,不需要太多资料考究,自由度比较高。然后会是《明黛覆远山》,是顾璇辞、叶今、殷阮玉、沈含毓,以及许许多多人物的故事。结构会十分庞大,想要讲述的也很多,会致力成为一部真正的推理小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会穿插在二者中间,这是一部我很喜欢很喜欢的小说!它讲述的,是孟林深和梁樛生的故事。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故事。他的构思,正好是在我迷茫的时候,正好是在我虚弱又坚定的时候。他正在见证我的成长,希望他能带给你们坚定与柔软。他就像是藤蔓一般坚韧,期待着你们会喜欢他。《此心安处是吾乡》写完后,是《砚雪》和沈含毓的故事,因为设定原因,所以排后。《砚雪》是华重年与邹伊泽的故事,是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沈含毓的故事应该会是最好的一本,因为那时候我已经长大了,也见得更多,理解得更深。


    在这个暑假中,我会开始连载《择运》,因为大纲不完善以及自身能力原因,所以可能会很慢,但我会尽力做好她,我会努力让简癸泽与遂阑玱、段青云与谢兰舟,青衣与纯天,以及所有在《择运》中的人物,成为真实。


    其次,由于是学生党、知识储备不完善、写作能力不够,所以,在高中毕业之前,都是寒暑假更新,而且进度会较慢,大学时视情况而定。文章主要会涉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医学、推理、历史方面的知识,如果与你们心中的认知有偏差或误差,请及时指出,并附上依据(重要)。若确实是我认知、知识不完备,一旦察觉,必定及时纠正。


    那么,祝愿他们能带给你们——良好的观影感受。大笑。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


    你们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


    我认为——


    我认为,法律是为大多数人而存在的。它并不是为所有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社会的稳定。是为它心中的天平而存在的。它带来的,不是真正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并不是指法律的规范、实用、理解问题,而是指在这之外,法律本身立足点,平时很少意识到的局限性。这也许并不是法律制定之初的本意,但确确实实在实行的过程中体现了出来。


    我以为,法律守护的,是社会的秩序。


    在我的问题里,我的答案是这样的。法律所规定,这个人该受到法律制裁,付出代价。但责任,该由那些欺凌他(她)、无视他(她)、错误对待他(她)的人所担负。


    一个人,除非是先天性的神经类疾病,后天的精神类、心理疾病,是由人所灌输的。一个长期经、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以后会长成什么样的人?他(她)可能会反思、理解、去用与父母不同的面目去对待这个世界。可更多的呢?


    每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有原因和理由。


    举例,有一部分连环杀人犯杀人会依照固定的模式,颜色、性别、味道、种族等等,这些特点往往都是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的人的某种“特质”。农村是家庭暴力的多发地段,丈夫摧毁妻子的人格与尊严,最糟糕的是两败俱伤——妻子杀害丈夫,留下孩子彷徨在世上。传统思想家丑不可外扬、男尊女卑、男重女轻等固然是一个原因,但真的到了开口闭口伤人——甚至杀害自己孩子的地步,连丈夫父母都看不过去的时候,传统思想起得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吧?法律的不完善——不告不理、告后保护等等是一个原因,但也仅仅是造成妻杀夫的一部分原因吧(如果根本不懂法,连这部分原因也就没有了吧?)?那些丈夫,本身就承载着如山的压力,那是愤怒吧。


    伤害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为什么要去爱,期望通过获得别人痛苦、恐惧等情绪快乐,是因为他们自己太过悲伤。


    我不是在感到无能为力发出悲鸣,也不是在为犯罪者求得宽恕,求得认同。


    儿童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性格成型的过程中,七岁之前是最重要的阶段,之后,则由我们自我意识觉醒去改变,但自我改变是十分艰难的,你首先得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才行,又要面对改变的种种痛苦,在这之中,面对周围人们的不理解、嘲笑、无视又是最艰难的,人是孤独的,又是从众的。而除性格形成之外,我以为,在人们一贯的认知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大多时候,都只能顾及自己的感受。的确,世界正在一天天变得文明,让座,关怀,善良但这与人与人的交流不同,这是风度与善良,是心中“爱”的表现,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好的生活。但交流还有理解与和解。——我们都缺乏对别人的主动理解,去在受到伤害之后能够与他(她)和解的能力。


    一个人喜欢吃甜,讨厌吃辣,另一个人喜欢吃辣,讨厌吃甜,逼迫喜欢吃辣的人吃甜,喜欢吃甜的人去吃辣,不但让人很难以接受为什么它好吃,彼此及别人认为这是一件错事,我以为也实在是一件无理取闹的事吧。


    ——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是可以流淌的。宋现在长大成人,有了女朋友,夹在女友和母亲之间,他说多少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感受,柏大夫说给他听,也说给我听:“和解,是在心里留了一个位置,让那个人可以进来。”不是忍耐,不是容忍,她指指胸口,“是让他在我这里头。”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在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柏大夫说的,“强大了才能变软”。我有一个阶段,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真相会流失在涕泪交加中,但这之后我觉得世间有另一种可能——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Flynn(1983):“一个稳定、安全、相互支持的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极其重要。”


    一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孩子打破了车玻璃,要替孩子承担赔偿,付出代价是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无知,并不明白自己做法所造成的后果。但承担责任、本该承担责任的会是这个孩子,车主的埋怨,以及人们的责怪。


    我想,因为孩子没有承担代价的能力,所以要母亲承担代价,但是否你们会原谅孩子?我们又为什么会原谅孩子?假若你们为此感到愤怒并想要埋怨,但认为孩子无知不需要承担责任,该承担责任的是母亲,那么,我认为,并不是因为孩子无知,我们可以原谅孩子,而不能原谅母亲,而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我们原谅孩子,责怪母亲。无知不是理由,无知只是源头。但进一步延伸,真正“无知”的是孩子的母亲。她的“无知”或教育的失败,造成了孩子的行为。


    在我的问题中,父母的反社会行为或教育的失败,即父母本身性格与父母的无知,教给孩子反社会行为,而人们的漠视或无知,不断促进这个人心中的愤怒,进而转化为反社会行为,最终崩断那根皮筋。


    我的答案是,法律所规定,这个人该受到法律制裁,付出代价,为了维护秩序。但责任,该由那些欺凌他(她)、无视他(她)、错误对待他(她)的人所担负。


    他(她)只是一个愤怒而无能为力的人,也无力去改变自我的人,这样的人去承担责任,我总有些啼笑皆非。


    他(她)不认为自己错,因为他(她)不理解人情与法律的“对”。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还无法原谅能选择但由于性格(利益)去选择伤害的人,但我觉得,在明白这一点之后,还认为“做了怎么能不付出代价”这样的人,除去本身性格所致,只是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愤怒吧。


    我们责怪有能力选择“善恶”却没有选择善的人,同样去责怪一样伤害自己但无能选择“善恶”而选择伤害的人,究竟是出于善,还是出于自己的利益的选择,或本能的对伤害的恐惧与厌憎,两者一种或两种与“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专|制?我们很少去了解、理解、感受这些我们所憎恨的人,却想要将自己所受的伤害一一回馈,这是否是一种自我?


    我只是,希望每一个生命——可以喜欢的生灵——幸福。


    我喜欢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希望他们都生活的幸福。——我对幸福的理解是,磨难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幸福也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幸福是我们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这也是我的幸福呢。


    我希望两败俱伤的悲剧少一些,我希望世上的快乐能多一些,彼此都不再那么痛苦。以暴止暴只能引起更大的暴行,因为暴力的前提是不尊重。从根源去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将致力“除根”。


    虽然现在我的力量还很微弱甚至连力量谈不上——我自己也深陷困惑与压力之中,但我会努力学习知识,实践、付出行动,让自己强大起来,去拥有更多的影响力,将这样的想法传递下去。我的不足,失误、错误……会不断得到验证与改善。我想寻求的是真相。如果我犯了错,请你们一定要指出。


    我会用我的毕生致力于心理学,期望着你们能够幸福,也期望着我自己能够幸福,但愿有生之年,不后悔,不遗憾,只有骄傲恣意的笑容。


    但在这过程中,由于性格、能力等种种不可阻挡的原因,定然有缺憾和不足,如果你们发现,并愿意指正,请一定要告诉我,这条路我纵然有方向,却怕走错路呢。


    祝愿我们永不后悔。祝愿我们生命为自己而活。祝愿我们永远幸福。


    2018.6.27.


    2019.10.30.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