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5章 成败在此一举!

作者:三毛抄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郑强扬声问着:“领导马上来,千万别给我掉链子!否则拿你是问!”


    宗洪超皱皱眉。


    通过几日的接触,宗洪超有点和郑强不对付。


    此人性格太过强势,动不动就甩脸子。


    而且,还极其爱占便宜。


    在比亚迪实习期间,明明会抽烟,但从来不带烟。


    那些刚来的普工上赶子送烟,他也是来者不拒。


    虽然郑强专业性不容置疑,但身为领导,做人方面有点差强人意。


    此时穿同样工作服的宗洪超正蹲在匀浆罐旁,手里的旋转黏度计刚从乳白色的浆料里提出来,显示屏上的数字还在跳动。


    他回道:“刚测完,32000mPa?s,比标准线高了 500。”


    宗洪超抹了把额头的汗,“我调了分散盘转速,再等十分钟看结果。”


    郑强点点头:“这设备真是先进。你去看看其他设备,我去迎接领导。一定要认真,出了错差就给我滚蛋!”


    说着,郑强转身离开,向着车间大门走去。


    宗洪超白了一眼,快步走向生产线内部走去。


    “张勇,把这里的灰尘打扫一下。”宗洪超指着地面。


    “李白,用过的工具,置放规矩位置。”


    宗洪超一路走过,来到隔壁的涂布机。


    穿米白色检修服的几个工人正围着放卷辊,其中一个举着扳手要拧固定螺栓,被他抬手拦住:“等下,衬纸张力没归零。”


    他弯腰按了下操作屏下方的红色按钮,屏幕上的曲线立刻平滑下去,“现在再紧,不然极片会跑偏。”


    工人点点头,继续干活。


    宗洪超一路检查下去,对着工人又详细解答一遍生产流程和注意事项。


    短短几天时间,他能叫出90%工人的名字。


    可谓极其用心。


    片刻的功夫。


    媒体记者跑进车间,随后是三号领导与众人步入。


    郑强屁颠颠上前迎接,突然伸手与三号领导握握手,导致三号领导行进步伐一顿,后面的人差点撞上三号领导。


    好在没什么大事,一行人继续深入车间。


    符于承担介绍生产线工作。


    本来他也不懂。


    但孙承平给了一份资料,照着背就行。


    也不用将所有设备都介绍一遍,挑几个重点就行。


    一边还有孙承平搭扬插话,保证符于不卡壳。


    在一众媒体拍摄下。


    符于不卑不亢的介绍道:


    “这是我司研发的新型纳米结构电极成型机。”


    三号领导点点头。


    符于继续说道:“传统电池电极制作工艺简单,仅将金属压制或涂覆在基板上。”


    “而该设备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能在原子尺度构建电极结构。”


    “以铝空气电池负极为例,它可在特制基板上逐层沉积铝原子,构建出具有纳米级孔隙和高比表面积的电极,极大提升金属与电解液的反应活性,增强电池充放电性能。每秒钟可完成数百万层原子沉积,生产效率极高。”


    三号领导保持认真倾听神色,时不时点点头。


    一行人视察生产线耗时二十多分钟。


    最后来到讲台前。


    三号领导发表了讲话。


    许省长又讲了一会。


    马上进入关键节点——生产!


    生产过程由孙承平带领一众院士,教授亲自主导工作。


    从原材料投放,到生产线运行,无微不至。


    车间里的排风扇转得正欢,把空气阴极材料特有的金属腥味吹得四散。


    孙承平将刚从成型机里出来的铝空气电池正极片拿起来看了一眼,用尺子丈量下尺寸。


    心中咯噔一声。


    不对劲,孔眼比标准尺寸大了半毫米,他反手把片子丢进旁边的红色废料箱。


    “宗洪超!”孙承平喊了一声:“空气阴极的模具该换了。”


    穿工装裤的宗洪超正蹲在冲压机旁,手里的卡尺卡着新换的模具刃口,闻言抬头:“刚换的三号模,按图纸调的啊。”


    孙承平走过去,一脚踩下冲压机的脚踏开关,嗡鸣声里,一片带着细密透气孔的镍网落进接料槽。


    他捡起片子对着光看,孔眼边缘有毛边:“本来这就是旧设备,刃口磨损了,换备用模,顺便把送料带的张力调紧两格。”


    宗洪超连忙指挥工人快速更换模具。


    另一边的电解液配制区,两个工人正往反应釜里倒氢氧化钾粉末。


    白花花的粉末刚接触釜底,就冒起一阵热气。


    “慢点倒!” 宗洪超皱着眉走过去,指着釜壁上的液位线,“浓度计显示现在是 32%,超了 2 个点。”


    他拧开纯化水的阀门,透明的水流汩汩注入:“再补五百毫升,搅拌十分钟后重新测。”


    工人赶紧记在本子上,反应釜的搅拌桨转得更快了,液体里翻出漩涡。


    孙承平和宗洪超在生产线上来回跑,遇到问题当扬快速解决。


    此时的装配线的传送带正缓缓移动,一个个铝电极壳子列队前行。


    一个工人戴着防静电手环,正往壳子里嵌隔膜,手速快得几乎出了残影。


    “等等。”


    孙承平突然伸手按住传送带,他捏起一个壳子,指尖摸到内壁有圈细微的划痕,有些头疼的说道:“前道的打磨机没调好,边角有毛刺。”


    他把壳子放在强光下,划痕处反射出细碎的光:“让打磨组把砂轮目数从 800 换成 1200,同时把这批壳子返工。”


    宗洪超点点头记下。


    最里头的气密性检测区,工人正把组装好的电池塞进检测舱。


    舱门合上的瞬间,仪表盘上的指针开始下降。


    “负压保持在 - 0.08MPa,保压五分钟。”


    孙承平盯着表,突然发现指针在第三分钟时跳了一下,当即指出:“这个电池漏了,标记出来拆检。”


    他敲了敲检测舱:“还有,告诉采购部,这批硅胶圈的硬度不够,已经连续三个漏了。换。”


    宗洪超拿本子细心记录。


    时间流逝,第一批空气金属电池已经出现在生产线末端。


    现在要进行第十七步:“化成”


    简单来说,组装后的电池,被给予一定的电流,使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被激发,最后使电池具有放电能力的电化学过程称为化成,电池只有经过化成后才能作为电源使用。


    在这里,与常规电池不同的地方出现了。


    深度科技要加装防拆解感应器。


    只要壳体被撬开,内部的控制芯片便会激活,彻底烧毁所有电芯,将其化为一滩液体。


    而这个过程不会有燃烧现象,只会冒烟,五秒之内完成自毁。


    这是先期东大要求加装的预防措施,防止电池随着电车等设备出口后,被国外科研机构反向破解。


    尽管国外没有这套生产设备,但也别想长见识,推进空气金属电池理论储备。


    东大被卡了这么多年脖子,也是时候享受卡别人脖子的“快乐”了。


    加装完控制芯片。


    电池进入OCV测量,分容。


    电池在制造过程中,因工艺原因使电池的实际容量不可能完全一致,通过一定的充放电检测,将电池按容量分类的过程称为分容。


    而这一步,就是检验电池是否合格的重要环节。


    充电设备只不过是常规慢充。


    巴掌大小的电池开始充电。


    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


    甚至三号领导都站起来,目光紧盯着。


    成败——


    在此一举!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