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7章 商讨开课;僧人来助

作者:声色人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孙有才蹲在刘长安身旁,手里捧着半碗鸡汤,热气氤氲间,他盯着汤面上漂浮的油花出神。


    “你说……”他突然开口,声音压得很低,“我们迟早要走的。我在想......能不能给那个姑娘留点什么,让她们以后......至少不挨饿。”


    刘长安搅动汤锅的木勺顿了顿:“你说那个给你在地牢送饭的小姑娘?”


    孙有才点点头,喉结滚动了一下:“她教会我......什么是活着。”


    铁锅下的柴火噼啪作响,火光映在两人脸上。刘长安沉默了一会儿,声音沉了下来:“金银保不住她们。多了招祸,少了被抢......”他抬头望向远处排队领粥的瘦小身影,“从清末到建国,还有四五十年战乱……你知道在建国前,中原大地最长久的太平年景有多久吗?”


    孙有才摇头。


    “唐朝,四十三年。”刘长安用木柴在泥地上划了道线,“然后就是安史之乱。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从来没过上几十年安稳日子。”


    孙有才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碗沿:“那你的意思是......”


    “给她们找个桃花源。”刘长安指向西南方向,“云贵山区,或者西藏、新疆的牧区。学门手艺——纺羊毛、织毯子,总能换口饭吃。”


    “可她们太小了......”孙有才望着那个正小心翼翼舔碗底的小姑娘,“现在又逢大旱,路上......”


    “再过几年……”刘长安打断他,声音很轻却字字沉重,“等她们在这里生了根,有了牵挂,就再也走不掉了。”他转头直视孙有才的眼睛,“乱世里没有万全之策,只有......不那么坏的选择。”


    孙有才久久不语。远处传来小姑娘们压抑的啜泣声,混在柴火的噼啪声里。他仰头喝尽碗底已经凉了的鸡汤,喉结剧烈地滚动了一下。


    “是啊......”他最终说道,这三个字重得像是从胸腔里挤出来的。夏风吹过,带走了话音,却带不走泥地上那道深深的划痕。


    ……


    赵世玉踏着青石板走来,身后跟着几个小沙弥,正端着食盒给那些官吏送饭。


    “谈得如何?”刘长安搅动着锅里的鸡汤,头也不抬地问道。


    “大致敲定了。”赵世玉在石阶上坐下,掸了掸衣袖上的尘土,“现在卡在几个细节上。”他掰着手指细数,“怎么把九龙寨拉来背黑锅,怎么灭了他们还能找到替罪羊,怎么把手上的货快速铺开......”说到这儿,他冷笑一声,“那些官老爷说要走关系送礼,最快也要三天才能见效。”


    刘长安手中的木勺在锅沿敲了两下:“比预计的快些......”他抬头看了眼天色,“但我们等不起。地契、良田、抢种这些事就交给你了,我下午开始给村民上课。”


    “正好。”赵世玉站起身,整了整衣襟,“我也该去见见主持。”他望向远处正在喝汤的姑娘们,声音沉了几分,“把这些姑娘的去处定下来,顺便......把玉陀寺改成学堂。”


    刘长安舀起一勺鸡汤,吹了吹热气:“嗯,最好明天就开课。”


    烈日当空,孙有才抹了把额头上滚落的汗珠,粗布衣袖都被浸透了大半。他捧着热气腾腾的鸡汤碗,忍不住扯了扯领口:"这鬼天气……老刘,你到底打算教她们什么?"


    刘长安蹲在灶台边,用树枝在地上划拉着教学计划:“她们不是修行者,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半个月想让她们识字读书根本来不及。”他抬头看了眼远处三三两两的姑娘们,“我打算教些实在的——制肥皂、木工基础、简易炼铁法、矿产识别……”


    树枝在地上划出深深的痕迹:“还有蜂窝煤制作、作物嫁接技术……”他顿了顿,“女孩子们就教纺织工艺,羊毛和棉花的处理技巧。”说着拍了拍手上的尘土,“都是能活命的手艺。”


    孙有才灌了口凉水,水珠顺着下巴滴在衣襟上:“那我呢?总不能光看着吧?”


    赵世玉小口的抿了一口鸡汤:“你去找孙德胜。带着村民和武僧训练弓弩火铳……三天后要端掉九龙寨,之后还要押运各地送来的文物。”


    “成!”孙有才眼睛一亮,把空碗往地上一搁,“这个我在行!”


    刘长安突然喊住要离开的两人:“等等,帮我把那些想起自己是谁的和尚都叫来。”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不养闲人,一人负责教一门手艺,我可不想半个月就累死。”


    赵世玉点点头:“就这么定了。”


    ……


    半个时辰后,十八位僧人被召集到玉陀寺大殿。


    由于鸣器空间的身份安排,他们此刻的模样各不相同——有的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的化作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有几位成了面容憔悴的妇人。真正能派上用场的成年男子,不过四五人。


    刘长安站在殿前,目光扫过众人:“想必各位还不清楚状况。”他声音沉稳,“我是官方派来的救援人员。玉陀寺内一件鸣器被意外激活,将你们卷入其中,穿越到了一百四十五年前的清朝末年。”


    台下顿时骚动起来,一位老者颤声问道:“那我们......还能回去吗?”


    “能。”刘长安斩钉截铁地回答,随手一挥,桌上凭空出现一摞书籍,“现在是1879年,光绪五年。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山下村民因大旱逼上绝路,会烧毁玉陀寺,吃光寺内僧众。”


    他拿起最上面一本《齐民要术》,继续说道:“食物问题已经暂时解决,但要想离开这里,我们必须改变这段历史的结局。”


    “在座各位都识字吧?”见众人点头,刘长安指着书堆,“每人选一门手艺,必须在十五天内教会寺里的姑娘和山下村民。记住,要选简单实用的生存技能。”


    一位化作妇人的僧人突然举手:“我懂些医术,可以教他们处理常见伤病。”


    “很好。”刘长安赞许地点头,递过去一本《赤脚医生手册》,又看向其他人,“木工、纺织、制皂、基础冶炼......哪怕是最简单的编花篮,草席的相关技巧,都能让他们多一线生机。”


    “时间紧迫,今天晚饭前必须确定教学分组。”刘长安转向众人:“现在,来选你们要教的技能。记住——”他的声音突然严肃,“这关系到我们能否活着回去。”


    喜欢长安日记请大家收藏:()长安日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