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480 章 宴会中

作者:我的唐朝女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徐子建的表弟徐达长相自然不差,他常年练武,皮肤略显黝人也更加英武一些。


    在这个重文抑武的大周朝,自然是俊秀文雅的齐小公爷更加受官家小姐青睐。


    申和珍摇了摇头,拒绝道:“祖母,徐公子武人之气太重,孙女喜欢文雅一些的!”


    申老夫人点了点头也不再勉强。


    …


    男宾宴席上,徐达、顾廷烨、齐衡、沈括、蔡京、严广、盛长柏、苏颂、韩治、章惇、苏轼、苏辙、晏几道等青年才俊被安排到了相临的两桌。


    韩治似乎对徐家人会试排名比自己高,有些不服气,主动提起了殿试策论题目。


    “诸位,这宴席上,光吟诗作对实在无趣,不若将,几日前的殿试策论题拿出来议一议?”


    会试落榜的齐小公爷,第一个站出来说道:


    “以在下看来,辽国人强悍,大周北伐燕云的话耗费钱粮,实在是得不偿失!”


    "元若此言差矣!


    燕云十六州关乎天下命脉,岂能因些许钱粮便弃之如敝履?"


    顾廷烨将酒杯重重砸在檀香木桌上,腰间玉佩撞出清脆声响。


    这位勋贵出身的少年剑眉紧蹙,星目扫过众人:"诸位可知雁门关外,辽人正驱使汉民开铁矿、练骑兵?若是光想着和平,而放弃收复失地,他日铁骑南下,黄河天险不过虚设!"


    晏几道折扇轻叩掌心,月白襕衫上的墨竹随动作微晃:"顾兄此言差矣。"


    他拾起一粒碧莹莹的洞庭橘,指尖捏着橘络淡淡道,"今春汴京米价刚稳,钱粮所在江南淮南两路又出现了水患,国库连修河的银子都要东拼西凑,此时动兵,岂不是逼百姓卖儿鬻女?"


    韩治也推了手上的酒杯,不紧不慢的说道:"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岁币换太平,不失为权宜之计。"


    "权宜?权宜到燕云百姓都忘了自己是大周子民?"


    蔡京突然起身慷慨激昂说道,"太祖太宗两代英主,都折戟燕云。我辈若只会缩在汴京算钱粮,他日有何颜面去见先帝?"


    他话音刚落,身旁的沈括已用茶水画出河北地形图:"诸位请看,拒马河,桑干河串联河北七州,若能仿前朝筑城屯粮修建水寨,进可攻退可守,我登州水军水军天下无双,何惧辽人?"


    一直沉默的盛长柏突然叩响青瓷茶盏,温润声线压过众人:"沈兄所言有理,但晏兄忧虑也非无稽。"


    他拿起桌上筷子当算筹,"当务之急是整顿禁军、改良兵器,待国力充实后未尝没有机会。"


    苏颂抚着新蓄的短须,轻声说道:"依我之见,可先遣画师测绘边境地形,再以互市为名刺探军情......"


    …


    顾廷烨拍了拍身旁徐达的肩膀,好奇的问道:


    “天德,其他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怎么你不说?”


    徐达站起来朝众人拱了拱手,随后语气不容置疑的说道:“顾二哥,表兄曾告诉我,天下事知易行难!我大周朝,若是想要恢复汉唐旧疆,须得踏平西下夺回燕云!


    小弟打算入仕后请旨去河北为官,随表兄一道收复燕云十六州!今日说不说又如何?”


    顾廷烨闻言拍案而起,不住的夸奖:


    “好小子,今日听你一席话,顾某自愧不如也!”


    桌上几人这才想起,徐达的表兄徐子建这些年来,在西疆以文官身份统军,打得不可一世的西夏人向大周俯首称臣,不敢东进一步。


    他们这些人还在口嗨的时候,徐达已经开始谋划要怎么去做了!


    这话题哪里还辩论得下去?


    韩治张了张嘴想要辩驳,终究把话咽了回去。


    这徐公明他惹不起!


    上次贡院门口,欠的那一首诗词他还没想出来呢!


    ……


    隔壁桌的苏轼看向一脸沉默的章惇问道:


    “章兄对几位贡士的讨论怎么看?”


    章惇面露苦涩道:“章某不过是个八品校书郎,人微言轻,为之奈何也!


    子瞻兄,随徐大人从西疆一路征战,如今平步青云任职开封府,实在令人羡慕!”


    苏轼给章惇倒了一杯酒,小声说道:“徐公明让我问你,打算在这校书郎的位置继续磋磨,还是随他去河北走一遭?”


    章惇沉吟了片刻后,将面前的那杯酒一饮而尽,沉声说道:“既然徐枢相看得起在下,章某愿意效犬马之劳!”


    章惇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徐子建的拉拢。


    他已经在官扬上脱模了数年,比任何人都明白,有贵人提携的重要性!


    苏辙看着兄长和章惇的互动,若有所思。


    他如今任职右司谏担任言官,仕途平稳,想要追随徐子建去河北又放不下家中妻儿。


    …


    主桌上徐子建正和参加宴席的几位相公推杯闲聊。


    欧阳修端起酒杯对一旁的余老太师笑道:


    “余公,你瞧那徐公明的表弟徐达还真是不简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可惜家中孙女年幼,否则必定招他为婿!”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余老太师闻言心中一动。


    如欧阳修所说,徐达容貌不俗,气质沉稳,才华出众,据说这次会试还考了甲榜第二。


    若是能够配自家大孙女嫣然,那是再好不过了,回头须得和自家夫人好好商量一下。


    坐在边上的冯京,看着徐达这个才俊有些眼热,随后又放弃了这个想法。


    自己贵为礼部侍郎,冯家的门第虽然不差,不过和周围的几位相公相比,肯定是争不过的,还不如退而求其次。


    他又看着蔡京,心中暗自点头。


    觉得蔡京才华出众,日后定有一番作为,便有意将女儿冯程程嫁给他。


    于是,他找了个机会,与徐子建聊起此事。


    “徐公,我看你这门生蔡京,才学过人,将来必成大器。我家中有一女,年方及笄,尚未婚配,不知徐公可否帮忙牵线搭桥?”


    冯京笑着说道。


    徐子建听了,心中暗自高兴。


    这可是一桩好事,既能帮师弟蔡京找到好岳家,又能与冯家结下姻亲,何乐而不为呢?


    他连忙说道:“冯大人如此抬爱,是我师弟的福气。此事包在我身上,等宴会结束,我便找个时间带他到冯府做客。”


    ……


    徐府西跨院的暖阁内,沉香袅袅,十二扇缂丝屏风,将女眷席与回廊外的男宾席隔开。


    徐氏坐在宴席的主位上。


    一旁的华兰扶着裙摆起身给婆婆徐氏和盛老太太布茶,蓝紫色织金襦裙下微隆的孕肚引得满堂贵眷窃窃私语。


    "范阳县公家的大娘子真是好福分。"


    礼部侍郎夫人执帕轻笑,"当年只道是五品官家的闺秀,如今竟成了国公府的当家主母。"


    "可不是?这王大娘子还真找了个好女婿!"


    工部侍郎夫人望着华兰鬓边那支赤御制的金凤纹衔珠钗,眼波流转。


    "范阳县公年少有为,这次还担任了殿试考官,还真是圣眷正浓!"


    …


    主位右下手的王若弗听着一旁贵妇们,对自家女儿的恭维,扬起的嘴角死活压不下。


    自从女儿嫁入徐府的这些年,她连眼角眉梢都透着得意:"年轻人总要勤勉些,我那公爵女婿日日卯时便去当值......"


    话音未落,身旁的徐太夫人已笑着接过话头:"亲家母养出的女儿自然是好的。"


    “亲家母,过奖了!我家华儿多亏您照拂才在徐府过得如此顺遂!”


    王大娘子攥着手帕谦虚的说道。


    徐氏声音温润如玉,她拍了拍一旁的华兰的手臂夸奖道:"我这儿媳妇,样貌好,品性端庄知礼!若不是亲家母悉心教导,哪有如今这般周全?"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