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閸洖纾婚柟鍓х節缁诲棝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鍚嬬换婵囩節閸屾粌顤€濡炪倖妫戦幏锟�
24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撻悩鍐蹭画闂佸啿鎼幊搴g磼閳哄懏鈷戞い鎺嗗亾缂佸鎸冲畷娆撴偐缂佹ḿ鍘遍梺瑙勬緲閸氣偓缂併劍鎸抽弻娑氣偓锝庡亝鐏忣參鏌嶉挊澶樻█闁圭厧缍婇、鏇㈠閳衡偓缁憋拷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撻悩鑼槱閻熸粎澧楃敮鎺楀垂閸屾稏浜滈柡宥冨妿閻瞼绱掗埀顒佺節閸ャ劎鍙嗛梺缁樻礀閸婂湱鈧熬鎷�

第12章 这是一棵何首乌

作者:月月灿寒本书字数:1020K更新时间:2025-06-25
    拾掇完毕,从山上往下走了一段,开始捡起“地曲卷儿”。


    石头上也有,老二跑到石头上捡,一不小心背篓里的“地曲卷儿”歪洒到石缝里。这石缝湿润润的,不好往外掏。


    “娘,你看这是啥植物,枝叶茂盛,下边还可湿,是不是有水?”


    韩玉兰笨拙地登上石头,低头一看:“天吔,这是一棵何首乌,很贵的药材。老二,你的运气咋这么好啊!”


    “你认识,娘?”老二也一头懵。


    “你爹的一本书上有图。”随口编吧。她对何首乌再熟悉不过了,前世爷爷院里就种了一棵,天天她扫地拨楞得都没皮了,“咱想法把它挖出来,看看多少年份的。”


    这么昂贵的药材,以前咋没见过呢,看起来我的运气真是好,张锋不由得自信起来,“没事,儿子有劲儿,我慢慢搬这个小点的石头,再礳一礳,根部就会露出。”


    韩玉兰把镰刀也拿了过来,又削了个很尖的树枝。


    两人搬搬,挪挪,拽拽,剜剜,总算看出个雏形,像一个不完整的赤裸小小人,黑褐色。


    “这就是何首乌,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作用。哦,还有使头发黑,使脸变漂亮的作用。”


    张锋赶紧脱下外挂包起来。反正现在天也不冷了。


    韩玉兰看着这幼稚的动作,忍俊不禁。


    今天虽然猎物不多,但却得了个何首乌,收获大大的。两人说着笑着地回家去。


    远远地看到自家门口黑压压地围着许多人。


    这是出什么事了?


    “张奶奶,好多人上你家去。”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看见她就扑过来。


    “唉,唉。”咋这么亲啊,是自己的亲孙子?也没有这么小的啊。


    弯腰一看,是昨天给过他糖的小男孩儿。


    “乖,真乖,改天还给你糖吃。”看起来空间里得放一些哄小孩儿的东西了。


    小孩儿欢天喜地地牵着她的手往人群走去。


    人群里,个个都背着个背篓,正听着张子淇很严肃地说:“不要挤,都排好队,这样快点!狗蛋儿,往巧婶后面站,不要站偏了。”


    这孩子还真行。


    院子里张铃看着秤,报着数。


    地上是大儿媳、二儿媳、子依、子秋在挑拣送来的“地曲卷儿”。


    一旁的破桌边是十二岁的张子浩,他一边拿着他爷留下的破纸笔,一边在记着。嘴里还喊着:“二木叔,三十斤半,二百四十四文 ,在这儿按个手印,给你钱。”


    二木接过来,笑得滑稽极了。没有门牙的大嘴格外醒目,他的门牙是一次在镇南小码头扛包时,跌倒磕掉的,没钱镶治就这样了,当时扛一天包二十五文,不管饭。


    这一会儿的功夫就赚了二百多文,他都要高兴疯了。


    “莲儿大娘,二十五斤零二两,二百零六文。”他挠了挠头,扯了下子淇,“是不是?子淇子佑再算算,零碎的不好算。”他小声地问。


    “对。”


    “对。”


    两人停了一会儿,在地上画完,异口同声地说。


    “莲儿大娘,按手印,给你钱。”


    “哎呀,孩子们有本事,还能算账了,长大肯定能当大官。”她认为算账就会当大官。


    “同子大伯,二十斤,一百六十文,按手印,给你钱。”


    张同子手足无措地喃喃着:“不用按不用按,都是自己人。”


    韩玉兰挤过去,看着这全员出动,全员参与的局面,满意极了。


    这是他们昨天在饭桌会议上商量好的,铜钱也是她未雨绸缪地在酒楼和掌柜借的。


    至于按手印儿,这个可是她的死结。


    前世她的学生毕业了,领毕业证那天,一个学生托人捎信说他干临时工不好请假来。


    她也心善,就叫了一个离他家近的另一个学生带回去,没签名没按手印。时隔三年,那个学生来要毕业证,她已经把这事儿给忘了。


    给另一个学生打电话,不承认,死不承认,还埋怨、诅咒。


    时间长了,她也没有留下证据。


    只得和学生一起利用个人关系,往上边单位一层一层地跑,一层一层地说好话,给人家买水递烟的,最后和这个学生还闹得不愉快。


    失败啊,相处融洽,亲如母子的师生关系,毕业以后,除了有事找你,其它不再往来。


    更有甚者,工作一不如意,有人还觉得是你教得不好。


    就像孩子觉得你的基因不好一样。


    在经济社会,人情淡如水。


    当然,也不尽然,有的一生都相处得很好。


    吃一堑长一智,想远了,韩玉兰自嘲地摇了摇头。


    “他张婶儿啊,你这几个孩子可真能干,不干是不干,一干不得了,我看着都眼馋。”一个老婆子看到韩玉兰就夸奖。


    “是啊,是啊,你也给我们办好事了,你说这农闲时候,我们也没事干,整天净吃了。”


    “能给大家找点事儿,挣点小钱就好,我也没有什么大本事。”韩玉兰谦虚道。


    “对了,铃儿说过了吧,每天就上午收。主要是还得洗,还得送。下午送来没时间洗、送,隔一天就沤烂了。”她实话实说。


    “都知道吧?”她又大声地解释了一遍。


    大伙儿看她急于讲清楚,也都笑着大声回答:“知道,知道。”


    韩玉兰看到村长也在众人里,对着他笑笑说:“村长,您也来了?您看这样办行不行?”


    “行,行,你们想得很周到。”村长赞赏地点头应和。


    韩玉兰和张锋把背篓背到屋里,把东西倒在吃饭的桌子上开始挑拣。


    张锋找了张油纸重新裹了一下何首乌,放到一边。


    “娘,这么多也不好洗呀!”老大张铃很负责任地跑过来问她。俨然像一个中层领导。“快收完了,已经有几百斤了,咋洗?”张铃有点发愁。


    收完以后,堆了一院子“地曲卷儿”。


    “找点人吧,洗一次十文,这又是蹲又是站的。”


    接着又补充:“老大老二媳妇一起,再找十人就差不多了。”


    “怎么送啊?这么多,那得有多少筐、多少篓啊?”张铃有过送“地曲卷儿”的经历,十分为难。


    韩玉兰想了想,对老大说:“你去给掌柜的说一说,让他来拉吧,多带点篓、筐。”


    又皱着眉看着张铃:“以后多动脑子,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别一有事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


    说完不等回应就蹬蹬蹬地拿着东西到河边洗“地曲卷儿”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