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猛的睁开双眼。
这次天幕降临的时候,他将注意力都放在了老二身上。
回忆的也都是过去之事。
却忽略了老四。
朱棣发现很重要的地方是老四不见了。
之前天幕降临的时候吗,往往都是在以老四为主在讲述大明的故事。
可现在,这位千古一帝并未出现。
没错,没错。
朱棣察觉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这个叫王天霸的人,在这次的天幕里似乎提到过一次千古一帝。
这让朱棣瞬间警惕下来。
也就是说,老四这次没当皇帝。
反而是助老二登基!
想到这,朱棣脸色大喜。
在他眼中,老四本来就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吧。
之前都是被大孙子逼的。
迫不得已。
想必是老二登基以后,一切都变得好起来了。
大明没有内战,老二也没有去为难老四,大明欣欣向荣。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老四自然就不当皇帝了。
更让朱棣兴奋的是老四在背后帮了老二。
虽然朱棣不知道是为何,可若是老二有了老四的帮助,他不会治国的缺点也将不复存在了。
【汉王朱高煦登基以后,也是将自己一生经历出了一本书籍,要求天下读书人共勉,甚至作为科举的内容。】
听到这,朱棣摸了摸胡须,有些尴尬的看向杨士奇。
不得不说,这确实很符合老二这张扬的个性。
混蛋玩意,当了皇帝还不知改变。
如此张扬,好大喜功的个性,其实让朱棣的内心多少有些担忧。
不过想到有老四的相助,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大事。
【“在朱高煦自传之中记载,帮助老爷子朱棣成功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他就立了老大朱高炽当太子,而他封汉王,藩国云南。”
“那一刻,朱高煦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父亲朱棣之前说的承诺,其实都是骗他的。”】
朱棣心中有些愧疚。
他当时确实是骗老二的。
甚至往往在军队缺少经费的时候,或者需要打仗的时候,朱棣都会以这为借口去忽悠老二。
他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到底是要将皇位传给老二。
【“根据自传记载,在太子朱高炽入住东宫以后,其实朱高煦是想过要造反,他要当带兵杀入宫中,逼老爹退位,要效仿当年的唐太宗玄武门之变,让老爹朱棣看看,谁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
但后来这件事被当时的徐皇后知道了,也正是因此避免大明玄武门之变。”】
[是兄弟就来砍我!]
【“虽然在徐皇后的劝诫之下,朱高煦放弃了造反,可他对太子之位却仍然不死心,最终选择留在京师不去就藩。”】
朱棣面色平淡,没有丝毫的变化。
显然,他早就知道了老二曾经想过造反的事情。
实际上,作为结发妻子,徐妙云并未将此事隐瞒。
只不过她不知道的是,朱棣其实也早就知道了。
当时他气得想杀了老二。
但后来有人在他面前给老二求情,朱棣也就当这件事没发生过。
甚至不仅没有削弱老二兵权,但因此给他加大的权力。
【“其实在永乐前五年,朱棣对朱高煦是非常恩宠的,直到某一天,老大朱高炽发现了这件事,作为监国,老二手中权力过大,让他非常的难受,故而主动去跟朱棣辞去监国之位。”
“也正是这一次,导致了朱高炽跟朱高煦两兄弟彻底反目,朱棣真的因为太子朱高炽的话,开始提防朱高煦。”
“汉王手中的兵权开始慢慢被朱棣召回,而且直属的军队也被调离京师之外。”
“朱棣其实并没有想太多,他根本就不怕汉王能造反成功,给多少兵权都没事,但太子朱高炽不一样,老二手中权力太大会危险到好圣孙。”
“但因此老二记恨上了老大,觉得不再是自己的哥哥,而是假仁假义的太子爷!”】
杨士奇此刻如坐针毡。
在刚才天幕将他心中真实想法暴露出来以后,他就冷静不下来了。
可现在,他忽然发现朱棣似乎也被天幕的发言弄得浑身难受。
朱棣目瞪口呆,之前就一直在想老大跟老二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原因是什么。
可朱棣没想到,竟然是自己造成的。
明明前人的教训,可他终究还是犯了错。
如果刚登基的时候就收回老二手中的权力,或许一切就不一样了。
朱棣越发觉得,将皇位传给老二是正确的决定。
“这样就能避免手中相残了。”
【“原本朱高煦是跟皇位无缘的,可转折就发生在永乐十四年,不知为何朱棣突然开始重视身为汉王的朱高煦,甚至直接将监国的位置给了他。”
“不仅如此,就连一直被尊为好圣孙可望三代的朱瞻基也慢慢的被压制,虽然至今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当时的朝堂似乎都明白,太子一脉的势力已经被朱棣放弃了。”
“汉王朱高煦现在反而成了顺位继承人。”
“但身为太子的朱高炽似乎并不在意,也没有要跟朱高煦争夺的意思,慢慢的在家调养身体,反而慢慢减重下来,身体状况越来越好。”】
听到朱高炽身体变好。
最高兴的就是杨士奇了。
他很清楚,朱棣现在要拥立汉王的原因就是太子爷身体不好。
若非如此,朱高煦根本就没机会。
朱棣此时神情有些别扭。
老大不监国身体就好了?
再想到大孙子本来身体好好的,可登基以后身体莫名就变差了,没几年就死了。
朱棣忽大惊起身,难不成真是这皇位被诅咒了?
【“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回京的路上,病逝前将杨士奇单独召到营帐内,下令将皇位传给朱高煦,并且要让杨士奇保住太子一家的性命,在南京平安的过日子。”
“最终朱高煦如愿登基成了大明第四个皇帝。”
“令人好奇的杨士奇当时已经猜到朱棣要身死的消息,从始至终他都觉得汉王不是治世之君,并且已经让各地军队调防,手握二万备倭兵,完全有机会推翻汉王,让朱瞻基登基。”
“可最终三杨都没有选择动手,而是让朱高煦登基了!”】
朱棣并未大怒,似乎早就已经预料到杨士奇的选择。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老二顺利登基了。
他现在就想知道,这背后是不是老四在帮忙。
ps:00:00还有两章,以后都改成00:00更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